杨修之死的教训 □顾庆悦

淮河晨刊 2018-10-19 16:39 大字

作者简介

顾庆悦,蚌埠市作家协会会员,蚌埠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蚌埠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杂志发表,数十篇散文、诗歌在《淮河晨刊》发表。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以上两段文字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章节的节选,书中还在其它的段落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知道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曹操的心思,曹操也多次赞扬杨修的才华,但是为何最后杨修却被曹操所杀呢?

一、自酿苦果

古语云:看破不要说破,看透不能说透。此话颇值得玩味,很多东西自己虽然看破了,也就是知道了真相,但不能随便说穿,因为人人皆有“自我”,人的一生都为那个“自我”而奋斗、捍卫、斗争,若说出了真相,这不是能不能接受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马上的反弹、抗争与憎恨,即便那人修炼得很有修养,表面若无其事,那只是为了照顾那个“自我”很有修养的招牌而做的戏,内心却为此暗暗拉扯,从这句话可以体验它的真实,“一句话可以让人上天堂,一句话可以让人下地狱”。话之所以不能随便说,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是要照顾周遭和谐的氛围,一旦和谐的天平被打破,必然要有人来为此“买单”。杨修的死,这个苦果是他自己酿成的,他太会看,更会说。正是他的自作聪明丢了小命。他如果能够“中庸”一点,能够“世故”一点,懂得收敛一些,想必他在曹营里一定能够大展才华,有所作为,最起码落个善终啊。

二、用人之长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毫不例外地有自己的短处,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并帮助其弥补短板。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所管理的团队成为一个高效精干的团队。其实杨修的“臭嘴”,曹操早有发现,可曹操没有任何的阻拦、劝导,甚至还予以褒奖,当众表扬。这才导致杨修的忘乎所以,口无遮拦。如曹操给杨修一些善意的提醒,抑或小小的惩戒,何至于最后“杀人灭口”?正是曹操的一次次纵容,才使得杨修肆无忌惮,“胆子越来越肥”,惹来杀身之祸。其实,在曹操第一次“妄语”之后,他已经死了。

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是唯才是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古往今来开明领导者的一个重要管理思想。唐代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刘邦出身低微,文韬武略平平,却能灭秦挫项,一统天下,原因何在?他自己回答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三个人都不是通才或全才,也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用其所长、容其所短,让三人的长处互为补充,于是形成了一种合力,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

古代有一首歌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无多苛求。”

这样看来,杨修的死,跟他的主子曹操“不懂用人”之道不无关系。

新闻推荐

蚌埠市民热议省运会

本报讯(记者苗成韬)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后,省运氛围在蚌埠市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天虽然还是工作日,已经有大量的市民...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