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葛梅英

淮河晨刊 2018-09-30 17:31 大字

说到最令我感动、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当数不久前蚌埠日报社召开的那次“蚌埠日报准河晨刊特约作家座谈会”了。报社就现有版面如何提高、稿件策划以及如何能把这份报纸办得更好等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并虚心听取与会作者的建议,最后的感谢致辞和颁奖活动把会议推向了高潮。

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明快,大家谈笑风生,畅所欲言。谈感想、谈体会、谈心得、建言献策。每一位与会作者心里都是暖暖的,作为蚌埠日报多年来的忠实粉丝和作者,我对它可谓感情深厚。此刻,更是有着沉甸甸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大家普遍感到这次会议很接地气,再次拉近了作者与报社之间的感情,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近。

蚌埠日报的记者对此次座谈会全程进行了跟踪拍摄,并以《我们呼噜呼噜划着小船又回来了》为题作了相关新闻报道,图文并茂,标题生动诙谐。

这次座谈会也让每一位参会作者深受启发和感动,继续支持报社,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成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其实,我们从来都不曾走远,永远也不会离开。随时的一声召唤,我们立刻便会从四面八方、各行各业聚拢过来。作为地方党报、蚌埠日报多年来如一日,秉持开门办报、务实高效的原则和新闻力量,民生情怀的办报宗旨,与时俱进,开拓发展。合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成功组建“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淮河晨刊特约作家群”,可谓一支队伍一面旗。充分彰显了作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地方党报的职责担当、主流引领与开放包容的胸怀,旗帜鲜明而富有时代特色。

参与发言时,我在结尾处引用了蚌埠日报社袁成文社长的一句话“给报社干就是给自己干。”虽是半为调侃的一句话,在此处却表达着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情:我与报社心连心。一路走来,一路相伴,共同成长,我对蚌埠日报可谓感情深厚。在这里,亲人一般的关怀和存在。在这里,我心怀感恩,想说的太多太多……

我的文学情结源于何时?大约是学生时代那次偶然,那个午后黄昏,我正和同寝室里的一位好友坐在学校阅览室里看书,下午4:30校园广播站开始广播,一阵舒缓的音乐过后,播放的是不久前我投递的一篇散文《绿叶,飘向南方》,播放完毕,原本安静的阅览室里有人在相互窃窃私语问:作者葛梅英是谁?一脸的羡慕。同室好友跟我相视笑着,窃喜着用眼神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和快乐。

刚参加工作时,每天在办公室里读淮河晨刊、蚌埠日报,上面的美文深深吸引着我,遇到喜欢的我便剪裁下来,统一贴在一个大笔记本上收藏起来。我像童话世界里的丑小鸭,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文字有一天也能变成铅字,登上报纸。几年前,在闺蜜好友的鼓励下,我尝试着向报纸上的邮箱投稿,至今仍难忘记第一篇文章刊登我一口气买了好几份报纸宝贝般抱在怀里。从读者到作者,从丑小鸭到漂亮妈妈,与很多作者一样我们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是蚌埠日报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让我们有机会破茧成蝶,成为更好的自己。

随着稿件越写越多,文字拉近了作者与作者、作者与编辑、作者与读者间、作者与报社间的距离。我与很多美女作者成了闺蜜好友,我们很多作者也同时成了佛系美女王宇宇编辑的闺中密友,投稿之余我们也会私下里一起交流孩子的教养、养生食谱、独创保健秘方,兴之所至也会偶尔侃侃大山,逗逗趣。与编辑之间也俨然好朋友一般,稿件之外的求助也是有求必应。尤其编辑老师们的包容,特别让我感动:作为一个平常习惯追求完美的人,我对自己文章也不例外,常常一篇稿子投过之后,因几个标点或者一个结尾不满意,而再三修改重新发送的事常有发生,这个时候丁淮飞主任总是很包容,一遍一遍耐心接收。一点一滴的感动都凝结在心,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岁月更迭,真情永恒。愿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新闻推荐

一颗初心办教育 访贝尔国际幼儿园总园长 吴莉

采访人常璇一桥连接城市南北,教育发展无缝对接。近几年,淮上区作为蚌埠市教育发展重点区域,区域内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知名学校...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