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支付真的潇洒了 □江锡钰
前些天,《蚌埠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记者张婷婷等采写的报道《从邮路辗转到秒级到账》,介绍了电子结算给蚌埠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读过这篇报道,我想从我个人的观察视角,以银行卡为例来做点细节补充。
不夸张地说,我和苏伟强、齐跃生等本报同事都是本市信用卡历史上第一批用户。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银行蚌埠分行两任卡部主任苏阿亲和宁玉铉、工商银行蚌埠分行卡部主任王铁牛都亲自上门或托人联系,和我们《珠城周末》合作过几年。几位主任也都给我们办了当时的长城卡和牡丹卡,后来还都升级为金卡。
不过那时的信用卡,只能说是所谓的信用卡,因为透支的额度很小,记得刚办长城卡时,透支额度只有200元,这还是对我们这些“关系户”的照顾,一般人不能透支,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借记卡。即便后来升级到金卡,也只能透支1000元。好在我等都是工薪阶层,消费能力有限,能不能透支也无所谓。
那时的信用卡,不仅透支额度小,而且使用起来不方便。最先推出信用卡业务的中行和工行,头几年都是手工刷卡,无论是在银行存取款,还是在商店消费,都是用一台手推的刷卡机刷卡,将卡片和几联单据放在刷卡机上手推压印,这种刷卡机有点像老式的手推油印机,只不过略小点。
由于当时银行间以及银行和商店间没有电子结算网络,消费和取款都得电话联系发卡行“授权”,在商场里用“信用卡”付账,等上十来分钟甚至半小时也是常事。
不光蚌埠如此,京沪等大城市也一样。那时,我们《珠城周末》在京沪杭宁等大城市都有特约记者,我们也数次到这些城市交流约稿,在这些城市中我都试用过“信用卡”,大多数商店都不能使用,能使用的商店也和蚌埠一样,要用长途电话“授权”,且一样是手推刷卡。即便“中华第一街”上海南京路,也不能免俗。
然而,既然要与两家银行卡部合作,那软文还是要写的。记得我写的第一篇报道长城卡在蚌埠开卡的文章是《手中一张长城卡,潇潇洒洒走天下》,据说后来此文的标题还被中行总行选为当时的广告词。
软文归软文,真实的使用体验告诉我,中国的信用卡要真正潇洒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我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大特写”(即今天的深度报道)《潇洒!潇洒?潇洒……》,副题就是“中国信用卡大扫描”。这篇大特写刊登在当时《新闻出版报》(即今天的《中国新闻出版报》)的周末版上,以后又被《扬子晚报》《经济晚报》等报刊转载。从这篇“大特写”标题中3个“潇洒”后面3个不同的标点符号,读者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信用卡比起现金支付虽然方便或言“潇洒”了许多,但也存在很多不便,那6个点的省略号,意在表明这条潇洒之路还很长。
然而,事实上,这条路并不算长,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电子银行网络的建立,手推压印的刷卡机很快被商场的POS机和街头的ATM机取代,秒级结算和秒级到账逐渐成为现实。ATM机也不再只是个取款机,而是成为转账、存取款兼备的名副其实的柜员机。
前几年,我在翻阅作品剪报时,面对那道3个“潇洒”的标题,想到银行卡越来越便捷,不免感叹:如今,这“潇洒”二字后面的问号和省略号可以彻底省略了!银行卡作为支付工具真正做到“潇洒走天下”了。谁知,没过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潇洒的支付工具又出现了。
如今,以支付宝、微信为首,紧跟着翼支付、和包、云闪付以及各大银行app的手机支付工具,已经将银行卡从人们的钱包里淘汰到家中的抽屉里,绑了卡的手机,可以进五星级大宾馆,也可以吃路边摊;可以买上万元的昂贵首饰,也可以“一分钱乘公交”;可以到乡下赶集,也可以真正“潇洒走天下”去周游世界……甚至,连手机都可以不带,进超市往自助机前一站,刷脸就能拿走心仪的商品。这真是“不要太潇洒哦”!
新闻推荐
中秋小长假,许多市民踏上旅程,享受难得的放松。然而,文明旅游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近日,淮河晨刊记者在蚌埠市部分景区景点看到...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