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不要讲 ——“表一表”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的沧桑历程和曲艺传承

半岛都市报 2018-09-25 05:55 大字

半岛记者张文艳

上回书说到了西河大鼓,接下来我们表一表名家高元钧先生和他的山东快书。

有人说过:“说相声是为小百姓破闷儿,说武老二是为小百姓解气儿,不管逗乐还是顺气,都是平民的玩意。”山东快书原名“武老二”,以武松的故事为“梁子”,因为武松是人们心目中正义的化身,所以,山东快书从“出世”起骨子里就有着“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慷慨与激昂。再配上干脆的口活,灵活的手眼身法步,看着、听着,舒心、解气!高元钧先生的山东快书传神、情真、口甜形美、亲切风趣,成为了至今流传甚广的“高派”创始人。本期,我们还原一代快书大师的沧桑经历,并采访了名家,解码山东快书的魅力所在。

1952年10月,高元钧在朝鲜前线演出。

高元钧和杨立德。

学习快书,初衷只为填饱肚子

“一家子九口人,父母带着我们五男二女七个孩子。吃饭的多,干活的少,一年三百六十天,得有二百多天饿肚子。我七岁那年,家乡闹了一场大水灾,庄稼都被淹死了,颗粒未收。一家人甭说吃饭,就连能够照出人影的糊糊也喝不上”。回忆起童年学艺的经历,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用“求生存”三个字来总结。在以填饱肚子为宗旨的年代,艺术两个字对高元钧来说太过陌生了,走街串巷唱小曲,说好听了是卖艺,而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乞讨?

穷困潦倒,卖艺为生

高元钧(1916年~1993年)原名高金山,河南宁陵县张弓乡西四里和庄人。名字叫金山,实际上,出生在贫苦的大家庭,高元钧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然而,水灾和虫灾的侵袭,让靠天吃饭的高家吃了上顿没下顿。

上世纪20年代初,一场水灾无异于雪上加霜,地里颗粒未收,7岁的高元钧便开始跟着四哥“沿街卖唱(实际上是讨饭)”(《高元钧:我和山东快书》,摘自《我的奋斗》一书)。

四哥是盲人,凭借着天生的聪颖,他在县城里学会了拉弦唱小曲和河南坠子腔。高元钧跟着哥哥走集串乡赶庙会,卖唱讨要,“我一边给他引路,一边也学会了唱几句小曲和弦子腔。这样在卖唱时,我们哥俩就一唱一合。他边唱边打花鼓,我敲着小锣给他帮腔、插科打诨。不久,我姐夫的一位弟弟也来入伙,他也是盲人,他能够自弹自唱。他一来,我们就仨人一块儿唱。这就是我学艺生活的开始”。

两位盲人哥哥是高元钧的启蒙老师。就在高元钧11岁那年,家里传来噩耗,一场传染病突袭高家,“父亲、母亲、大哥、大嫂相继被夺去了生命。他们一死,我们的家也就彻底散了”。

没有了亲人,高元钧和四哥也就没有了家,成了真正的流浪儿。他们远走他乡,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颠沛流离,偷师学艺

在徐州,有个叫南落园子的场子,著名的山东快书(因为主要唱武松,所以当时叫“武老二”,又名“唱大个子的”)艺人戚永立在那儿演出,场场爆满。因为快书说得好,人送外号“独行千里一只虎”,还有个绰号叫“镇三江”,能“镇得镇江、长江、黄浦江,江水直晃荡……”,“走到哪里,都响个山崩地裂”。

一听到戚永立说书,高元钧和四哥也被“扣”住了,一填饱肚子,就去听书。哥俩当时的愿望不再是吃饭,而是要能唱成这样就好了。可学艺需要拜师花钱,需要引荐人,他们都没有。怎么办?哥俩一合计,决定“偷师”。两人分工明确,四哥接着卖艺糊口,高元钧去偷师学艺,回来再学给哥哥听,“这样,没过一阵子,我跟哥甚至可以把听来的书,拿去现学现卖,挣钱吃饭了”。

然而,有一天,当高元钧再去常去的场子准备“偷听”时,赫然发现,戚老先生失踪了。哥俩赶紧四处打听,这才得知,老先生去了安徽蚌埠。

反正他们四海为家,哥俩一商议,决定去蚌埠。“我们就趁军阀运兵的火车在徐州车站停靠的机会,偷偷溜进车站,钻到车底下,在车底横七竖八拴上绳子,然后我们便坐着绳网,攀着车钉,跟随火车向蚌埠奔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离二马路不远的横铁道杂耍场子里,又见到了这位说书艺人。“照老法子行事,我跟哥还是偷书带学本事。可是,我们的这种并不高明的学艺手段,已经被他发觉了。虽说是发觉了,这位宽宏大量的艺人也并未因此责怪我们。一则由于我们都是卖艺混穷之人,二则又因我与哥是年小加残疾”。

不久后,戚永立又去了南京。高元钧哥俩紧追不舍,在一家叫怡和堂露天杂耍园子里,三人又相遇了,戚先生看见他们笑着说:“既然你们已经会得差不多了,又喜欢听,那以后你们就随便来听吧”。此后,俩人跟着戚永立,不但听书,还给倒水、点烟、收钱、干些零碎活。戚永立被打动了,决定正式收下这两名徒弟。

1930年夏天,14岁的高元钧永远不曾忘记,“在当时有名的评书艺人李昌林、鼓书艺人张世真和相声艺人刘玉亭的引荐、保举和见证下,在怡和塘(堂)书棚里,我和四哥就正式拜了戚永立先生为恩师。戚先生当即为我们讲说了家门,还为我们起了艺名。哥哥名高元财,我名高元钧”。三载春与秋,一生师徒情。戚永立先生将《武老二》以及《鲁达除霸》、《李逵夺鱼》、《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原原本本传授给了两个徒弟,高元钧和四哥成为“武老二”的正式再传弟子,名声大增。

新闻推荐

蚌埠市举行“珠城月 淮水情”中秋诗乐会

本报讯(记者刘晨)昨晚,秋风阵阵吹来,在淙淙流水、夜色迷人的淮上区明珠广场,由市委宣传部,淮上区委、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珠城...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