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方式的改变 □姚国勇

淮河晨刊 2018-09-13 17:34 大字

1978年8月5日,我的处女作在《蚌埠日报》上发表了,当时,我是用方格稿纸抄写的,一笔一画,十分认真。看到报纸上“姚国勇”三个字,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晚上睡觉前,我都要再看上一遍那张报纸。那一年我22岁,是刚进厂当学徒工只有四个月的年轻人。

从发表处女作到今天,已经整整40年了。40年来,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极大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的文章也走出了家乡蚌埠、走出了安徽,登上了国家级报刊。但到1998年,我投稿仍然是用手抄写的。后来10年,报刊编辑允许使用打印稿。开始我家里没有电脑,我连打字也不会。于是,我只好把自己写好的文章拿到专业打印店,花钱打印,装进信封里邮寄到报刊编辑部。到了2008年,陆续有编辑老师打电话给我,说他们人手少,没有人打字,最好发电子邮件,这样,采用率较高。老师的话,对我是个很大的鞭策和鼓励。于是,我买了台组装电脑,又到新华书店买了两本电脑入门教材,在家自学电脑。不懂的地方,就向身边的人请教,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学会了电脑操作的基本知识,开始用电子邮件发稿了,文章见报的时间大大缩短,被采用率有显著提高。

40年间,我投稿方式的变化,印证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变迁。在互联网技术方面,我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习。今年62岁的我,会努力学下去。

新闻推荐

登上珠宝“奥斯卡”舞台 她的“梦境”征服时尚圈 本报记者 陈瑶

个人简介吴冬怡,1991年出生于蚌埠,2010年毕业于蚌埠二中,考入北京服装学院首饰设计系,2014年大学毕业后即前往美国罗切斯特理...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