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唐怡菲: 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蚌埠日报 2018-09-12 16:20 大字

■编者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无数优秀淮河儿女用智慧和汗水,在改革发展主战场大显身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攻城拔寨,在服务群众最前沿建功立业。他们是群众身边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可钦可敬、可望可及,诠释了伟大出于平凡、幸福源自奋斗的朴素道理,汇聚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

本报今起推出“榜样”专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力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进一步夯实道德基础、汇聚磅礴力量。

虽然从西藏回来已有两年多时间,但唐怡菲至今仍记得当时填写援藏志愿倡议书时的坚定落笔,以及家人的担心与不理解。回忆起这一次的援藏经历,唐怡菲没有丝毫犹豫,她说:“援藏工作虽然艰苦,但意义非凡,要是还有机会,我还会再过去。”

唐怡菲是市二院麻醉科医生,2015年5月,她接过医院的援藏接力棒,作为全省第三批援藏医生,来到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援助。进入浪卡子县,当洁白的哈达挂在脖子上时,她内心激动又自豪。但很快,这份激动被突然袭来的高原反应替代。“浪卡子县是对口援建单位中海拔最高的,海拔近4500米,气候环境恶劣。当时我高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头晕眼花,整夜失眠,走起路来都像是在飘,住所也专门配了氧气瓶。”唐怡菲是当时蚌埠援藏医疗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唯一一位女性。因为高原反应严重,上级领导还曾要求她转移到西藏其他地区医院。为了不影响工作,唐怡菲边吸氧边工作,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身体不适。

高原反应只是唐怡菲遇到的第一个小难题,更大的困难还在等着她。“浪卡子县人民医院是一座县级医院,但医疗环境竟然还比不上咱们的乡镇卫生院。”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地医疗环境竟然如此艰苦:医院编制床位不足三十张;院里没有水,更没有排水管道,对开展手术是个大难题;最大的问题是专业人员短缺,麻醉医师甚至由放射科医师兼任……

“如何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开展好工作,为当地培养一支留得下的医疗队”成为唐怡菲每晚入睡前思考的问题。考虑到当地医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较差等实际情况,她手把手地进行指导,逐项纠正医护人员治疗、操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并强化无菌观念,通过开展一对一地带教与定期授课,强化他们的业务知识。短短的半年时间,该县医院手术量比过去增加了40%,手术难度和类别都有提高。

援藏工作忙碌而充实。进藏后他们接到过多次紧急救援的通知,有一次岗巴拉山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上级要求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平时两个半小时的环山路,竟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而且是第一个赶到的救援队。我们当时想着能救一个算一个,望着一两百米山崖下散落的人,我和同事提着氧气袋就冲了下去。”唐怡菲回忆说。

此外,语言沟通也成为唐怡菲日常工作的难点。“有的藏族同胞听不懂汉语,我们就找来当地医生一句一句翻译,还将用药和治疗方法写下来交给他们,直到他们点头听懂为止。”除了日常带领当地医生开展了小儿重度烫伤植皮术、断指再植术等多个“首例”手术外,援藏期间唐怡菲还参与抢救了数例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的危重病人,救治了三千余例病人。

至今,唐怡菲与当地的医生仍保持着联络,她希望通过这种不间断的传、帮、带等多种形式,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新闻推荐

播撒文明 服务社区

蚌埠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城市文明提升的脚步没有停歇,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好人之城”的大街小巷,处处能感受到志愿精神...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