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学习行之一 问道宿迁 解码文明 □本报记者 伍旭峰 丁淮飞 文/图
□感受宿迁文明之风□借鉴宿迁文明经验□思考蚌埠文明创建
□编者按
去年11月,蚌埠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市民文明素质有了较大提升。欣喜的同时,应该看到,我们的城市与全国文明城市中的先进城市还有不少差距。在建立长效机制和防止不文明现象回潮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创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城永远在路上。为了寻找差距、更好地促进创城工作,保持久久为功的状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本报策划了“文明的距离——文明城市学习行”活动,赴一些文明先进城市进行采访,寻找差距和不足,并形成系列报道。今天,请看我们推出的第一篇。
“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这是古人诗意的宿迁;一尊霸王雕塑,一汪骆马湖水,楚风汉韵遗存,城乡整洁卫生,这是当下文明的宿迁。
去年11月,宿迁市和蚌埠市同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而且,宿迁市2017年度测评全国第一、三年综合成绩全国第一。摘牌将近一年,宿迁市文明创建有哪些新的变化呢?他们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各种不文明现象回潮和寻找防止不文明现象回潮突破口的呢?带着憧憬和期待,7月26日早上7:00,我们采访组一行三人从蚌埠日报社出发,奔赴和蚌埠地理位置相近、人文风俗相近的宿迁市。
7:20左右,我们从蚌埠北上了宁洛高速,半小时后转入徐明高速,再经一小时转入新扬高速。9:51,车子驶出宁宿徐高速靳桥收费站进入宿城区发展大道,由南向北继续行驶,在一个标着三棵树6km、宿迁11km、新沂68km的标识牌下,前方正好是十字路口,亮起了红灯,一辆车牌苏N83M23的面包车规矩地停在我们车前,人行道上几辆电瓶车有序地停着,行人们有序地过着马路。“都说宿迁市交通秩序整治得好,果然如此!”记者心里想着。从靳桥出口处距宿迁日报社20公里,记者一路左看看、右看看,两边的店铺,统一招牌统一墙色,公交站牌干净整洁,树木花草齐齐整整,63路公交车、108路公交车与我们擦肩而过,邸名和祥小区、府苑小区、俪景豪庭小区、紫薇苑小区斯文地立在路两边,没有豪华气息,但朴素自然。这就是文明宿迁。
谁的落花染红指梢,谁的绿意漾满眼角,谁的文明渗透底色,谁的志愿家喻户晓……文明创建的“宿迁密码”在哪?我们决心好好探个究竟。
感受,宿迁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7月26日早上十一点,在宿迁市宿城区洪泽湖路与黄河路交叉口,太阳炙烤下的路面热浪逼人。人行道上交通红灯亮起,行人、自行车、电瓶车整齐地停在写有越线处罚的标志线外。大约一分钟后,对面的绿灯亮起,行人和各种非机动车辆才有序地通过斑马线。在等红灯的空隙,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位市民,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宿迁市民的文明出行已成为习惯,宿迁人绝对不会闯红灯。”早上十一点半,记者在洪泽湖路江苏银行附近看到,尽管该路口的斑马线并没有红绿灯,几乎所有车辆在看到有行人准备过街时,都主动停车礼让行人。而几乎所有行人在通过时都加快了步伐,甚至小跑过去。“我看您刚才是小跑着过的斑马线,怎么跑这么快啊?”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大妈说:“人家车给我们让路,还不赶紧跑给车让行吗?”
镜头二:7月26日下午三点半,在宿迁市宿豫区西楚大道上的一座公共厕所内,外面骄阳如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走进厕所扑面而来的是凉爽的空调风。几位市民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聊天,旁边挂着的大屏幕电视正播放着健康知识。隔壁是一间小型阅览室,架子上放满了书。再往里面,是一个小房间,这是亲子解手处,里面婴儿床、宝宝椅,大人马桶和小孩马桶一应俱全,人性化的设施充满温馨。整个厕所内干净整洁,没有任何异味,地面和洗手台面上也没有发现水渍。公厕的管理员告诉记者,公厕中安放有卫生纸、烘干机,专门配套第三卫生间,残疾人专用坐便器、婴儿护理台等设施。免费WiFi、图书、手机充电、电动擦鞋、饮用水等服务,公厕内部专门配套“安康驿站”,放置座椅、急救包、打气筒、微波炉等设备,为附近环卫工人、过往行人提供临时休息场所和便利服务……
镜头三:7月26日晚上十点半,在贯穿宿迁市区的古黄河边,一座铁皮搭建的值班室内,河面上吹来的热风令人烦躁,蚊虫叮咬也让人难受。在这样的环境下,63岁的中国好人、黄河志愿救援队队长、志愿者王爱东正向记者讲述着他救人的动人故事:2009年,曾在部队服役8年的王爱东在亲历一中年男子遇险获救后,决定成立一个水上救援队,守护在古黄河畔,这一守就是10年。从此,古黄河畔12平方米的铁皮屋便成了王爱东的家。十年来,水上救援志愿者队伍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目前的8600人。王爱东和他的救援队参与紧急救助120多次,救起了90多条生命。他动情地告诉记者,在宿迁,救援队就是一面旗帜,吸引更多的志愿者投入进来。文明城市没有旁观者,每个宿迁人都是创建的参与者、城市形象的代言人。
在宿迁采访的两天时间里,文明宿迁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者在大街小巷还看到以下的情景:主次干道整洁干净。路边车辆停放有序,车身和车头车尾严格停在线内,没有逆停现象。各种非机动车辆也严格停放在施划线内。采访期间,记者在宿迁城区没有见到一辆载客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街头游园和市民公园内没有骑车入内者和遛狗的市民。居民小区路面干净,没有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各主干道路口慢车道上都搭有遮阳篷,让等红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不至于暴晒在大太阳下……
探寻,荣誉是这样获得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相比其他创建城市,宿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可谓先天不足。2014年才以“江苏省最后一个”的身份跻身江苏省文明城市,虽然很快跨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但无论物质基础,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无法与周边城市相比。宿迁若要在全国100多个强手如林的参评城市中一举中榜,简直不可想象。
那么,宿迁又是如何在短短几年间脱胎换骨,从“江苏省最后一个”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总分第一名的呢?
“我们宿迁人不闯红灯,我们有《宿迁文明20条》,我们要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在黄河路与洪泽湖路的交叉路口,正在等红灯的市民陈马这样告诉记者。的确,在宿迁采访,记者耳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宿迁文明20条》。无论是在机关单位、大街小巷、医院学校、小区公园,市民说的最多的也是《宿迁文明20条》。在宿迁采访时,记者发现,许多市民张口就会背诵《宿迁文明 20条》。可以说,“通俗”版的市民文明公约《宿迁文明20条》已经融入到宿迁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宿迁文明20条》是针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中的不文明行为,用群众大白话,不刻意追求文字上的工整,每条一个短句,市民一看就懂、简单易做。内容涵盖有序排队不插队、公交车上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20条内容,十分接地气。比如,其中有一条叫“吃饭不吧唧嘴”,像这样的细节要求,还有好几条。
宿迁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后,宿迁的文明城市建设转入常态长效管理阶段。为了适应新阶段形势和要求,宿迁又在听取民意、汇聚民智的基础上对《宿迁文明20条》进行了修改,称为《宿迁文明20条》2.0版。市文明办的同志对记者解释说:比如2.0版增加的“车让人,人快走”。就是针对少数行人在遇到车辆礼让时不快速通过,甚至边走边玩手机。增加这条是倡导人车良性互动、提高通行效率。比如增加的“好好说话不抬杠”就是针对有些人喜欢在生活中与人抬杠、在网上当“杠精”,“一言不合就开怼,分分秒秒玩毒舌”,让人避之不及。这条是倡导大家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与人交流都要和气待人、友善相处。再比如增加的“约定时间不迟到,答应的事要做到”。主要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能准时,特别是还有人借钱借物不及时归还,有的成了“老赖”。增加此条,就是要倡导诚信守约、增进人际互信等等。
2.0版的推出,将文明的内涵又进行了提升,涵盖的内容由个体行为拓展到人际交往、由现实生活延伸到网络空间、由行为文明上升到精神追求,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具时代内涵。
当然,文明城市的创建和保持,仅靠《宿迁文明20条》还远远不够。扎实的工作、有效的办法、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是必要的。比如针对记者“宿迁市区是如何彻底取缔载客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提问,交警支队秩序大队王伟警官是这样告诉记者的:除了劝阻和暂扣车辆等手段外,我们还把暂扣的三轮车摆放在大平板车上拉到街头,告诉广大市民这些都是违规车辆,请大家不要乘坐。我们还组织民警在学校门口,让接送孩子的三轮车主签订不使用三轮车的承诺书,联系学校让班主任组织学生和家长签订不使用载客三轮车、电动四轮车承诺书,经过多方努力,市区的载客三轮车、电动四轮车彻底杜绝,以前专门经营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富康路市场也转为经营其它物品,这样从源头上杜绝了载客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的来源。困扰多年的整治载客三轮车、电动四轮车“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思考,宿迁经验如何为我所用
7月26日-27日二天的采访,宿迁文明城市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记者脑海中,采访中,记者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如何借鉴宿迁这座和蚌埠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相近的城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上的经验,以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各种不文明现象回潮。
从城市管理角度来讲,为了治理乱停乱放、流动摊点、非法营运、出店经营等现象,宿迁市搭建起以公安、城管、交通运输部门组成的“一街三方”平台:公安机关以街区为坐标,利用网格化警务管理资源基础,抽调巡特警和交巡警精干力量,与城管、交通运输等执法部门人员组成综治力量,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行动,效果比较显著。要防止不文明现象回潮,联合执法要常态化,才能不断加强治理力度,才能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长效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从树立市民文明意识来讲,《宿迁文明20条》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他们与时俱进,又根据建立长效机制的新要求,推出了《宿迁文明20条》2.0版。这些创新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因此,容易被市民学习并推广。记者采访得知,目前,有不少城市来宿迁“取经”,学习《宿迁文明20条》。对于蚌埠市民来说,文明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我们不一定要学20条的表面内容,但要学习宿迁做法的核心和精髓。宿迁的这一套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各界、普通市民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好的配套制度来推动执行
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各种不文明现象回潮。必要的处罚措施也一定要跟上。从宿迁来看,尽管基本杜绝了市民闯红灯现象,但绝不是一个没有。我们采访时就亲眼目睹了一位市民因闯红灯而被交警当场罚款50元。在宿迁市交警支队采访时,交警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也坦言,宿迁的各种车辆停放规范有序,行人不闯红灯、车辆礼让行人,与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严格执行、一以贯之的处罚措施也是分不开的。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随着创建的深化,宿迁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停车位画框加箭头,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公交车站加栅栏,规范市民排队等车;农贸市场倾斜的U形槽,市民买菜时一目了然;公共厕所的感应灯,节约能源也避免弄脏墙壁;广场舞音箱最大音量80分贝,保障了跳舞者的需求,又不影响其他人的休息;路口遮阳篷,让市民等红灯时能心平气和;公园座椅全部用木板,让游客坐得更舒服……记者走在宿迁街头,温暖人心的细节随处可见,构成了别具宿迁特色的城市文明。蚌埠市也一定要充分重视城市细节的处理,这样的城市才会充满“人情味”。
文明城市的创建,目的是要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最终让文明行为成为市民的自觉习惯。宿迁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从立“宿迁规矩”,到推“宿迁习惯”,直至潜移默化为“宿迁文明”,宿迁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这一创新是递进式的,接地气的,可执行的。这一点,蚌埠也应该和宿迁一样,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共同文明”的转变。
新闻推荐
退伍军人播撒爱心 “铁汉”心里装满“柔情” 福利院里有群“兵爸爸” 本报记者 李景 文/图
姚军看望福利院的孩子。听到走廊里有细微的脚步声,佑佑放下手中的书,一眼便瞅到了站在门口的姚军。“叔叔,叔叔!”灿烂的微笑...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