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墨的种子植入身体 □刘文书
有时候,人是奇怪的。本来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一边行走,一边玩,一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是,有一天,在不经意中,另一个生活圈的线,却延伸至你的面前,你会顿时感到,这线带给你的美好温度。
我与书法家徐廷柱老师即如是。
其实,人与人的感情是最密集的力量,而书法就具有这种力量的艺术。话接前面,那次,我与徐廷柱老师相聚某酒店,席间,有些人高谈阔论,自己的作品像死鱼一样,都翻白眼了,就那还老王卖瓜呢……而徐廷柱老师不多言,也不多语,只是倾听,或帮别人夹菜,或帮人盛汤。这些小小的细节着实令人感动!从此,我们成了朋友。
我每天给客户送货,穿行与大街小巷。如此一来,我们经常碰面。他总是步行,或解放一路,或交通路,或某个小区,或淮河大坝。他总像一个思考者,偶尔用手指划划点点的,仿佛在弹奏某种音符……每每此时,我便放慢车速,静静地看着,揣摩着,却从不去打扰。
由于他谦逊,温和,由于他不断地走出自己的书法创作室,亲近自然,广接地气,吸纳禅意,以一个书法家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充满爱的情感为——书之血!体内洋溢着感动,激情如暴涨的河水,汹涌澎湃,激荡不息……
时间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徐廷柱出生于珠城一个平民家庭。他自幼喜爱书画,上小学时就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徐廷柱虽生在城市,然而,他却经常跑到农村,与农村同龄的小朋友们打得火热,农村成了他儿时的又一片天地。有时,他还跑到田野里,看种子怎么发芽的,花怎么开的,田野小径如何弯曲的,炊烟怎么飘向天空的,或农村土墙上的字写得怎么那样好的,甚至,小猫、小狗、小鸟投下的虚虚实实的影子……他都仔细观察。正因如此,他写的作业,特别是美术和书法,都深得老师们的赏爱。老师常在课堂上拿着他的作业本一边表扬,一边向班级的同学们展览,同学们向他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时光飞快,转眼徐廷柱高中毕业了。瘦弱的他做起了搬运工。尽管汗珠摔成八瓣,他仍心怀书法。他把书法当作粮食,当作力量,当作为之奋斗的热望……每滴汗水都是墨汁,每个脚印都是向着书法的艰难攀登!于是,无论是他肩上的沙子,还是怀里的石头,都成了他生命中影子。
1982年,徐廷柱走进了蚌埠纺织厂。工作之余,便苦练书法。有一段时间,在书法之路上,他处于迷惘状态,不知自己的书法之路该如何走下去。正在这时,他生命中的一位老师出现了,他就是著名书法家潘成华。徐廷柱拜潘成华为师,潘老师欣然接受了。潘老师爱生如子,为勤奋、热爱、好学的徐廷柱指点书法上的迷津。徐廷柱在潘成华老师的摆渡船上,认真听讲,刻苦临习。炎炎夏日,蚊子乱舞,徐廷柱咬紧牙关,一任蚊子围攻,一任几个小时挥汗如雨。数九寒天,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墨刚倒进砚台就冻上了。他用冻得像红萝卜似的手,倒上开水,继续书写。有时为了一个字他要写上百遍或几百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就这样他先后临摩了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王羲之等十几位古代书法名家的碑帖。他说:“既然墨的种子植入我的身体,就要让它开花结果,再大的苦也要忍着”。
书法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如何才能理性的,创新的,凸显出时代特点,让根深万丈的传统书法艺术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徐廷柱在苦苦的思索着。他订阅了《书法报》《书法世界》《书法丛刊》等报刊杂志,深入研究,取长补短,走出去虚心向名家学习。积极融入鲜活的时代,不断总结自己的心得,不断求新求变,将情感、力度、节奏一次性蕴于书法创作过程中,展示内心的印迹和生命的体温。在安徽财经大学的一次书法拍卖会上,徐廷柱的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在此次拍卖会上,名不见经传的他一举夺魁。徐廷柱这个不起眼的名字,立刻引起了书画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同年他被安财聘为客作教授。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荣获了黄山杯书画大赛金奖、奧运杯金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等多种奖项。入编《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大观》《中国当代书法家艺术文献》等选本。作品被美国、日本等文化团体收藏。
徐廷柱热爱书法。从爱到爱,爱得深沉,爱得情深意切,爱得省略了所有的语言。他的书法是有生命的,在我们的赏读中,在我们的倾听中,只要你耐心地倾听,就能听到他作品里清泉流淌的声音。愿徐廷柱老师有歌唱起来,唱出人生的精彩,挥毫灿烂的明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瑶实习生张南这周高温将继续“雄霸天下”,而且加长版的三伏天明天就开始了,天气“深晴”不改,高温持续难耐。高温...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