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蚌埠高新区着力提升宜业、宜居、宜游的园区功能 产城融合 试看高新 □本报记者 张建平 文/图
高新区在推进园区产业升级的同时,优化生态空间,提升宜居环境。
蚌埠高新区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硅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滤清器产业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宜居型转型,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生活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定位,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蚌埠高新区在推动产城融合、加速园区升级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探索。
策划人:袁成文 孙恭智 侯超 刘志清
■企业走访
贴心服务企业 推动产业升级
制定扶持政策,推行跟踪服务。将任务细化到月、落实到人,促进项目建设
“我们企业遇困难有问题可以随时向高新区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反映,很快就能得到回应,给我们相应支持;相关部门的反馈也很快,让企业发展扩张进展顺利。”安徽凤凰滤清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宇说。该公司2009年春节后从东莞迁来,在蚌埠高新区落户。“我是从原来的滤清器厂出来的,后来到广东打拼。有台商愿意投资滤清器行业,我就想,要回到家乡投资兴业。”
原国营滤清器总厂“孵化”了很多中小滤清器企业,遍布蚌埠城乡,形成了集群优势,使蚌埠成为国家滤清器产业基地。陈登宇认为蚌埠发展滤清器产业有地利人和优势。
“企业在蚌埠将近十年,而这十年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十年,我们抓住了机遇,企业乘势而上,年营销收入从6000万元做到2.75亿元。”地利人和又遇天时,让凤凰滤清器一路高飞,2015年成为国内首家“新三板”挂牌滤清器企业。拥有空气滤清器、空调滤清器、机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四大类8000余款产品,年产能超过2600万只。市场涵盖出口、国内售后、主机配套三大业务板块,其中出口市场主要销往北美、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并凭借优异品质,与众多客户结成了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国内售后市场已在全国百余座主要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主机配套市场已与丰田、日产、三一重工、依维柯、汉腾、猎豹等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
凤凰品牌多次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十佳滤清器知名品牌”,省高新技术产品、省工业精品等称号,并连续多年荣获省民营企业百强、省进出口先进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成为跨国公司垂青的业界知名企业。
企业发展得很快,要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扩建厂区。“高新区知悉我们的用地需求后,迅速给予满足。我们一连拿了两块地。拿到土地后立即动工兴建,建设速度很快,这一点也让管委会很满意。在这之前,高新区已协调解决了厂区道路出口、供电、绿化、路灯等一系列问题,为开工建设铺平了道路。”人到中年,陈登宇看起来老成持重,考虑问题也很实在,“我们是投资强度、税收强度都达到园区要求的企业,同时在用地的容积率方面尽可能提高,建多层厂房,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既然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必不可少。我们就投资建设国际一流的滤清器实验室,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检验试验设备,一种设备的投资就达到四五百万,一般企业投不了。”陈登宇的话语中透露出自信,也昭示了情怀,“我们想做成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包括建五层实验大楼,供行业内的厂家使用,研发核心技术、研制新型产品,为滤清器行业发展提供支撑,推动全行业的技术升级。”
安徽中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解生有同样的自信:“我们是安徽省第一家生产锆质新材料的公司,总投资5个亿,一期投资3.1亿,拟上4条生产线,去年四月开始建设,目前已部分投产。”刘解生所说的锆质新材料是一种高级耐火材料,主要应用于玻璃窑炉。
“我们之所以选择投资蚌埠,一是靠近研发基地,二是贴近服务对象,三是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刘解生介绍,他们原来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联系密切,产品主要供应有窑炉设备的玻璃生产厂家,蚌埠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硅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玻璃及相关企业多,选择在蚌埠投资建厂有诸多好处。
“高新区给我们支持很大,我负责厂内基建,招商、质监等部门经常与我联系,询问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这让我们感觉园区的服务很贴心,特别是一次性解决供电问题,我觉得很感动。”刘解生说,中材公司是用电大户,开工建设前,高新区就积极协调供电公司,安装设备的那天,供电人员从早晨干到晚上8点多钟,晚饭都没来及吃,一次送电成功,工人们等所有设备调试正常后才结束工作。
据悉,高新区制订了《高新区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高新区领导干部跟踪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将重大项目任务细化到每个月,落实到人,制订项目推进服务的横道图并上网上墙,逐一推进。坚持“一周一分析调度,一月一督查推进”调度推进工作机制,想方设法解决项目在建设和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企业平稳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园区观察
对位产业发展 完善生活配套
明确“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打造张公山、小黄山、燕山-迎河片区三个生活区
每到傍晚,山香路上的各个店家格外忙碌,出出进进的大多是附近企业的员工。这条街是高新区长征路以西的一条商业街,也是蚌埠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30多岁的刘老板在这条街上开了家小饭店,凭着几道拿手菜和实惠的价格,往来客人不断。“刚开始这条街上没几家店,天一黑撂棍子打不到人。现在饭店、超市理发、洗浴都开起来了,人气越来越旺。”刘老板说,随着小区入住率不断提升,以后街面会更热闹。
明确区域定位,确定发展格局是落实产城融合理念的前提。蚌埠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格局为“一区三园”:位于合徐高速以东的核心园区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形成LED、新型显示、特色电子、高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产业的集聚区。天河西南的天河科技园区主要发展新能源、新型建材以及生物产业。天河以东、合徐高速以西的“湖滨生态园区”将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行政商务、总部经济、高端住宅和科技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高端服务配套区。
与产业发展相对应,高新区调整区域功能布局,着力打造张公山、小黄山、燕山-迎河片区三个生活配套区,为产业区提供服务支撑。在道路交通方面,核心区已形成“十二纵十三横”的道路交通网络,道路总通车里程达110公里,13条公交线路通达高新区。山水华庭、君临天下、绿地世纪城、绿地迎宾城、和顺新里程、百大鼎元学府、燕山国际城等三十多个高档小区相继建成;绿地世纪城打造了集高档住宅、娱乐休闲为一体百万平方米人文社区。目前,张公山片区已经开发完成;小黄山片区绿地世纪城、合肥百大、安徽水利等多家知名房企入驻开发,将作为国家级高新区重要的配套形成15万人规模的大型生活服务区。成熟居住区商业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有较充足的保障。燕山-迎河片区的开发已形成规模,高新区科技金融产业园、国际汽车城、家博城、中科院高新实验学校、绿地迎宾城、燕山国际城等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将建成高新区集科技、金融、商住、教育为一体的产业服务区。
依托高新教育集团这一优质的教育资源,高新区“抓两头,促中间,补短板,创特色,提品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科技创新团队、高端人才的引进创造条件,解决后顾之忧。“高新区对我们企业员工子女入学、入托等都给予关照。如果说我们对园区还有哪些需求,我建议在商业配套,高级人才公寓、职工单身公寓的供给方面能够加大加快,为园区上班族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陈登宇说。“我们希望兴中路西端附近能设公交车站,让我们的员工通勤更方便。”刘解生说。
优化生态空间 提升宜居环境
向南拓展空间,向西拉开框架,利用山水资源提升环境质量
6月20日上午,市水利局一行在中环线天公河河道施工现场督查工程进度。天公河是天龙河的一段,为连接天河——张公湖的人工河。新开挖的河道沿中环线南侧一路曲折向东,水质清澈。两岸护坡绿化基本完成,休闲步道蜿蜒其中。市水利局规划工程科科长张兴礼介绍,目前天河分水闸至迎宾大道的部分已基本完成,在长征路与迎河路之间建设了一座节制闸,从该闸可向迎河及下游的张公湖、席家沟补水。
天公河连通工程为蚌埠市2016年~2018年城市大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是具有城市防洪、排涝、水系连通、生态补水、黑臭水体整治、绿道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多功能综合性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非汛期可提引天河、淮河水补济迎河、张公湖,打通城市南片区水系连通,增加水体循环,改善水质,有效改善迎河、张公湖、席家沟一线的水生态环境。
“迎河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是省政府挂牌督办的,前期已完成清淤。”张兴礼说,天公河计划今年9月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年底工程全部完成。目前还有秦集泵站至分水闸一段约1.5公里的河道没打通。天公河畅通后,可从根本上解决迎河上游来水水质问题。”
由于增加了堤防沿线绿化,绿地、湿地、水域面积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对高新区的区域生态环境有很大提升;新建的绿道、亲水平台、广场和相关体育设施,为沿线市民提供了休闲锻炼场所,将明显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
居住在市区的市民李一德端午节想带孩子开车“走一走”,沿黄山大道向西驶进高新区,三两年不见,这片区域全变样了,向南到中环线,不仅新修的道路宽敞通畅,环境绿化也很有层次,跨迎河新修了好几座桥,沿河岸不仅有宽阔的绿化带,还有步道和健身设施。“没想到高新区成了绿色园区。”李先生感叹。
不仅市民对工业园区的认识有变化,国家政策也在调整。早年要求市区企业“退市进园”,是因为工厂企业工艺水平低污染大,进入园区可以集中防污治污。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工厂企业排污量逐渐下降,污染严重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因此工业园区、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集中的园区,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达到宜居的标准。
但是,单一生产型的园区白天生机勃勃,到晚上变成空城。员工上下班时段候鸟般的迁徙,不仅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也浪费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因此,产城融合理念应运而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版本”越来越高,目前已有以“10分钟工作生活圈”为标志,集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和复合经营为一体的“4.0”版本。
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金梅介绍,高新区遵循“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发展理念,以规划为引领,科学谋划产城布局。将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中环线以南集中,将新型建材产业向天河科技园迁移,并谋划打造沿天河滨湖生态园集旅游休闲、行政商务等为一体的高端服务配套区。产、城、道路、绿化及其它分别按照45%、25%、15%、15%的比例,全力推进区内道路、绿化、水、电、气、公交、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全面、高标准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将蚌埠高新区打造成为安徽省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
■记者手记
行走高新区期间,记者深有感触的是高新区的环境有很大改观,在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方面有一定提升。服务产业区的三个生活片区次第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加紧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进产城融合创造了条件。
同时记者也感觉到,由于建设起点低,土地利用率不高、投资强度不大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还有一部分企业工业土地容积率未达到要求,需要创新思路,探索解题方法。目前入驻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还不够多,尤其缺少拉动性强、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项目,这是不少受访者的共识,也是园区上下殚精竭虑想要冲破的发展瓶颈。
思路决定出路。目前,产业园区的升级版本已是4.0,颠覆了传统的园区创建模式,新型产业园区更注重新理念、新工具运用,突出智慧化,通过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的整合运营,放大资源价值。蚌埠高新区要先人一步,眼界、思路上须胜人一筹。
新闻推荐
从城市发展的轴线上看,现在的区域意义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地理属性,而是成为了一种时代发展的符号。对于区域而言,经典、繁华...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