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原始,她的荒蛮,恰恰成为其标新立异的一道风景 当我们来到这片湿地时,李老汉从中发现了精彩和希望 一路向北 呼吸三汊河 本报记者 李扬 本版摄影:刘晨

淮河晨刊 2018-05-04 16:35 大字

游客中心内设有科普馆,向游客介绍湿地内的动植物。

芦苇丛中觅食的震旦鸦雀。

圣洁、包容、生机,一直以来,这是我印象中的湿地。

经常被人忽视,又经常被人发现。

不管有没有被人注意到,三汊河,这块绿茵茵的湿地,一直在默默滋润着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不断守护着我们的繁衍生息。

在“五一”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带着选题,我再次来到这里。

呼吸:空气中都有水的清新

对蚌埠而言,农历节气中的谷雨看来是实至名归的。

春夏之交,时晴时雨,时冷时热,天气着实让人捉摸不透。长期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难免滋生出浮躁与烦闷的情绪。每当这个时候,贴近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而湿地作为“城市之肾”,更是涤荡我们心灵的绝佳去处。

周三,晴转多云。早上8点,到报社打卡上班后,我们驱车一路向北跨过淮河,走到朝阳路的尽头后左拐,路过双墩文化遗址后继续向北,一会儿我们便到了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中心。

由于是工作日,游客不多,我们很顺利地在游客中心停好车,准备开始此次行走。

在游客中心附近搜寻了一番,并没有找到期待中的共享单车,我们选择用脚步亲近三汊河,更好地感受她的一颦一笑。

一头扎进三汊河湿地的怀抱,我们呼吸着她的呼吸,倾听着她的心跳。

水草丰茂,芦苇深深;鸟鸣兽走,天高地阔。一路且看且游且欣赏,暂时忘却了今天是带着任务而来,心情突然无比轻松愉悦。城市生活的喧嚣疲累,人生的宠辱得失,于此,皆抛之脑后。

三汊河有的,是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处在南北气候分界线上,三汊河湿地具有明显的过渡带特征,湿地环境优良,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之前,这曾是一片被人忽略不计的“荒蛮之地”,除了有水鸟的飞翔、蚊蝇的肆虐,对农耕文明来说,三汊河更多的是一块不具多大效益的“无用之地”,其价值充其量是散放鸡鸭,捕鱼捉虾。

而今的三汊河,却成为淮上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她的原始,她的荒蛮,恰恰成为其标新立异的一道风景。

走在游客栈道,咕咕鸟鸣,不绝于耳,栖息在芦苇深处的水鸟却在与我们捉迷藏。为了拍到图片,同事顶着太阳举着相机在守候,却始终等不到水鸟振翅而飞的那一瞬间。于是,我便自作聪明,胡乱学起鸟叫,试图与它们进行沟通,可水鸟们并不买账,依然在芦苇丛中各自嬉戏,我们只得悻悻然,继续向前探寻。

一首旋律回响在我耳边:“草原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行走间,我意识到,刚才傻呵呵地学鸟叫,也是人类与鸟儿沟通的一种良好愿望。我们向往的,正是那种百鸟齐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登上观鸟台,放眼望去,苍苍茫茫、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滋养了无数生灵。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湿地总面积800公顷,核心保护区400公顷,目前植物种类193种,鸟类113种。而每当红隼、白尾鹞这两种小猛禽飞来,芦苇荡里的各种鸟,包括野鸭这样的大型水禽,都会被惊飞起来,提防“空中杀手”,千鸟齐飞,场面壮观。

感恩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在观鸟台尽情呼吸,空气中都有水的清新。绵密的芦苇,把空气过滤得一尘不染,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心肺也被洗得透亮。

感慨于三汊河湿地的博大与宽厚,我掏出手机,选择全景摄影模式,认真记录下此刻的美景——

阵阵微风从密集的苇叶梢上掠过,泛起了层层波涛,远近高低的芦花闪着银色的光芒,它们在争抢着簇拥着向我们频频点头。沟壑纵横,湖塘相连;水草丰茂,百鸟婉转,万类与我共自由……

我被阳光点燃了,我被清风拂醉了。城市招摇的风景,日常纷繁的琐事,都被这片真实而纯净的湿地所覆盖。

回望:我知道你曾经来过

湿地星球,孕育万千物种,催生人类文明。然而文明的演进和冲突,似与人类生存的本源渐行渐远。回望处,道法自然昭示着文明的基准;淮河边,孕沙成珠寄语着自然的情怀。

在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入口处,我们遇到一位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赶来,站在桥上望了望说:“今天没啥人呀!”

凑上前去与他攀谈得知,老人姓李,是梅桥乡淝南村人。我们交谈的地方,是他曾经耕种过的土地。而此时,这里已经竖立着“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巨石。

现如今,李老汉几乎每天都会来到这里,看看来来去去的游人,了解下公园的建设进展,然后心满意足地骑车回家。

询问管理处工作人员,我们得知,“五一”小长假,三汊河湿地公园十分火爆,每天接待量都在七八千人。

如今的我们,在这里烧烤嬉戏,在这里划船漫游,在这里合影拍照,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美景。三汊河沉稳地审视着我们,千百年来,这块湿地对人类的一举一动,早已是见怪不怪。

距今一万八千年前,最后一批非洲新人绕过横断山进入中国,一路向北开拓领地,其中的一个部落定居在双墩高岗北边的三汊河边。他们渔猎而食,采桑种粟,一代代繁衍生息,三汊河以她博大的胸怀,为人类提供了丰沛的食物和温润的气候。距今7300年时,这群人终于创造出灿烂的双墩新石器文化,他们发明的刻划符号,也成为汉字一源,展现在蚌埠市民广场的灯柱上。

从双墩文化起,人类活动的足迹就不断在三汊河湿地留下。七千年延绵不断的淮河文化、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在其周围一一涌现:荒谷堆商周遗址、春秋钟离国君墓、曹操的营盘行辕、洪武的龙兴下院及众多人文古迹和美丽的传说,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伴随着这块湿地,为她披上神秘的面纱,三汊河,显得更具魅力。

我知道你曾经来过。我所站立的土地,先民或曾在这里织网捕鱼,或曾在这里搭台祭祀,或曾在这里金戈铁马,又或曾在这里饮酒吟诗……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生活时,我们不应忘却祖先为了生存以及更好地生存所做过的点滴努力。

行走至湿地综合服务站附近,一个门楼跃然眼前,上书一副对联:河分三汊钟离存古韵,集驻一营魏武犹高歌。而下边沿着一条小沟,修了木桥,一路走过去,水汽与青草味扑面而来,清新宜人。这里有个亭子,上书一联:万顷芦花飞白鹭,一堤杨柳倚红云。这两副对联,正是三汊河湿地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三汊河,早已成为都市人假日休闲的向往之地,当我们成群结队地来到这片湿地时,一辈子生活在此的李老汉,从中发现了精彩和希望。

行走:因为“湿地”所以美丽

“当人们面对一片消失的湿地时,人们往往会真切地感受到,有湿地才有人类的生存空间。面对未来,我们无法预测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绿洲的影响,但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做出的一切,都代表着他们朝着最好的方向努力。”央视《美丽中国·湿地行》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令我深有感触。

记得一个月前清明假期时,与友人曾来游玩,那时的三汊河也是游人如织。停车场内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辆,周边道路两旁也被形形色色的小轿车占据。而行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随手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令人颇感惋惜。

同样是不久前,蚌埠日报记者采写的调查报道《“城市之肾”也须精心呵护》,从三汊河湿地目前存在补给水源不足、芦苇生长受抑、湿地功能退化以及土地权属不明、时受污染威胁等问题,分析了三汊河湿地保护面临的困境,引起了社会大众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而现在,随着林长制工作的建立和深入推行,这些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

走进湿地公园,“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区级林长制管理责任公示”牌上,区级林长、区政府副区长杨清泉,副林长、区住建委主任薛文波的手机号码都清晰公示……三汊河湿地公园作为市区两级实施林长制重点生态区域林长点,得到市区两级的高度重视,编制了发展规划方案,实施“一林一案”,让三汊河湿地走上一条更加科学合理保护利用之路。

行走在三汊河,微风乍起,我们身边树影婆娑。三汊河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在绿化提升堤顶路方面,公园已完成两侧新造林60亩,树种合理搭配,力争营造春华秋实、夏花灿烂、色彩斑斓的自然迷人景观。

尤为重要的是,在湿地保护与恢复方面,湿地管理者还正在积极做好疏浚河道、退耕还湿、清除围网和水花生、恢复植被等工作,并加强了对核心区封湿保育力度,清除地笼、鸟网,对湿地芦苇进行了很好地开发利用。

现如今,三汊河湿地的品牌正在打响,如何在见环境效益的同时,产生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更宽泛领域内推广三汊河湿地品牌和蚌埠湿地保护亮点,整体提升蚌埠旅游业发展水平,其中仍有空间待我们挖掘。

因为“湿地”,所以美丽。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三汊河,一幅人与湿地和谐相处的恬淡画卷,正缓缓打开……

新闻推荐

省“四送一服”第五工作组来蚌 集中开展“四送一服”活动

本报讯(记者杨露露)昨天上午,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少华为组长的省“四送一服”第五工作组来蚌集中开展“四送一服”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丰原集团、大富机电等12户重点企业,就企业生产现...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