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公交都市 未来绿色出行美景可期 本报记者 何沛

淮河晨刊 2018-04-26 11:10 大字

交通拥堵、停车难、交通环境恶劣……越来越多的城市患上了这些“城市病”。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公认的解决之道。

2017年8月,蚌埠市被确定为“十三五”首批国家级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之一。经审核,交通运输部认为蚌埠已基本建立了公共交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补贴机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交车辆购置、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方面逐年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并从开辟新线以及票价、特殊人群优惠等多方面逐年给予公交企业补贴,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符合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标准。

公交线网密了,公交车辆保有量增加,公交车在通过红绿灯时有优先通行权……打造成为公交都市,市民出行将享受诸多便利。

提升“软实力”

让公交成为市民出行首选

说到公交卡,市民刘女士不禁感叹道,“没有想到,手持这张小小的公交卡,就能在全国220个城市通用,部分地铁线也能刷卡。”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计划,2018年年底前,蚌埠市民可持交通“一卡通”,实现与全国220个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小小一张公交卡的改变,反映出的是蚌埠市公交都市创建的大作为,也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深刻践行,蚌埠公交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通过公交都市创建,吸引更多市民使用公交出行,有效减少汽车出行比例,既能保护城市的蓝天,还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情况。

每天依靠公共交通出行的上班族充分享受着“公交都市”创建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家住龙湖春天的张程程告诉记者,自己在光彩大市场附近上班,常常是优选公交出行。“因为省钱,全程只要1元钱。”她深有感触地说,最近几年蚌埠公共交通的发展可谓神速,规划也很人性化。如今,坐公交还能实现刷卡支付,真的很方便。现在只要看到有关公交的新闻肯定点击,说不定自己出门就用得着。

“好几年前,刚来蚌埠,那会儿不是所有公交车都报站的,常常都要自己时刻注意到哪儿了,现在好了,听广播报站就行。”来蚌埠生活十年的吴境告诉记者,在东海大道珍珠小区站,电子智能站牌上实时显示着经过本站线路的车辆动态位置,并且还以字幕和语音预报到站信息,此外,智能站牌还可显示时间、天气、本地新闻和公益广告等内容,让市民及时了解相关资讯。

这是公交服务“软实力”提升的体现。目前,全市4条主干道的100个站台,已经安装了电子智能站牌。而且,公交车内通过规范和监控公交司机的驾驶行为,全程监控车速,使安全事故率降低了很多。

不仅如此,因为吴境常常公交出行,为了掌握公交到站情况,他都会通过“掌上公交”APP。“手机会提醒最近一辆公交车距离你还有几站,步行过去怎么走……最重要的是,我经常要加班,为了赶上末班车,我都会提前查好车辆到哪儿了,然后就迅速收拾关门,赶上末班车。”作为都市夜归人,吴境顺利乘坐末班车,既省钱方便,还觉得安全放心。

从普通卡到全国交通一卡通,从普通站牌到电子智能站牌,从投币乘车到扫码乘车,现代化智能公交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便捷舒适的乘车环境。不仅提升了“软实力”,更使市民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智能出行体验,让更多的市民有限选择公交出行。

完善“硬实力”

让绿色出行走在前列

家住龙湖香都的高翔,翻开了去年7月发的朋友圈,上面写到:“换新车啦!嫩绿色的公交上路啦。”对于公交车,一直有市民反映,车况不太好,噪音大、味道大。针对这种情况,2017年,市公交集团更换了500辆纯电动车,让市民感受到公交的舒适舒心。

市民愿不愿意坐公交,关键要看是公交吸引力够不够。大力发展公交,目的就是吸引老百姓来坐车。最重要的,就是让老百姓形成出门首选坐公交概念。打造“公交都市”,让市民将公交出行作为优选,首先就要打牢各项基础。

蚌埠作为“十三五”首批国家级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之一,从完善基础设施、公交线网、公交优先、智能公交、绿色公交、安全保障、服务提升等方面着手:目前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累计建成公交场站28座,近30万平方米;升级改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交站台504个,建设港湾式停靠站354个,建设充电桩355个,公交配套服务功能也进一步提升。主城区内新能源公交车比例占90%,纯电动公交车站80%,实现万人公交车拥有量17标台;主城区开辟公交新线33条,调整线路79条次;推出传统节假日公交免费乘坐、学生班线、高考爱心专线、残疾儿童爱心免费专线、工业园区环线、拥军线路和企业定制班线等特色线路;3条微公交线路串联16个住宅区、10所学校、5家医院、11个城市综合体、5个菜市场及客运站,消除通达盲点45处……

说到公交线路优化和车辆更新,市民陈晓波有话说:“以前不通公交的地方现在通了,比如淮上区通成紫都片区,确实方便。而且新更换的车辆看起来特别‘高大上\’,乘坐起来又稳又舒适,再也不用忍受老式公交车的噪音和污浊的发动机尾气了。”

市公交集团董事长洒宁表示,在主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0%,基本实现“5分钟换乘、500米上车”目标。也就是说,市民到公交车站换乘时,5分钟内就能等到公交车,方圆500米内,肯定能找到一个公交站点。未来三年,蚌埠市还将继续投入223.5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低碳引领、智能公交支撑等工程,加快建设市民满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弥补“短板”

“公交都市”未来美景可期

城市要发展,交通须先行。不少市民或许会有疑问:既然蚌埠市公交线网在不断加大,公交车辆也在不断在增加,为什么高峰时段部分公交车仍然十分拥挤,部分线路仍需长时间等车?

“对于蚌埠而言,建设公交都市不能仅围绕公交车本身的优先工作,而是要把公交都市战略作为城市交通的总战略,从多角度综合审视城市空间体系发展。公交场站、公交专用道等建设配套不足等问题,长期制约着蚌埠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公交场站是基础设施,是公交车的“家”,是公交线网规划和优化的前提和基础。公交场站用地是否充足,布局是否合理,影响整个公交线网的规划。缺少必需的公交场站,蚌埠市不少园区、新建居民小区无法及时开通常规公交线路,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洒宁介绍,此外,蚌埠没有公交专用车道和BRT公交线。如果公交专用车道、BRT公交线设置到位、畅通无阻,可以提高公交车行驶速度,大大提高地面公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公交快起来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则意味着将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出行观念。实现准点、舒适、方便、安全的公共交通,绿色出行美景将可期。

洒宁表示,2018年是强力推进公交都市各项指标对标落实的开局之年。计划2018-2020年,将对标升级公交基础设施,将建成体育场公交枢纽站,开工建设怀远综合客运枢纽站、淮上区工业园公交首末站,推进体育中心公交枢纽站建设。在12条道路上建设130公里公交专用道;新增5条公交环线、13条常规线路、4条微公交线路,开通20条夜间专线,建成2条BRT公交线路,使公交出行更加便捷通达。同时升级公交信息化调度系统、IC卡系统各项功能,建成并启动公交行业监控平台、公交应急响应系统,升级或改造7条道路电子站牌约100个,全力打造智慧公交。

新闻推荐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 扎实推进法治蚌埠建设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召开 汪莹纯主持 王诚杨森参加

本报讯(记者李扬)4月24日上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扩大)会议,邀请中央党校政法部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副主任刘素华作“2018年宪法修正案解读”专题辅导讲座。市委书记汪莹纯主持会议,市领导...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