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 ◆万保芳

淮河晨刊 2018-04-09 17:04 大字

我和刘彬彬老师素昧平生,从未谋面。但由于自己有几篇习作投到他做编辑的蚌埠日报晨风版面,所以和他也算“认识”,只是这个“认识”也仅限于知道他的名字。与他的交流也仅限于在电脑屏幕上打出的那几个字或几句话,但即便如此,却获益匪浅。

我的第一篇习作《茶香满屋》投到《蚌埠日报》晨风后,也没抱什么希望,不成想,这篇文章不仅发表了,而且放在头条。更没想到的是,刘老师辗转联系上了我,在网上和我简单交流了一下。他说话简洁,条理清晰明确,字里行间都是对我这个新人的鼓励和支持。谈到我的习作,他只用了四个字——“我很高兴”。看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我仿佛看到了刘老师读我文章微笑的样子。说实话,当时的我何止是雀跃,还有一点窃喜,也有点得意。

后来我又陆续给晨风投了几篇习作,每次给刘老师留言,我也只几个字“已发……”而刘老师无论有多忙,最后总会给我回复,尽管每次都是简短的俩字“收到”。但也就这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两字,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有信心有勇气写下去。

及至后来,我写《鲸落》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这篇习作我写了很久,从得知同学牺牲的消息时候就开始写了,但遣词造句上总是拿捏不准,总觉得有些地方我不满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浏览到了刘老师的一些照片,或于桃林中拈花微笑,或于菜园里辛勤耕耘,或于书房里捧书品茗,或于办公室伏案疾书……我想,这么热爱生活与工作的人,应该是平易近人的吧?不然为什么都说他是“文学爱好者的摆渡人”呢?让刘老师帮我指点如何修改《鲸落》的想法在我脑海中萌生,可刘老师是《蚌埠日报》首席编辑,著名作家,身兼数职,那么忙,他愿意帮忙吗?我犹豫再三,思前想后,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文章发给了他,并附上几句话,无外乎是请他指教。令我意外的是,没过多久,刘老师就给了我回复,先肯定了文章的优点,然后指出不足。他说,语言是文章的第一关,也是终极门槛,空话,大话最要不得。最后刘老师送了我六个字:“只写,不评,最好。”原文中有几句我对同学的概括性评价,就像每学期我给学生写的评语一样,放在谁身上都适用。得到刘老师的指点,我立刻把那几句话删了,然后再对一些语言和细节进行修改。后来,《鲸落》刊出,刘老师给我发来四个字:“大作已发”。这哪能称得上“大作”?但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是他难掩的欣喜。

刘老师,我不知道自己在写作这条路上能坚持多久,但是,你的鼓励扶持一直在激励着我,温暖着我。

见字如面,刘老师,谢谢你!

新闻推荐

怀念爷爷 ◆葛梅英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爷爷去世的早,留给我的记忆很少,至今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文具盒”那件小事了:那时爷爷的身体似乎不太好,终日在家里正襟端坐或坐在院落里晒晒太阳,很少出门。一次,无意之...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