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建蚌埠首个关灯无人生产工厂”
日前?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过去依靠人力完成的作业任务基本被智能设备所替代? 记者 刘晨 摄
“这批货是发往越南的,过完年发货量一直很大,平均每天20多个集装箱呢。”3月9日下午,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发货员董宇正忙着指挥装车,几名工人驾驶货运叉车有序作业,将一件件包装好的太阳能玻璃运送到集装箱内。望着几台整装待发的大货车,董宇乐呵呵地说:“公司效益好,咱们忙点也高兴。”
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落户蚌埠已近十年,经历过光伏行业的蓬勃发展,也遭遇过“双反”时期的寒冬和举步维艰。2016年以来,公司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力度,不仅有效提升了产品自身性能,过去大量依靠人力的生产方式也得到根本性改变,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实现了供销两旺。
“今年前两个月,我们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发往国内外的产品达550万平方米,其中55%出口欧美和南亚地区。”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务银对企业发展状况了然于心,“公司能够赢得良好的信誉度和效益,得益于近两年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
如果有人在时隔两年后的今天再次来到中航三鑫的生产车间,一定会被眼前的场景震撼——过去依靠人力完成的作业任务基本被智能设备所替代,生产线上一台台机械手臂正稳定、井然有序地工作着。分属两个楼层的原片生产和玻璃深加工车间,由一套自动化配送系统连接起来,系统将上一道工序生产出的原片运送至楼下的深加工车间,再根据不同的规格和尺寸,自动将原片送到相应的工位,如此往返循环,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我们先是对原片生产线进行了改造,这条深加工生产线是去年10月投产。”刘务银介绍说,“一只机械手臂的投用可以节省普通卸片工24人,原先需要200多人的生产线现在只要50人就可以高效运转,公司员工人数从2014年的1200多人下降到现在的650余人。”
按照刘务银“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程简单化”的构想,借助蚌埠市“数字化车间”、“两化融合”、“节能降耗”等政策东风,近两年,中航三鑫先后投资一亿多元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人工成本下降一半,产能和劳动效率却大幅提高。
中航三鑫拥有单体规模世界最大的一窑五线太阳能电池盖板玻璃生产线,经过一番技术革新后,月产量从过去的45万平方米提升到现在的70万平方米。自动化的提升减少了人工干预,良品率也随之升高,由其生产的光伏玻璃透光率从过去的91.5%提升至94%,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翻了将近一番。
作为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专精特新企业,中航三鑫在加快生产线革新改造的同时,还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产品研发上做足功夫。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持续镀膜药液产品备受客户青睐;新产品双绒面玻璃远销德国;2.5mm全钢玻璃领先行业水平……在技术创新的引领下,企业无论是在新型材料研发,还是在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转型升级之路也愈发宽广。
“这些年我们一直享受着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前几年企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还得到了过桥资金的支持。”回首企业十年来的发展之路,刘务银感慨良多,“公司能够有现在的快速发展,与蚌埠市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职能部门提供的服务是分不开的。”
经历过光伏产业的沉浮,如今的中航三鑫已从早年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成功转型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已成为企业蓬勃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今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全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逾8亿元,出口比例将提高至45%以上。
按照计划,今明两年中航三鑫将完成“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建设。从制造到智造,在刘务银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目标:“到2020年,我们要完成从千人工厂到无人工厂的转变,在蚌埠率先实现关灯无人生产。”
新闻推荐
展现珠城新时代物业人精神风貌 原创歌曲《珠城物业人之歌》出炉
六十名物业人共唱《珠城物业人之歌》。本报讯(记者何沛文/图)“淮河岸边是家乡,我们歌声多嘹亮。为了家乡更美好,相聚物业多荣光。我是珠城物业人,平凡岗位有梦想。”近日下午,来自蚌埠市不同物业公...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