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蚌埠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器” □
日前,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车间,大型机械臂按照设定程序来回舞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3月8日,蚌埠朝阳玻璃机械有限公司车间,激光切割机按照电脑设计程序,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割制造零部件。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而智能制造也将是未来中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将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的集成应用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涵盖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制造服务四个关键环节。
近年来,通过政府大力推动和企业积极实践,智能制造应用范围和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蚌埠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的重要引擎。智能生产、智慧管理、智能产品制造全线开动,智能化为蚌埠制造业“弯道超车”提供了强大动能。去年8月蚌埠市出台的《蚌埠市制造强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全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瞄准航标,开足马力,蚌埠智能制造正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企业走访
探秘“无人工厂”
工人围着机器转,曾经是制造企业生产车间的画面。如今,蚌埠许多企业已经颠覆了人们对工厂车间的原有印象。智能化生产取代了以往的人工操作,不少生产环节,甚至全部产品均由机器人“代劳”,生产车间甚至整个工厂难寻人影……这种被称为“无人车间”或“无人工厂”的智能制造项目成为蚌埠企业的新景。
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有限公司是蚌埠市“无人工厂”建设的先行者。3月4日上午,记者在冷端延压车间看到,上万平方米的车间里,“找”不到一个人。两条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平稳运行。随着滚轴转动,一片2米见方的玻璃原片行至预定位置后,一只托盘将玻璃轻轻托起。随后,机器人伸出手臂,用吸盘将玻璃稳稳地“抓起”,“抬肘”、“提腕”、“翻转”,将玻璃准确无误地码放在一旁的架子上……全部过程几秒钟完成,动作灵巧、举止优雅。“智能制造让我们走在行业的前沿。”中航三鑫总经理助理尚希平告诉记者,与人工操作相比,安装了智慧芯的机器人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一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二是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三是成品率和质量极大提高。
说起智能机器人的好处,尚希平算了一笔账:过去一条生产线需要6名工人作业,上班需要“三班倒”,一条生产线实际使用工人18名,两条线使用36名工人,全部工作量现在只需6个智能机器人就能搞定。
这样算来,这一个车间一年用人成本仅约200万元。不仅如此,机器人工作还不会出现“工伤”,也不会因“心情不佳”影响工作。节约用工成本,实际上就是压缩了生产成本,而成品率和产品质量提高,又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如此,企业更多地投入新产品研发,从而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冷端延压车间并不是中航三鑫首个“无人车间”。早在2014年中航三鑫就在包装环节进行了“无人车间”建设试点。当年10月,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包装智能车间投入试运行。自动铺纸、自动装箱,既节约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包装工艺质量。“‘无人车间\’仅是智能制造第一步,目前我们已启动‘无人工厂\’建设”。尚希平介绍说,“无人车间”是“无人工厂”建设的基础,“无人工厂”智能化程更高、应用更加系统。“届时,技术人员坐在总控室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指挥生产也能梦想成真。”
■推进路径
机器换人
一片厚度仅有0.15毫米的超薄玻璃,在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滚轴的传送下,缓缓前行,经过一个特殊装置时,一旁的智能机器人轻轻一抓,这片肉眼几乎看不见边缘的玻璃旋即离开工作台,进入下一道工序再加工。
“如果没有智能机器人助力,传统的人工作业几乎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在中建材信息显示新材料有限公司产业园,超薄玻璃基板项目经理章榕告诉记者,蚌埠生产的信息显示玻璃基板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超薄到极薄的不断突破,除了在产品研究环节实施数十项技术突破外,机器人参与、智能化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智能化生产手段的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章榕举例说,就拿超薄玻璃切片下台来说吧,刚刚进行冷端的玻璃极其“娇贵”,人工操作稍一触碰极可能破碎,而智能机器人是用吸盘“抓取”,说是“抓”,其实并没有用力,而是靠负压“吸附”而起,就如同吸孔吸取薄纸一样轻盈。数十万次的抓取“用力”几乎没有毫米误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片玻璃的性能稳定一致。另一方面,信息显示玻璃的品质要求极高,如果人工操作还会给玻璃表面造成“污染”,这必将影响下一步的处理和加工。
在中建材信息显示新材料公司实施智能化生产追求更多的是产品质量的话,珩业车轮、安徽好思家等蚌埠市一批启动实施“机器换人”项目的企业,将智能化生产的利益点放在了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上。
好思家总经理王奇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新厂采用世界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通过科学控制原料微料均匀度,投料配色定量的精准度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通过“机器换人”一下子降低人工成本40%。质量提高,成本下降,让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生存空间极大释放。不久前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某种意义上得益于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智慧管理
陈登宇,蚌埠凤凰滤清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远在国外考察的他只需打开手机就能指挥企业各部门的运行。订单增加多少,原材料能否支撑,仓库还有多少空间,客户的反馈需求,每天财务收支明细……只要他想了解哪项内容,都可以在手机上在线完成。“如果认为有必要,还可以开个视频会议,就某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
智能化管理系列的应用,不仅可最大限度地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还能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全面接轨。“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让企业乘上了快速行驶的列车,产生能量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像。”
过去一个大的订单接下来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供应、生产、技术、仓储等部门的联席会,每个部门负责汇报情况,然后再针对具体问题研究协调解决方案,即便如此,仍然不能确定企业各种资源的实际占用和富余。这样不仅决策流程长、用时多,还缺乏科学性,一不留神就会导致决策误差。
智慧化管理,推动了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向一体化、系统化、标准化转变,提高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度和沟通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运行管理向集中、透明、可控转变,经营信息实时、共享。通过信息集成,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提质量、降成本无疑是制造企业最终制胜的杀手锏。”
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已成为蚌埠市不少企业的战略性选择。市经信委信息化科提供的材料,显示了蚌埠市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果:先后认定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6家,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1家。建成“智慧企业”645家,“数字企业”610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全省领先。
产业崛起
在制造强市的战鼓声中,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引领“蚌埠制造”产业变革的火车头,其中智能化产品的研发生产独树一帜,并呈现出集聚发展的好势头。3月4日下午,记者走进大富重工机器人公司,车间里没有一名工人。
在恒温车间,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正在操控和检测自产的数控机床,这样由智能机器人“制造”数控机床的场面让记者大开眼界。“我们既做到了生产过程智能化,也做到了产品智能化。”大富重工产业园副总经理杨紫山对企业发展充满自豪。
除大富重工外,目前高新区已集聚了一大批智能产品制造企业。驱车前行,一个个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产业园和制造基地目不暇接:依爱产业园、凯盛工业园、大富重工产业园、滤清器生产基地。在蚌埠智能产品的大家庭中,最为令人眼亮的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压缩机、智能测控电子设备等。
“一批‘智\’字号企业在高新区集聚,显示蚌埠智造的后劲十足。”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郑晓奋,是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评审专家。在她的眼里,智能制造代表是蚌埠制造产业发展的未来。
在蚌埠智能制造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之际,蚌山区也成为蚌埠智造的承载地,从产业类型上看,蚌山区与高新区已呈现错位发展态势。高新区主打智能装备,蚌山区则以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为主。晟光科技、心里程科技、欧联自动化设备、合盛智能等一批智能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先后登陆,形成了电子触摸屏、电脑一体机、平板电脑、新型感温体温仪等系列智能终端产品。对于产业规模,蚌山区确定的目标是,2020年基地产值达到200亿元,税收突破10亿元。
新闻推荐
3月5日,市老年大学迎来新一年度开学季 开学啦,我们上课去!
“刚送完孙子上学,我也要上学了!”家住蚌山区黄庄街道的张阿姨激动地说。3月5日上午九点,蚌埠市老年大学迎来了新年度、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对于越来越多像张阿姨这样的老年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激动和...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