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创城”向“守城”转变 □

蚌埠日报 2018-03-02 13:24 大字

■主持人语

2017年11月17日,蚌埠发展史上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创建难度最高的国家级荣誉,花落蚌埠,成为蚌埠这座城市的荣光,振奋了全城人民的信心。文明,让城市更美好。

但是,时隔百日回头望,人们似乎依然沉浸在创牌成功的喜悦中,没来及思考接下来要如何把这块招牌擦得更亮,如何推动“创城”向“守城”转变。于是,问题来了:一些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在站牌下,在马路上,在店铺前,又卷土重来。

文明创建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能一蹴而就,文明城市的严格复核同样宣示了创牌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做好持续作战的准备,持续用力巩固和提升创城成果。本周,本报特邀相关方面的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做客“党报会客厅”,请他们结合工作和思考,谈谈在这场持久战中,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如何一起提高文明城市的常态化创建水平,持续做到讲文明、去陋习、树新风。

本期主题:如何深入深化

来自蚌埠市不同领域和单位的嘉宾(右二起为马同金、华培莲、王文强),做客“党报会客厅”就文明创建如何深入深化话题畅所欲言。

精彩观点

马同金 蚌埠市委党校副校长

●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增强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主人主体意识。

●树立法治思维、民众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在构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上发力施功。

华培莲 市政协常委、政协港澳台侨委主任

●对蚌埠来说,“全国文明城市”只是已然招牌,它并不代表未来的必然状态。

●人们不能习惯于在创城中享受春天的“阳光雨露”而不主动去扫秋天的“落叶枯枝”,要养成“主观文明”的自觉意识。

王文强 禹会区文明办主任

●创建城市文明,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先行,基础薄弱的地区,在文明创建中不会有多出彩。

●创建工作无止境,全民创建是根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关键还是体现在城市人的精神文明状态。

深度对话

一朝摘牌不等于一劳永逸

主持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300多万蚌埠人民过去三年全心全意、倾心倾力的一件大事,如今如愿摘牌,大功告成。这是否意味着,过去高强度的文明创建节奏可以暂停一下,歇歇脚、喘喘气?

马同金:高压之下,一朝梦圆,长期紧绷的弦自然渴望松一松、缓一缓,这在情理之中,很好理解。但是,在这松缓之间,需要解决一个“度”的问题,绷得太紧的弦一旦彻底松手,想回归状态就很难了。

也就是说,创城成功允许人们适度“狂欢”一番,但狂欢之余也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因为我们都清楚,“考核一结束,问题就反弹”的现象大有所在。这些反弹的都是老百姓肉眼看得见的,还有那些不易察觉的,比如城市管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常态工作运行机制、督查考核问责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健全不完善运用不到位的方面。目前,包括环境卫生常态管理、农贸市场规范管理、交通秩序日常管理以及临街门面出店经营管理等问题,均存在薄弱环节。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整治标准不高不彻底,改造提升和整治任务依然较重;饱受困扰的小广告整治、油烟排放、宠物饲养管理等热点问题依然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从这个角度说,城市管理整治一片、提升一片、固化一片、长期保持一片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也就意味着,在“全国文明城市”这块光鲜的招牌之下,还有不少工作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和差距,需要我们在今后直面和解决。因此,站上文明创建新起点的蚌埠人民,在短暂庆祝之后,还应该振奋精神、再接再厉,继续书写文明城市的新篇章。

华培莲:众所周知,全国文明城市是目前国内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的品牌,创建难度也最大,蚌埠三年磨一剑,端出了整体实力和家底,举全市之力、之责任心、之爱心,可以说,这块招牌倾注了蚌埠人民群策群力、共创共建的汗水和心血,能一举摘牌实在不易,值得庆贺。

从另一个层面说,我们可以为获得的荣誉而自豪,但不能因此而自满。就目前的蚌埠来说,“全国文明城市”只是已然招牌,它并不代表未来的必然状态。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并不意味着就一劳永逸,还应该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因为:创城不易,“守城”更难。

在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特别留意到,有那么一些单位特别是服务行业的窗口单位,有的还是文明单位,以机械的语音系统代替实质性人工服务,让市民的幸福感和便利感大打折扣。我们说,文明体现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窗口单位的服务更应该有质量、更文明。但是很遗憾,多少年来改观不大,群众办事仍是怨声载道。这说明一个问题:文明城市的“文明担当”还应该深度切入群众反映尤为集中的细节和末梢,城市文明的创建脚步还不能走走停停,而是要一鼓作气,保持活力和激情,推动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实现从前期的“创建文明城市”向未来的“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王文强:作为上级要求的基层践行者,我们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来得有多么不容易。全市上下,倾尽所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可以说,创城三年,我们下的是“猛药”,打的是“强心针”。

但是,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不能一味地“打鸡血”,创城成功后短暂的休整放松,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鼓足干劲继续上路。记得创牌成功后不久,市里召开了总结表彰暨深化文明创建推进大会,提出了继续保持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机制不变,在新起点上开启文明创建新征程的工作要求,提出了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在区域上从城区向乡镇、农村延伸的工作思路。一句话,也就是要实现全域创建、全程创建。

禹会区作为城区文明创建的主要阵地之一,因历史欠账多,底子薄,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对荣誉的取得也更加珍惜。为了巩固创建成果,我们对标省级文明城区的创建标准,在年前认真谋划了三大板块十个方面的文明创建工作,希望通过全区的努力早日成为“省级文明城区”的一员。

城市文明需要久久为功

主持人: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评选一次,已经入围的城市似乎也不能高枕无忧,听说每一届都有因为达不到复评要求而遗憾摘帽的情况发生。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文明创建是一场不能松劲的赛跑,必须久久为功?

马同金:打造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文明城市,既是顺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期盼。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说,建设城市文明都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在春风化雨、久久为功中才能描绘出环境优美、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动人画卷。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蚌埠就曾经“学三明,赶沙市,建设全国文明市”,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市,却因为没有长期坚持而逐渐凋零。

那么,如何在今后巩固成果提升水平,除了继续实践成功有效的经验和规律性做法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在创新推进文明城市转型升级上多下功夫。因为,一个文明城市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各项创建体系全面达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关键的是创建的全过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加的过程,生活质量和精神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着力强化问题导向,真真实实地把家底亮出来、问题找出来,以更多的用心、耐心和细心去努力解决问题,用汗水和担当来弥补硬件硬实力上的差距。

更何况,全国文明城市不应该只是城市市区够文明,它还必须覆盖一个城市城乡的全部,是城乡一体化的文明进步的全面提升。关于这点,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必须突出“标准化”与“城乡一体化”有机统一,保证城市农村无差别地全面整体推进,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城乡之间、城市与农村间一些不平衡的问题和差距,全面提升城市全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华培莲:的确,从全国文明城市屡有摘帽的情况看,国字号文明城市的荣誉没有终身制,文明城市的创建不是为了夺牌而创,而是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文明风尚、精神状态,改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公共服务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城市的文明涵养,让城市的发展实现“内外兼修”,让老百姓的生活在整洁文明、友好和谐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这里我想着重谈的是“先天不足,后天遭殃”的话题。个人认为,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城市的建筑设计等基础设施的合理配套及功能定位息息相关。我们在大街小巷或农贸市场经常能看见的车辆拥堵、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大多是因为在规划建设之初没有将建筑设施这些有形载体很好地与人们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元素有机统一。这种情况在老城区特别严重。这就给城建、规划部门提了个醒:一定要有做精品的意识,高起点规划城市的各个单元,明晰功能定位,并适当为未来的发展空间留白。

王文强:入围的全国文明城市,都要面临一项届满重创复审工作,这是中央文明委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新要求,是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新举措,每个入围的城市都应当高度重视复评这项工作。

城市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首先我想表达的是,创建城市文明,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先行,基础薄弱的地区,在文明创建中不会有多出彩。单从基础设施方面说,禹会区的老旧小区点多面广,基础硬件不完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一直是文明创建工作的“短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也就是说,在创城成功后,我们在基础设施完善和城市功能提升上仍需强力推进,深入深化。

还有一点与“坚持”有关,那就是行业规范的坚守和提升问题。比如现在路面上无序停放的共享单车问题、临街店铺油烟扰民的老大难问题,都因为在前端的准入环节规范性做得不够、执行不严,同时,后端的行业监管也没有及时跟进。

常态长效更要强根固本

主持人:文明的内涵之丰、要义之广,决定了文明城市的征途之漫长。客观说,经过三年创城期,蚌埠的城市硬件环境发生了极大改观。但与之相较,“人”的文明水准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华培莲:城市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持久战役,常态创建是基础,常抓不懈是保障。未来的守城之路,也要像创城期一样,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又要有自下而上的效果反馈,上下联动一条心,问题倒逼层层压实,为守住荣誉而持续努力。

说到“人”这个城市主体,在城市文明建设这项工作中,也应当发挥他的主体作用。如今,人们已经享受到了创城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不能只是索取,也应该主动且力所能及地付出。作为社会人,要自觉养成“主观文明”的意识,不能习惯于在创城中享受“春天的阳光雨露”而不主动去扫“秋天的落叶枯枝”。老实说,如果不经历创城这件事,我可能不会在菜场买菜时因为掉下一片菜叶而纠结着要不要把它捡起来,但是现在遇到类似情况,我再也不会去纠结这个,我想这就是文明城市给我带来的教化的力量。文明只有真正内化于心,才能切实外化于行。

如何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这其中,宣传引导、以文化人的工作很重要。我觉得可以充分调动一下目前还在沉睡的一些离退休后身体健康、没有负担且有爱心的群体的力量,通过他们自觉自愿的言传身教传播文明、引领风尚。

马同金:如何让全国文明城市走得更远、更久,把这块招牌擦得更亮,我想,首先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法治思维、民众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在构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上发力施功。建议市里尽快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城市管理相关条例,同时,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比较影响创城效果的,如一些单位不规范行为和市民个人存在的一些顽症、陋习等情况,或可参照武汉市的做法,出台《蚌埠市文明城市促进条例》,从公共秩序、交通出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网络文明、家庭文明等方面,明确法人单位、市民基本文明行为规范,为单位、市民不文明行为划定“红线”。

另一方面,全国文明城市能否走得远、走得久,关键还是在人。但凡全国文明城市,人的文明水准都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核心,必须坚持强根固本,教育引导,以文化人,提升素质。因此,我们要始终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住创城依靠市民这个主体,市民素质教育这个基础和核心,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强化宣传教育完善育人机制,以规划引领、政策保证、项目带动,推进以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宣传教育,有计划有步骤提高市民的文明道德素质。

王文强:创建工作无止境,全民创建是根本。我认为,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最关键还是体现在城市人的精神文明状态。一个地方的志愿者活动,也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文明水平。目前,我们区有4.8万名志愿者,但实事求是说,自觉自愿发挥作用的还只是小部分。如何利用好志愿者队伍并激发志愿者的能量,开展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文明单位(行业)道德讲堂建设、学习宣传评选推荐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雷锋志愿服务、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践活动,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课题。

一句话,在“人”的文明素质养成上,首先必须以健康文化、文明礼仪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抢夺人们的“思想阵地”,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刚刚过去的春节,鞭炮禁燃的效果如此让人意想不到,就是年前出台的《蚌埠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发挥的作用。

新闻推荐

好儿媳带着公公去工作她说,陪伴比啥都重要

她说,陪伴比啥都重要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