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服务引进留住创新人才 □许如宝 潘骏亚
凯盛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
0.15毫米超薄玻璃研发成功。
【核心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为蚌埠市企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政策出台后落实情况怎样?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能否打破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是进一步推进蚌埠市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创新政策推动蚌埠创新成果涌现
近年来,蚌埠以创新发展为重要抓手,针对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缺乏、融资难、税费较高等问题,出台了关于人才、资金、税收、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政策;针对产业发展层面、园区发展层面和企业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出台了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众创空间、就业创业、民营创业孵化基地等一系列创新政策,覆盖面广,针对性强。
不断强化政策的落实和监督。不同的创新政策成立不同的组织领导机构。如《蚌埠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明确创新政策牵头部门。2016年7月,为了加快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蚌埠市制定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分工,细化了工作举措。出台了完善的创新政策评价考核办法,把创新创业纳入县、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县、区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创新创业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分年度制定工作目标,市创新办等相关部门加大督查力度,通报落实责任的情况,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奖励。
2017年初,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为企业发展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蚌埠市“千干扶千企”活动让千名机关干部走进工厂、园区,“一对一”挂点帮扶千家企业。市千干扶千企活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编辑了《经济发展政策选编》,共收集、摘录了有关政策条款51项,免费发放给企业并同步在网上发布,强调领导干部要精研政策,广泛宣传。
成功纳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荣获全省唯一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2016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第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占规上工业产值的33.2%,居全省第一位;发明专利申请量6430件,同比增长15%,发明专利授权量1034件,同比增长1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6件/万人,增长36%。2017年上半年,蚌埠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85.5亿元,稳居全省第 3;较上年同期增长17.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合肥、芜湖7.3、3.9个百分点。近年来,蚌埠市在创新资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政府的创新政策对企业的创新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取得与政府出台的创新政策密不可分。
实际落地情况与预期效果有差距
尽管近几年蚌埠涌现出了不少创新成果,但在政策落实方面,仍然存在受益面小、针对性不强等不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服务不到位、操作性不强、宣传不够等问题;再加上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导致政策实际落实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融资难、用工难仍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在资金支持方面,有77.57%的受访企业未享受到金融支持政策。中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过程中手续繁琐,申请期限长。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于贷款风险高度关注,考虑自身效益较多,缺乏与企业共渡难关、共同发展的意识。在人才政策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较一些发达地区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难以形成吸引力,且对其在创业方面的服务也很难称得上“贴心”,导致高层次创新人才难以在蚌安心创业;而针对发展实体经济所需的大量产业工人,政策支持较少且不具体化。
绝大部分创新政策未分行业或分具体情况设计,实施缺乏针对性。如电商行业的中小企业因线上业务的特殊性,企业往往难以提供可供抵押的实体资产,因此申请贷款难度较大,而一些江浙发达地区早已出台依据企业网络店铺数据提供纯信用贷款的政策。在创新政策奖励方面,企业的产品质量、创新指数等指标的评估和奖项设置并未分行业设定评价标准,以致出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一些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竞争政策奖励,有失政策公平性。
调研过程中仍有部分受访企业表示,到政府部门办理各种事宜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效率低、脸难看、事难办等情况,说明政府为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服务仍有提升空间。创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是门槛较高,二是对企业生产实际缺乏指导性,程序繁琐、环节较多。
有55%的受访企业对政府出台的创新政策一知半解,可见政府对于创新政策的宣传推广欠缺。另外,企业对获取创新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受访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没有设置政策信息收集和研究的职能,导致创新政策信息传递和实施效果不佳。
在创新文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企业文化认同度有超一半(51.4%)的受访者回答“一般”,另有6.5%受访者回答“认同度低”,可以看出部分企业文化的竞争力比较低。对于企业创新创业热情怎么样的问题?有超六成(60.7%)的受访者回答“一般”;在企业激励机制设计是否有利于创新问题中,回答“一般”占比高达60%。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选取的样本企业在蚌埠市经济效益较好、同行业中规模较大,是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且受访者中有54.2%是企业管理者。很明显,受访部分企业文化认同度低,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着企业持续发展。可以推测,蚌埠市经济效益较差的中小微企业创新文化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六大招数提高创新政策落实效果
找到创新政策在落实方面的瓶颈和障碍,就要想办法破除这些障碍,提高创新政策的落实效果。
在金融支持方面,一是政府牵头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商业银行签订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国有担保公司在担保行业的龙头作用,为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与企业协同发展。二是进一步发挥“过桥资金”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建议逐步扩大全市“过桥资金”规模,根据县区的“过桥资金”实际运行效果,划分不同的“过桥资金”额度。三是探索专利权质押贷款政策新突破,健全专利权评估体系,可引入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使专利价值可量化为明确的贷款数额;引导和激励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健全专利交易平台,解决专利权质押贷款不良贷款处置难题。
人才方面,加大对创新人才本身的激励力度。一是实现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学习南京市江宁区“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经验,为蚌埠市高层次人才提供用心、贴心、交心的“保姆式”服务,利用“互联网+”探索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二是建立人才储备金制度。将人才分为不同类别,有针对的实施不同的储备金激励。三是实施大学毕业生留蚌计划。建设大学毕业生人才公寓,5年内满足4至5万名大学毕业生租住需求,同时鼓励企业探索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人才住房,争取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买到房。四是通过就业培训、专场招聘、保障公共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
在政策设计上增强针对性,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同时要结合蚌埠市实际,制定出有利于本市创新发展的具体政策实施细则。“市长质量奖”等一些级别较高的奖项或荣誉可有针对性地分行业制定评选标准,使不同类型的企业都有机会。
要建立政策落实考核督查机制。加强多部门协调,建立以创新政策主管部门牵头的联合政策落实考核督查机制,定期对已出台的各项创新政策的落实措施、力度、效果进行督查和评估,明确政策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各项政策具体的实施细则,规范政策操作流程。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形成一套成熟的“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要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一是集中举办专题创新政策解读培训班,提高企业政策研究人员的业务能力,增强企业对政策信息的敏感度,使企业熟悉各项优惠政策的申报时点和申报流程。二是在现有政策宣传方式基础上,增加微信公众号推送、邮寄、派发等主动推广方式,并结合“四送一服”、“千干扶千企”等帮扶对接活动,通过主动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的方式提高政策的知晓率和透明度,达到“应享尽享”的效果。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要用政策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文化。一是不断提升企业最高管理者的创新能力。蚌埠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的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彭寿、李荣杰的创新能力强是重要因素。建议定期邀请著名企业家为蚌埠市企业管理者授课并座谈。二是鼓励企业建立激励创新机制。如给予创新人才股权、期权等。三是可设立市级的优秀企业“人才创新机制奖”,目的是激发创新活力,鼓励企业要旗帜鲜明地去“闯”、去“创”,把“敢为天下先”变成企业创新文化的根与魂。 (作者为本报专家团成员)
新闻推荐
在广袤的华北平原,红薯是这里秋冬季的主要经济作物。红薯又叫地瓜。每到秋末冬初,便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农民用镰刀砍去被霜打蔫的红薯秧,再用钗子钗起,堆在田埂边,便开始起红薯了。堆积如山的红薯根...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