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市井里老行当的坚守 本报记者 陈春怡 文/图

淮河晨刊 2017-12-08 17:14 大字

修自行车生意越发清淡,吴延爱又开拓了修鞋的业务。

继明师傅正在翻新羽绒服,这也是店里的主营项目。

二十年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民间工匠的小摊,那些身怀技艺的工匠凭借手艺养家糊口,也为他人带来方便。可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现在看起来颇具草根味道的老手艺,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之后,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甚至消失。一方面,熟练掌握这些手艺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却无法带来与付出相匹配的收入,让不少手艺人成为低收入人群。另一方面,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对物质生活要求不断提高,也在压缩着这些技艺的生存空间,致使老手艺渐行渐远。

修车摊主:“只要还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中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自行车仍是人们的头号交通工具。但如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街上早已是各种汽车的天下。伴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路边修自行车的摊点越来越少,仍在坚守的从业者几乎都上了年纪。他们以一技之长为大众服务,收取较低的报酬。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风雨无阻地驻守在路边,可顾客还是越来越少,

在沈圩村小王庄附近,有一个修自行车的摊点。摊主吴延爱师傅个子不高,身体敦实,一双布满老茧的厚实双手忙碌个不停。在他身后,静静停放着一辆经过改装的电动三轮车,车厢里满满当当,小至螺丝钉,大至车胎、打磨机,看似杂乱无章地摆放在一起,但只要有需要,吴师傅总能像变戏法一样,迅速从这堆杂物中翻出自己所需的任何物件。“怎么回事?”见有人推着一辆自行车“吱呀吱呀”地过来,吴师傅迅速迎了上去。“车胎有点漏气,打过气一晚上就瘪了。骑起来声音还特别大,你帮我看看。”车主说。

吴师傅弯腰捏了捏车轮,“车胎的花纹都磨没了,要换副车胎,40块钱。”他边说边将自行车翻转过来,取出工具拆卸,冬季衣服厚重,蹲在地上显得有些吃力,但他动作麻利,三下五除二拆掉车轮。“生意不好,汽车越来越多,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骑车了,一天接不了几个活,零散的小活又不挣钱。”虽然和车主约好了午饭后取车,吴师傅手上的活儿却没有慢下来,他说:“修了三十多年车,虽然累,但靠手艺吃饭心里踏实。现在干这行的越来越少了,有些人自行车坏了找不到地方修,推着走好几里,看到我这个铺子就像看到了救星。我呢,能帮别人解决问题,自己也高兴。”

修车工作风吹日晒,吴师傅刚刚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已满脸沟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至少五六岁。吴师傅家在淮上区小蚌埠镇,为了赶在早上七八点钟的第一拨生意高峰前出摊,他凌晨五点多起床,简单洗漱后就匆匆赶来。一直工作到晚上七点多才收摊,每天工作13个小时,这种生活已经持续了31年。“现在哪算辛苦?比以前好太多了。”听记者感叹修车工作辛苦,吴师傅连连摆手,显然不太同意这种说法,“过去我蹬着三轮车从家到这儿,单趟就要个把小时。现在我的三轮车是电动的,骑上不费力。”指着自己的一车子“宝贝”,吴师傅颇为感慨地说:“这几年治安明显好了,现在三轮车我都不骑回去,晚上把东西锁好,第二天来了直接出摊,没有小偷。”“现在修车的生意少,我还帮人配钥匙、换锁、修鞋,虽然挣钱不多,但过日子是不愁的。”吴师傅坦言,修车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已经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考虑到两个孩子还在上大学,自己又新增了一些服务项目来增加收入。

在很多人看来,吴师傅远远算不上富裕,但他对目前的生活却很知足。他说,有时候,遇到一些小活自己压根不收钱,“拨弄几下、上个螺丝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收那一两块钱。等孩子毕业工作了,将来这份工作就是我的消遣,比蹲在家里看电视、打牌有意义多了。将来我只要还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裁缝店主:“几十年的老手艺,说丢下真有点舍不得”

尽管反复沟通,可眼前这个中年人依然不愿意刊登他的本名。“就用店名吧,反正也差不了多少。”曾经的辉煌早已远去,继明师傅固执地想保留一份骄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裁缝行业曾经鼎盛一时,掌握了裁缝手艺,就意味着一生衣食无忧。现如今,缝纫机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家中即便有,也成了摆设。伴随着时代变迁,机械化生产成为服装业的主导,很少再有人拿着布料去裁缝店做衣服。

12月7日上午,在宏业路附近一家裁缝铺,继明师傅一个人坐在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裁缝店内,单调地蹬着缝纫机。室内光线不好,缝纫机被摆在了靠门的位置,来来往往的行人从门口经过,店里却鲜有客人。

继明师傅今年56岁,由于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适合的工作不多,18岁起就当了裁缝,亲历了这个行业的兴衰。“改革开放后,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现在裁缝店主要面对老年人,定做羽绒服、羽绒裤。”继明师傅说,如今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服装,有的成衣比量身定做的还好,“服装厂都有专门设计师,衣服经过多次打样,衣服样子好,年轻人喜欢,我们这种小店的确比不了。”

进入本世纪,网购的兴起给传统裁缝店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继明师傅说:“现在好多人爱网购,买回来衣服不是大了,就是长了,经常拿我这来进行修改。但网购便宜、选择多,来做衣服的人更少了。”

七八年前,继明师傅开始做羽绒服的改旧换新,至今,这仍是店里的主营项目。冬季生意好的时候,每天承接一两笔订单。除了房租和日常开销,每月也只有三千元左右利润。孩子们不太同意父亲干这份工作,怕上了年纪太辛苦。继明师傅告诉记者:“两个女儿都很孝顺,我也不指望这份工作吃饭,只是几十年的老手艺了,说丢下还真有点舍不得。”

一种职业,时间长了,内心不免会有一份眷恋。就在裁缝店附近,好多旧房已经拆迁,裁缝店的生意也受到影响。但对于今后的发展,继明师傅并不十分担心,他说:“我已经做这一行37年,能生存到现在,也说明我们有市场。无论是裁剪、缝补还是旧衣翻新,我都能拿得起来。现在社会机会多,只要不懒,到哪儿都有一块天地。”

新闻推荐

交通安全日—— 遵法守规明礼 平安文明出行

本报讯(记者何沛)12月2日是第六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当天上午,市交警支队在科学宫广场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倡导文明交通新风尚。喝多少酒才算酒驾?吃米酒、蛋黄派等食物会被查出酒驾吗?对交通法规您有...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