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个二宝: 让爱不孤单 幸福有陪伴

淮河晨刊 2017-10-18 15:58 大字

□闵俊

每天下班回到解放路旁的星光小区,笔者都能看到十几个自由自在的孩子们,他们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相互追逐嬉戏。孩子们的年龄相仿,但是身边的大人们年龄却各异。作为一名同为二宝的爸爸,当与他们接触多了,发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大都是这几年,在生育政策变化的不同时期所出生的二宝们。

计划生育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并在全国推行,在“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好”的政策宣传下,在我国实行了三十多年。2011年11月,我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在最新的生育政策落地两年后,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政策背景下所出生的二宝家庭中,都曾有过怎样的故事呢?近日,笔者就此在“朋友圈”中做了一番探访。

有国家的政策,有父母的支持

生二宝无后顾之忧

现年38岁的张女士,目前供职于蚌埠市淮上区一家民营企业。2004年她生育了大女儿,现在已经上8年级,二女儿现在也有2岁多了。张女士的两个女儿年龄差了快11岁,当初生完大宝时双方父母也有过想法,劝他们再生一个,可是她的老公虽然是独生子女,但她还有一个姐姐,在当时的“双独”政策下是不允许的。

等到“单独”政策真的到来了,他们夫妻俩又担心起对老大的教育、心理会有影响,加上都在事业上升期,生育二孩一年左右的时间都不能再投入到工作中,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等等,开始顾虑重重。

然而在双方父母的不断“洗脑”下,夫妻俩开始了一如十年之前那样,戒烟戒酒,增加运动量,吃各种补品,准备着迎接二宝的到来。张女士说:“我当时怀二宝时已经35岁,属于高龄产妇,为了生这个二宝可没少受罪。”

张女士的老公在得知老婆怀上二宝后,就逐渐开始有意无意地和大宝在一起谈心,问她是否能接受家里多一个弟弟或妹妹,尽量去正面引导她。张女士的老公说:“大宝比较懂事,一直也不排斥,反而在看到妈妈挺着大肚子,她还有一些迫不及待的感觉。”

2015年春节前夕,张女士全家迎来了二宝,张女士前后在家待了大半年,虽然她在私营企业上班,但是从怀二宝到产假结束期间不仅享受单位的产假工资,还从二宝出生后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的生育补贴,并且每个月的社保和医保也都正常交纳,生育二宝的费用也按规定正常报销,产假结束后正常到单位上班。“当时顾虑如果生二宝不能上班,少了一份收入,家里再多添一口人,生活上的压力可想而知,现在都过来了,想一想这一切都因为国家出台的好政策,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张女士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张女士时,她特别提到了她的公婆。二宝现在年幼,正是贪玩、长身体的时候,然而大宝的学业也越来越重,她和她老公的重点只能先放在大宝身上。二宝平时就跟着她的公婆,吃住也都在她的公婆家,她和她老公白天上班,中午都在单位吃饭,只有晚上下班了全家人聚在公婆家吃顿饭,陪陪二宝,也就一个多小时左右的时间,然后赶紧带大宝回自己家,看她写作业,再帮她检查,洗漱,等睡觉都到晚上11点多了。“二宝奶奶带的多,和奶奶关系也最好,每天晚上都让奶奶带着睡。”张女士说:“我每个双休日的中午吃过饭把二宝带回来,睡过午觉后,下午带她去玩玩,但是一到晚上二宝就开始吵着要奶奶了。有一天晚上,都和二宝说好了晚上爸妈带她睡,可是睡到夜里二宝还是哭闹着要找奶奶,没办法,老公只能把她再送回婆婆那。”

虽然张女士家的两个女儿年龄差距有些大,但随着二宝不断成长,她们姐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姐姐处处让着妹妹,出去玩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姐姐抱着,妹妹每次有好吃的都会跑去找姐姐,“给大宝一个,要和姐姐分享。”

有了二宝,原本严肃的家庭气氛变得轻松许多

第一次电话采访刘先生时,他正在淮南。刘先生是铁路职工,工作地点主要在淮南,但根据工作需要还要经常到外地出差,他的爱人在本市的一所学校当老师,他俩属于“双独”。

刘先生两口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就羡慕邻居或同学家有兄弟姐妹的,每天在一起有说有笑,不孤单,也不会被别人欺负。刘先生还在小时候问过妈妈,为什么不能再给他生个弟弟或妹妹,当时也不太理解大人说的什么意思,反正就是计划生育不允许,父母若没了工作,以后连饭也吃不上。“结婚时我就和老婆商量好,以后一定要两个孩子,让他们在一起不再孤独。”刘先生说。2007年刘先生的爱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刘先生坦言,儿子出生后,他和家人也一直在犹豫,这第一个生的是个儿子,如果二宝还是个男孩的话,以后的压力就太大了。刘先生说:“男孩至少要给他准备一套房子,如果在蚌埠还好说,若是在北上广,我们这些工薪阶层就是砸锅卖铁也不可能买得起房。”之后的日子里,因刘先生工作的性质,在家时间很少,平时聚少离多,生二宝的事也就没有太认真。

刘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出差,在电视里看到分析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将来面临着一对夫妻要赡养双方至少四位老人,加上自身的工作和学习,还要抚养孩子,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将面临巨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

刘先生说:“我记得当年我爷爷生病住院时,我的叔叔和姑姑们轮流在医院陪护,一年多的时间,搞得全家人都疲惫不堪,想想当我们父母老了,或者我们老了的那天该怎么办?”随后刘先生夫妻俩再次把生二宝的事情提上日程。

2014年他们的二宝终于出生了。刘先生回忆,当护士把孩子抱出来时告诉他生的是个女孩时,他当时高兴得都快跳起来了,“真是天遂人愿,心想事成啊。”在电话里,笔者都能感受到刘先生脸上已经笑开了花。

然而在一家人都沉浸在二宝到来的喜悦之中时,刘先生的母亲却查出得了癌症,这对他们家庭的打击太大了。刘先生的母亲不仅不能再帮着带孩子,而且还要在家人的陪护下经常出入医院。

从此他们家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刘先生的爱人是外地人,所以请他岳母从外地来到蚌埠,帮忙带二宝,他自己的父亲帮忙接送大宝,刘先生的爱人除了上班外,还要抽空带着婆婆去医院做检查,刘先生说:“好在我在铁路部门上班,坐火车方便,我只要有时间就回家来搭把手,反正高铁时代,到哪都快,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在路上。”

刘先生的大宝和二宝年龄差距不大,老大又是个男孩,有时和妹妹还会发生争执,不过两个孩子的感情还是很好的。刘先生说:“大宝淘气,学习任务也开始加重,有了二宝后,家里多了个开心果,原本严肃的家庭气氛一下变得轻松许多。”

努力多年,即将放弃,却意外二胎成双

老王是蚌埠市一家公司的高管,同时自己还在经营着好几项生意,家庭条件相当优厚。采访他时可费了一点功夫,因为他业务多,电话总是不断。

老王今年快50岁了,两年前当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一出台,更加刺激了老王夫妇早就“不安分”的心。

他们之前有一个女儿,现在正在外地读大学,老王夫妇是属于符合其他政策,可以生育二孩的。但是这么多年来,老王夫妻俩的工作和事业都处于起步和创业阶段,要么因为工作压力大,要么是因为怀了二宝却又因其他意外没能留住,后来夫妻俩也跑了很多地方,找了不少“偏方”,却都未能如愿。

采访中,老王有些自责地告诉笔者,他这一辈子最对不起和最感激的就是他的爱人,因为在要二孩的道路上不论从身体和心理上,都是他的爱人受到的伤害最大。老王坦言,他们夫妇俩曾经还去做过试管婴儿,但那也没能成功。

正当他们准备放弃的时候,老王的爱人竟然发现又怀上了。于是,老王果断让爱人马上停止一切工作,专心在家养胎,并且找了个保姆悉心照顾,不能再出现任何闪失,毕竟老王的爱人当时已经45岁了。

老王正说着突然笑起来,“第一次我开车带老婆去医院做孕检,从B超室出来后,真是给我高兴坏了!”B超显示老王的爱人这次怀了个双胞胎,对老王而言这真是意外收获。

老王得意地说:“意外的还在后面呢。”

2013年,在离预产期还有一个礼拜的一天上午,老王正在外面开会,突然接到了保姆从家里打来的电话,说是夫人可能要生了。老王立刻拨打120,叫救护车把他的爱人送往医院,同时他也开着车从会场飞奔过去。

等老王赶到医院,办完所有手续来到产房,护士小姐正好抱着一对“龙凤胎”出来了。

老王说:“没想到我今生能有三个孩子,也正好符合我们老家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当初想都没敢想的事,如今却变成了现实,此生足矣!”

老王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翻出他的一对“龙凤胎”宝贝的照片递到笔者面前。两个小家伙现在已经四岁多了,自从有了他们,老王就让他老婆把工作辞了,安心在家里休养,好好养育一双儿女。

□采访手记

接到领导安排的采访任务,我立刻想到身边和曾经接触过的一些有二宝的家庭,最终选取三个我认为比较有“故事”的呈现出来。

采访中的每个家庭都有相同或不同的快乐和劳累,因为夫妻俩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孩子都是老人们在抚养。正如刘先生的爱人所说:“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帮忙,想

要二宝是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张女士的婆婆对笔者说过,她们这一代人比较累,自己的儿子从小基本上就是她一个人抚养大的,等到她退休时刚好有了大宝,然后她开始了“转岗”,这眼看着大宝带大了,家里又添了个二宝,接着继续“上岗”。

现在,带一个孩子不容易,不光吃喝拉撒要管,还要给孩子营养搭配,每天还要定时定量,有时还要学习育儿知识。在孩子不会走的时候,每天出门都是抱着。“我们这个年龄,腰腿都不

太好,不过再累心里是高兴的。”

老人家满脸笑容。

当问到老人家,是否后悔当初让孩子们要二孩时,老人家非常肯定地告诉笔者,她绝对不后悔,因为从大处讲是为国家做了一份贡献,从小处讲家里多了一口人,而且孩子带久了很有感情。

有一次孩子被她父母带走几天,老人家白天没事干,晚上睡不香,心里总惦记着宝贝们。老人说:“孩子大了对我们的亲情是用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开心果\’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能让全家人开心一整天,现在的孩子都聪明,每天都有新变化、新进步。”

总之,累是快乐的累,苦是幸福的苦,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新闻推荐

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督查组来蚌督查

本报讯(记者顾楷)10月16日下午,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督查组组长、省工商局副局长程胤来蚌,专程督查蚌埠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并出席2017年全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督查蚌埠汇报会,听取相关情况汇报。汇报会上...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