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特色小镇 路在何方 □

蚌埠日报 2017-10-13 14:50 大字

规划中的怀远上谷农贸小镇,产镇一体。

记者刘晨摄淮上智慧物流小镇正在加紧建设。 记者 刘晨 摄

10月12日,包装精美的怀远石榴在上谷农贸小镇举办的石榴节上展览展销。 叶胜利 摄

自去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提出加快发展特色小镇以来,全国各地通过投资、奖励、补贴等方式大举兴建特色小镇,一时间,文化旅游类、工业制造类、现代服务类、现代农业类小镇纷纷涌现,在全国呈遍地开花之势。

然而目前,特色小镇在国内并无明确的概念定义,一哄而上时难以避免的“不切实际的盲从”或“机械式的复制”,都将带来一系列诸如千镇一面无亮点、产业雷同少特色等问题。

反观蚌埠,在特色小镇浪潮来势汹汹的当下,它是如何正面应对的?在已经展开的特色小镇创建征程中,又是如何圈选特色产业做好小镇“特”字文章的?面对建设大潮下可能存在的小镇“空城风险”,又将如何力保小镇的活力与生命力,打造产镇一体的小镇生态圈?

“浪潮”来袭怎么接?

发展特色小镇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去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让发端于浙江的“特色小镇”一夜之间火遍全国。特别是其中提出的“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体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使“特色小镇”一下子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工作的新风向。

今年6月,省政府正式印发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提出用四年时间在全省培育和规划建设8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受其感召,一个月后,蚌埠市在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意见中,对创建重点、创建条件、创建程序、创建机制以及扶持政策等方面作出了细致要求,算是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全市争创2—3个省级特色小镇”的进一步跟进和推动。

上个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了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在25家创建名单中,怀远上谷农贸小镇和蚌埠国际足球小镇位列其中,它们将在财政资金、项目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获得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而在同期公布的18家特色小镇培育名单中,禾泉农创小镇和淮上智慧物流小镇也同时拿下两个席位,它们将在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联审中获得优先资格。

“这是对蚌埠市启动特色小镇建设半年以来的一种鼓励,同时也给蚌埠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传导了一种压力。”负责执行全市特色小镇创建评选事宜的市发改委社会发展科科长张国威坦言,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各种问题不断凸显,特色小镇在当下被赋予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三修”功能。而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的特色小镇,以“非镇非区”的一种存在,如何能在全省乃至全国铺天盖地的创建风潮中拼杀出一条独属蚌埠的特色小镇生路,考验着政府智慧。

张国威口中的“非镇非区”,说的是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经济学者、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张会恒对特色小镇的解读是,既非行政区划层面的建制镇,又非产业园区,而是在聚焦某一特色产业的同时主动融合了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是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定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

事实上,特色小镇到目前并无明确的概念定义,但根据已有资料显示,特色小镇应该具有4个方面特征,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是相对独立于市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位于城郊处、面积不超过3平方公里的一种宜业宜居社区。

据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下发展特色小镇相当必要,理由是:政策视角看,特色小镇建设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市场视角看,城市发展过快、成本过高导致城市人口压力过大,使得人们的创新创业活动亟须寻求成本洼地,向城市外围转移。

经历半年多的工作实践后,张国威也坚定地认为,特色小镇“符合现代人既要在市场大潮中激情创新、又想在优美环境中诗意生活的追求,未来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道新风景。”

半年来,蚌埠市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并围绕小镇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组织了10余家主体建设单位参与申报评审,最终促成4个特色小镇跻身“省级第一批”,工作成效显而易见。

但是,通过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审视和总结,张国威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小镇内涵把握不准,从而对小镇创建方案的谋划产生偏差;建设运营主体不明,部分拟建小镇的依托主体、投资来源和运营主体不明确,使得工作推不动;产业特色挖掘不够,使得小镇定位模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小镇建设的历史负担重;公共服务配套不优,小镇无法有效疏解城市功能等等方面。

“特色”文章怎么做?

需要着重考虑本土资源如何变成产品

问题理出来了,接下来就要见招拆招。但无论如何,如何将本土资源变成产品、念好念活“特”字经,应该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题中要义。

那么问题又来了:特色小镇如何破解同质化诟病、做好“特”字文章?

五个月前受邀参加全市拟建特色小镇创建方案评审会的张会恒教授,至今回忆起当时12家申报单位的主题汇报,仍对其中不少“一味要帽子、要票子,不讲特色、但求运动式跟风”的情景惋惜在心。“‘特色\’是特色小镇的关键词和核心元素,那些不是自然形成、缺乏历史积淀、缺乏硬件配套的申报项目,想凭借外力包装就成为特色小镇,实在差强人意。”

他认为,与江浙一带的小镇相比,蚌埠没有大山大河,自然形成的有人文底蕴的古镇也乏善可陈。尽管部分特色小镇可以通过短期内主动调配各种资源“无中生有”达成愿望,但特色景观终究只是特色小镇之所以“特”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主要的“特色担当”和“生命力担当”应是特色产业,因为“特色小镇建设贵在特色、聚在产业,特色产业才是特色小镇的真正命门”,要把产业立镇、产业强镇、产业富镇放在首要位置。

对此,市委党校正县级组织员朱学明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特色小镇一定是围绕某个特色产业加以建设,并且把这个产业进行系统化的链条延伸和拓宽,最终形成最大限度的产业集聚。”在他的解读中,特色小镇一定是具有明确特色产业和产业主体项目的,其他所有诸如文化挖掘、功能提升、概念拓展一定是围绕特色产业或产业主体项目展开的,是向内集聚的“拳头型”小镇。

国庆长假之前,怀远上谷农贸小镇镇长陈少跃,应邀参加了安徽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镇长会议。通过一番考察和交流,他对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形态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概念性提法,形态多达十余种,具体呈现方式却有上万种可能,但是,“无论形态怎么活跃,它始终逃不脱一个‘特\’字命题,没有特色就称不上特色小镇”。

而身为一镇之长,他从香港带来一支团队,为上谷农贸小镇勾勒出一幅壮美图景——坐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每年133万吨粮食总产、80万吨蔬菜产量、超5000人的农产品经纪人群体,以及“怀远石榴”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资源,上谷农贸精心梳理出一条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交易、农业经纪人集聚、农业技术培训、金融服务、产品溯源等为特色,通过电子商务、品牌培育、加工制造,打造皖北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小镇的建设目标是:全国首个糯米期货交易服务区、淮河流域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引领示范区、安徽省首个现代化农贸小镇、皖北农业经纪人集聚区。

10月10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四十分钟来到位于龙亢经济开发区307省道一侧的上谷农贸小镇。已经建成的30万平方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外立面已经装点一新,廊道间灯笼高挂、彩带飘飘;招商大厅里,三五成群的客户正在做交流咨询,目前已入场300户;一栋交易大棚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布置展板,为12日的石榴节做着前期准备。

陈少跃告诉记者,上谷农贸小镇除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建成开放外,亚太石榴酒、今三麦食品生产等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农业产品检测检疫中心、上谷酒店、会展中心等项目也将于年内开工。“未来三年,我们预计可以集聚各类企业500家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成为集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流通、科研培训、产品溯源、旅游等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农贸小镇,成为推广皖北乃至全国范围内特色农产品优质品牌的窗口,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业态最全、产业模式最先进的农贸小镇。”

在陈少跃眼里,上谷农贸小镇就是一个集合了“天、地、人”等要素的新兴特色小镇。它利用线上的互联网和线下的各类农产品供应或加工实体,以及数以几千计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在民以食为天的大环境下,根本不用操心小镇的生命力问题。

不仅在现代农业领域,在蚌埠有着明显地域特色和基础优势的“玻璃系”产业和传承悠久的“玉石系”产业,也成为特色小镇的研究者们侧目的焦点。朱学明和张国威甚至不约而同地为玻璃小镇做出了近乎雷同的大胆设想: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现有基础,龙子湖东岸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都是很好的玻璃小镇的选址。这块区域要龙头有龙头,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可作为主体依托;要产业有产业,现有的中航三鑫、铜铟镓硒、台玻玻璃等都是玻璃系产业。只要在现有园区内再布局一些玻璃元素,通过玻璃国际会展中心、玻璃工艺品展览、玻璃技艺展示、玻璃制品装饰,营造出一个玻璃世界,在特色小镇中绝对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鬼城”隐忧怎么破?

核心在于运营,不能只有产业没有居民

善弈者胜在谋势,成事者生于忧患。

采访中,记者通过多渠道了解到,目前,包括碧桂园、绿地、绿城、融创、华侨城等企业在特色小镇方面均有新的动作。截至今年5月,碧桂园已经成功布局了5个科技小镇,绿地控股已经把特色小镇列入自己的2017年发展战略,将选择有大城市购买力溢出效应为支撑的一二线重点城市远郊,启动特色小镇大盘项目。华侨城也计划构建100座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小镇,时代地产则宣布5年内投资9000亿布局30个“未来小镇”项目。可以说,国家层面大力提倡的特色小镇,让各大房企早前从热点城市撤离的房地产资金与项目有了新的投资方向。

而在此情况下,人们难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密集上马的特色小镇项目,与十多年前已经造就的诸多“拉得开框架却填不满内容物”的城市新城或工业园区联系在一起,忧心“空镇”“鬼镇”局面再现。

“虽然我理解的特色小镇是专业园区的升级版,是协同创新的企业社区、产城融合的精致小城,在生产配套之外,需要有生活配套及其他公共服务配套,需要地产项目介入,但是,在产镇一体开发的过程中,如何防止一些投资主体以‘小镇运营\’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却是考验政府定力的一大关键。”市发改委社会发展科科长张国威,自从接手特色小镇创建指导工作,便常常为那些拟建特色小镇的主体建设单位能不能走出地产开发的惯性思维而焦灼难安。在他眼里,特色小镇是介乎工业园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新形态,是补传统意义上工业园区生产与生活脱节短板的一种新事物,需要为产业服务,更需要为人服务,让小镇既宜业又宜居,万不能重蹈“白天人声鼎沸,晚上死寂一片”的“鬼城”覆辙。

上谷农贸小镇镇长陈少跃,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将3380亩小镇版图分成两大板块,一块是打造可供农产品仓储、交易、加工、检测的核心区域,另一块则是为医院、学校、银行、住宅、酒店等公共服务的硬件供给预留的空间。而为了增强小镇活力,他还计划通过农产品展览展销、粮食现场加工、石榴文化展示等方案设计,为小镇开掘出一定的旅游空间,为小镇注入旅游休闲功能。“特色小镇建设强在基础、重在环境、核心在运营,否则会是死水微澜。”张会恒教授对特色小镇的理解和诠释,高度概括了特色小镇构建产镇一体化生态圈的重要性。他告诉记者,经济学上有一个聚集效应,说的是人才和产业会主动向基础好、环境优的地方聚拢。如果产、镇分离,生产区和居住区脱节,或者学校、医院、体育设施、购物场所、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不能同步跟上,就不可能吸引人才、积聚人气,也就不可能匹配所谓“小镇”这个称谓。

而关于如何运营小镇,破除“鬼城”隐忧,张会恒也给出了它自己的建议——在特色人居环境上做文章:一要绿色,打造小镇的宜居生态;二要休闲,营造小镇异于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气息;三要创新,提供一个融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不同于其他小镇的综合环境。

总的一句话,只有小镇里有好的产业支撑和好的公共服务,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置业,日常的衣食住行都围绕着小镇,形成小镇自己的微循环生态圈,这样的小镇才能拥有可持续的永续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已经列入培育名单的淮上智慧物流小镇、禾泉农创小镇以及谋划建设的云谷智慧小镇和工业设计小镇,都要在小镇的微循环生态圈上多下工夫,多注力量。

新闻推荐

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拍卖公告

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定于2017年11月14日9时至2017年11月15日9时(延时除外)在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现公告如下:一、拍卖标的物:蚌埠市交通路220号交通花园3号楼南...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