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蚌埠·小吃 方寸美食 大有乾坤 □司从建
小吃不似大餐,简单,随意,市井而低调。也正因其删繁就简,方便快捷,受到大众的青睐。
小吃的种类五花八门,各种口味应有尽有,热吃凉吃吃法不一,甭管喜好哪一口,都能找到适合你的那一款。
小吃虽小,却大有乾坤。
一份小吃,一种文化,一缕乡愁……
特色小吃是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从取材还是做法上来看,小吃大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小吃,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时常可以勾起离乡游子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蚌埠作为久负盛名的美食城,各种各样的小吃自然是少不了的,不但有生于斯长于斯,土生土长的小吃,还有兼收并蓄、加以改良的泊来品。谈起蚌埠的美食,当然不能不提及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它们或显于街头,或隐于巷尾,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共同组成了蚌埠味道的又一面,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和难以割舍的情结。
本期“舌尖上的蚌埠”我们就带您一起品味蚌埠街头的各色小吃。
一碗汤圆
□本报记者 徐青松
最近一次吃汤圆是上周六。在书店选了几本书,坐125路公交车,到纬二路下,然后直奔汤圆店,要了一碗汤圆,在最外面的桌子坐下。这里方便汤圆散热,也方便漫无目的地看着行人。
这是吃汤圆的好处,不紧不慢,边吃边看,看人来人往:母亲抱着幼子,想象幼子有朝一日长大成人;一对恋人牵手,想象他们心里多少装着自己,多少装着对方;两位老人笑谈,想象他俩历经多少艰难才终修成正果。这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皆在这一碗汤圆里。
我所说的汤圆,不是超市卖的小汤圆,而是蚌埠的特色小吃之一:酒酿浑汤四色汤圆。它个大,馅儿足,有山楂、豆沙、芝麻、桂花四种。汤也别致,为酒酿浑汤,用酒酿、蜂蜜、桂花等融合而成。且不说吃起来绵柔甘甜,甜而不腻,单就这种平和中正的吃法而言,亦可管窥蚌埠兼容并蓄的文化质素和群体性格。
就我而言,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去吃汤圆。不知吃什么的情形,想必也不仅限于我,如果有人问我的建议,那么我也就推荐汤圆。理由当然有一二三,不过我还是想换一种说法———
你喜欢淑女吗?酒酿浑汤四色汤圆就是美食中的淑女,其泽也白,其味也柔,其质也清。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在雅间吃,可在小店吃;在犄角旮旯能吃,在广众大庭也能吃。
你喜欢看书吗?它就是书架上的王小波,不管何时只要你想品咂,都给足你滋味。山楂馅的甜蜜,豆沙馅的真诚,芝麻馅的机智,桂花馅的浪漫,更别说那酒酿浑汤里的日月悠长。
你喜欢喝酒吗?它就是那壶中的真藏实窖,除了汤圆满足你口腹之欢,吃罢汤圆,一手执碗将汤汁一饮而尽,似乎将那生活种种尽付一笑,周身热量随之点燃,生得四分柔情六分豪气。
你喜欢艺术吗?它就是一幅八大山人作品,一对或两对汤圆,简简单单,却直抵脾胃,畅达精神。汤圆以其柔弱四两拨千斤,真可谓“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一碗汤圆下肚,天地不过万物之逆旅,光阴不过百代之过客,急什么?争什么?
恍惚间想起那年,也是秋天,前任说想吃蚌埠汤圆,接到信息便马不停蹄:订最近一班高铁票、上超市买保温桶、到店买好汤圆、保温桶里的汤圆乘列车直奔合肥……
你瞧,汤圆里也有青春呀!
一碗汤圆。
麻辣烫的味道
□本报记者 王宇宇
一锅沸汤,串串美食。沸汤飘散着诱人的滋味,美食的鲜香直接挑战你的味蕾。食摊方便灵活,一个食肆只需一辆手推车。吃法自然随性,无需正襟危坐,站在小车前,土豆、冬瓜、千张、猪腰来几串,蘸点甜酱或辣酱,就着碗碟,吃完就走,既不拘泥环境,也不讲究形式,从做法到吃法都透露着天然的随性。这就是生于淮畔,备受年轻饮食男女喜爱的小吃“麻辣烫”。
麻辣烫的做法极其简单,食材不拘一格。荤可选择毛肚、午餐肉,鸭肠或鹌鹑蛋,素可搭配海带、香菇、豆腐干、花菜、生菜,凡可以速熟的食品皆可成为麻辣烫的原料。各种蔬菜、鲜肉、水产品、豆制品细细地穿在签子上,吃的时候,荤素搭配,全凭食客喜好。各种时令荤素一应俱全,总有一款适合您。
一种地方小吃之所以能够扎下根来,从小吃的创造,一直到流行都有其内在文化基因。民俗专家郭学东曾对麻辣烫这个蚌埠小吃做过一番研究。他认为,蚌埠人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吃创造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麻辣烫在蚌埠出现,很可能是经营者受到四川火锅做法的启发。然而,火锅太过正式,消费水平也高,这与蚌埠年轻人喜欢不拘形式随性而为的消费文化匹配度不高。于是素有创新精神的蚌埠人便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因地制宜,随手拈来,以灵活便捷的形式,制作出颇具“蚌埠范”的麻辣烫。麻辣烫制作简单,吃法方便,不拘形式,很好地契合了蚌埠人随意随性、大胆张扬的个性特征。
麻辣烫的主要顾客是年轻一族。下班后,看电影前、逛街乏顿之时,随手来几串,立而食之,花钱不多,开心取乐,既能充饥压饿,又能享受美食之乐,一举两得。
老年人不解,笑问:麻辣烫魅力何在?年轻人说:我的世界您不懂!有美食家把麻辣烫与四川火锅之间的差异作了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毛肚火锅犹如室内迪斯科,而麻辣烫则是大街上的霹雳舞”。
无论这个比喻是否准确,但有目共睹的是,麻辣烫最先出现的地点是电影院、大商场和一些学校附近。一个蜂窝煤小火炉,几串用竹签串好的猪腰、香菌,便吸引住人们的目光。卖得简单,吃得洒脱,两三角钱拿一串,伸进沸腾的卤水锅里,只需片刻,即可享用。嗜辣者将它在干辣椒面上打几个滚,连吃几串,便满脸通红,头冒热汗,痛快而剌激!喜甜者蘸上甜酱,细细品味,快哉乐哉!
豆腐脑的大境界
□特约撰稿 陈卫
《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水浸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
一千八百年后,西班牙人这样描述:豆腐在中国随处可见,他们用豆子提炼豆浆,搅拌成像乳酪的大团凝块,厚达五六指许,白得像雪……单独尝起来很清淡,不过调味后却非常好吃,油炸也相当出色。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年前,每家总会做一桌豆腐。经筛选、清洗、浸泡、磨浆、过滤、煮沸一应工序,等请出大师傅点卤,就可以见证奇迹。最高兴在豆花飘荡、豆浆凝结之后得到半碗滚热的豆腐脑,兴高采烈地捧着,去灶间,有昨天剩下的菜汤最好,没有菜汤,淋上点酱油也行。这应该算是吃豆腐脑的初级阶段吧。
如今,豆腐脑已经衍变成一个小吃的门类,在城市和乡村集市的某些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卖豆腐脑的摊点。豆腐脑盛在一个不锈钢保温桶里,捏一把薄铁皮做成的浅浅的铲子,俯身在桶里,一铲子一铲子撇出来,放进碗里。联袂出演的还有连汤带水的粉丝。粉丝遇见豆腐脑,如同迷妹们见到了偶像,猛扑过去,恨不得从此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洁白如玉的豆腐脑,可以任意搭配,浓淡相宜。豆腐脑碰到粉丝汤,如同在一张白纸上泼墨写意,立马变成一幅颜色昏黄的古画。加上碎榨菜、蒜蓉、辣椒油和香菜一点缀,连细节也生动起来,简直生机盎然。蚌埠人经营的豆腐脑,里面竟然还撒上煮得胖胖的黄豆粒,让老少两代欢聚一堂是啥个意思呢?难不成想告诉食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吃豆腐脑有个习惯,喜欢拿铁勺把碗里的一切搅乱拌匀了吃,这样尝一勺,可知整碗的味道。豆腐脑软瘫在口腔里,那种单纯的幸福的依偎,简直难以名状。以我有限的吃豆腐脑的经验,豆腐脑还是少放辣椒为好。辣椒的辣过于猛烈,很容易抢戏。蒜蓉就温和多了,本来很刺激的蒜被盐水一腌,马上收敛了锋芒,与榨菜、香菜们一起,把小小一碗豆腐脑演绎成香辣咸鲜多声部的大合唱。
味觉的丰富,得益于清淡之极的豆腐的衬托。豆腐脑,顾名思义,豆腐脑应是主角,但是它自觉自愿放下身段,包容一切,千方百计把别人的个性激发出来,它的无味反而变得有味,体现出大境界。也有吃豆腐脑的,在街边的小摊旁坐定,特别嘱咐老板,别放豆腐脑和黄豆。我猜,如果不是粉丝汤的死忠,肯定有特别的嗜好。
街边小吃油合子
□本报记者 徐越蔷
油合子顾名思义就是油炸出来的菜合子,和烙出来的菜合子相比,吃起来更焦香。在蚌埠街头的早餐店里,这种小吃比较常见,搭配豆腐脑最为适口。
作为皖北一带常见的街头小吃,油合子在宿州、淮北还有其他叫法,如“油端子”、“油墩子”,听起来也没差多少。可我有次去买油合子,碰到有客人指着油合子问老板那是什么,老板解释半天,见那位客人还是不能理解“油合子”这名字,老板只好说那叫牛肉粉丝饼……
牛肉粉丝饼?我和周围客人都不禁笑了。用“牛肉粉丝饼”来解释确实是简单易懂,但这四个字却略显贫乏无味,完全及不上这道美食在记忆里的美好形象。在我心里,再没有比“油合子”这三个字更言简意赅和形象的了:厚实的椭圆形馅饼恰如一个面、油、馅合而为一的精灵,刚炸出锅时,面皮上残留的油还会滋滋作响,阳光下金灿灿的,那香气,誓要勾出你所有的馋虫来。
还记得小时候早晨6点多去上学,到了家附近的巷子口,就会看到熟悉的摊主已经出来摆摊了:简单的煤炉上架着一口看起来黑乎乎的铁锅,锅里的油已热好,不锈钢盘里放着几枚炸好的油合子。炸好的我是不要的,一定要让摊主现炸。
只见摊主揪一块湿软又较油的面团包入肉馅儿或者素馅儿,素馅儿就是韭菜搭粉丝,非常经典的组合,肉馅儿就是牛肉加粉丝,价格基本都一样。然后按扁,“嗤”地一声,滑进了油锅里。滚烫的油锅冒出无数的气泡,就好像在油锅里放起了烟花。等待美味出锅的这几分钟是最难熬的,只好把口水咽了又咽。等摊主撩起勺子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拿起袋子,接过一个溢出油花、烫得要命的油合子。一边喊着“好烫啊”,一边尝试着咬一小口——— 这大概是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上学的一天中最开心的一刻了。
所幸现在街边油合子依然存在,不过已经分为三六九等了。有在粉丝里加萝卜丝的,加鲜肉的,加鸡蛋、鸭蛋的。不过,我还是最爱传统的做法,或许因为那是儿时的特别记忆,已经生根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回乡的路。
最爱水单饼卷油条
□本报记者 孙子夜
有人说油条与豆浆是早餐的标配,而我说水单饼卷油条才是天衣无缝的标配,那种亲密的融合,卷在手中,眼前一晃,也是诱人的一握。
女儿大学暑期回来,早晨问其想吃什么,脱口而出:水单饼卷油条,而不是蛋糕包子之类。其实早在女儿上初中高中时,每逢周末,她娘俩早餐都爱首选水单饼卷油条,仿佛商量好似的。
也许是美味可口的缘故,我也对其情有独钟。好在我常去的油条店离家不远,那里的生意出奇得好,虽然店面不大,但吃早餐的总是出一屋进一屋,去迟了油条能吃到,水单饼可能就卖完了。有一次因为水单饼没有了,店主非要用千张给我卷,回家吃后总觉得口感粗糙。
这家油条店的水单饼供不应求,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手工擀制了。蒸好的饼一张张掀起来折叠一下,仍然放入蒸锅盖上锅盖焖着,这样做是防止饼会变硬。也许有人喜欢用水单饼卷上炒好的豆芽、包菜丝、海带丝、胡萝卜丝等,胃口好的话还可把火腿肠、卤鸡蛋等卷进饼里,然而这种吃法太复杂,有时卷得不紧,菜会掉出来,最主要的是饼里加上菜后因为含水量大,整个水单饼真的变“水”了,拿在手里松软不堪,吃不好只能用手捧着,弄得吃相狼狈。
可是,水单饼卷油条就不同了,至少硬实坚挺,便于携带。至于吃法要求,所卷油条一定要炸老点,炸至金黄焦亮,然后卷饼时里面放一些干榨菜,抹一些辣椒酱。卷的时候,先将油条用手一砍两段,然后将水单饼紧紧卷起,放入袋中。水单饼卷油条一定要趁热吃,油条酥脆,水单饼筋道,有咸有辣,吃起来才津津有味。
当然,油条还是不应多吃,因为油条在制作过程中要添加明矾和碱,明矾中主要成分是铝,经常吃会使人体中铝离子的含量超标,对人的健康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过每周偶尔吃一次水单饼卷油条,也算是换换口味,只要掌握适度原则,应该问题不大吧。
豆捞的妙处
□特约撰稿 庄宁
豆捞之于火锅,虽同为水深火热者,形似而神大不同。上世纪九十年代,火锅也曾雄霸珠城,有着火锅一条街的赫赫战绩,不管何种食材,只要置身于滚滚红油之中,皆修炼一身麻辣劲猛的烟火之气,令人欲罢不能。众食客团团围坐在火锅边,一片肉卷下锅,如在红尘里跌打沉浮,再相遇时需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棵青翠欲滴的时蔬,再见时也是青少黄多,恍然隔世。
相比之下,一客一锅的豆捞就要淡定从容得多,味道的鲜美和吃的情趣都可兼顾。且不说那些秀色可餐,清新素雅的各色菜蔬,经过排酸处理,薄如纸软如棉的红红白白的肉卷,独门调配的秘制汤底,兼顾大江南北口味的各式蘸料……一一摆上来就很有仪式感,如早春的画卷,令人食指大动。
豆捞的锅底多为清淡的养生锅、菌菇锅,符合当下养生需求,食配以时蔬菌菇、牛羊肉海鲜、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凡可入馔者,皆可作为豆捞的生料。烫涮食材时也不必在大锅里寻寻觅觅,套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金簪子掉到井里头,有你的只有你的。”品味豆捞的同时,也是食客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再创造的过程,特别是无色无相滋味清淡的养生锅底,反而能把食材本身的滋味更好地激发出来,再根据各自的喜好佐以香辣酱、韭花酱、秘制麻酱等不同的蘸料,众口可调,老少咸宜,天南地北的美味尽收这小小的汤鼎之中,老北京的爆肚、东来顺的羊肉、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麻辣烫、江南的鸭血粉丝、生猛海鲜等等不足一一道也,而且,留白之处,无招胜有招,也是集变化之大乘。再配以酸甜爽口的酸梅汁,不仅解腻清口,还有清火的功效。
若是在雪花纷飞的夜晚,与亲友若干人,各自对牢一精钢小火炉,涮菜煮酒话生平,看窗外苍山负雪,街灯点点,温暖又岂在肠胃之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扬)9月18日上午,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王诚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扩大)会议,讨论审议《中共蚌埠市政府党组“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方案》、《肃清流毒建...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