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品高者艺彰 ——— 杨明松其人其书 □齐 飞

淮河晨刊 2017-09-15 11:20 大字

宋四家的提出,蔡姓入围者究竟是谁,所引发的争论,是双方不同观点人的不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艺术观的博弈。最终,蔡襄以“忠惠”的道德标准赢得了历史、赢得了人心,说明人的道德品质在艺术载体中处核心顶尖的位置,既是艺术体的精神风貌,也是艺术体的血肉灵魂。东汉许慎《说文》:“品,众庶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社会上,如果能起到教育和示范作用,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和敬意,这个人就应该是一个有“品”的人了。蔡襄是一个品质高贵的人,蚌埠市书法家杨明松也是一个品质高贵的人。

“与人为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与人为善”的思想发展到了今天,似乎已经被今天的人们破译出来“让人舒服”的隐义。和杨明松先生打交道,你首先能够感觉到他的身上被儒家文化熏染出来的儒雅气质:“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我有过几次和当代文化大儒请教、交流的机会,给我的回忆都是美好和甜蜜的。沙孟海让我着迷的魅力展露,也是来自于他“让人舒服”的语言修养。比之钢琴,杨明松是安静的唯美的舒缓的小夜曲;比之花开,杨明松似乍暖还寒的梅花绽放,冷艳中浮动着的暗香沁人心脾;比之香茗,杨明松显然具有普洱茶的特质,有浓醇的滋味和独特的风格。总之,杨明松用“让人舒服”的智慧和境界,在一地书法的氛围里,引领着一种和谐,让书法的人文空间,多了一种温馨和宽度。

书法家不仅要注重技术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自身高尚品德的养成。“德艺双馨”典出《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可见讲品位、重艺德,是中国自古以来对从事艺术的人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让无数个所谓的书法家迷失了方向,但杨明松是冷静沉着稳重的一个例外。他的身上,没有浮躁的情绪,没有狂嚣乱舞的江湖味。他的笔墨自信,来自于他的文化自觉。他认为追求真善美是书法作品的永恒价值,只有打动自己的点线结构,才能打动别人、感动别人。书法作品要想直击人心、触动人的心灵,首先要直击自己的内心、触动自己的心灵,不然,泛泛地炫耀自己的技能,书写一些没有感觉、没有情感交流、没有心性相通的文字,便达不到震撼人心、触动心灵的效果。守住底线,守住内心是杨明松责任担当和自省意识的体现。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书法艺术领域,是非莫辨、美丑不分、妄解经典、抄袭模仿成风、机械化创作为一大硬伤的当下,杨明松好像是一个立于世外的旁观者,不以经济行为为取向,不以权力诱惑为动力,立身以正,干干净净地做人,立笔墨以纯,踏踏实实地写字,走传统的路子,写自己的情感。杨明松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对书法艺术的敬畏心,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书法创作,树立书者良好的社会形象。还要保持一颗对书法艺术的感恩之心,他多次无偿地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回报给社会。作为民建和政协的普

通一员,杨明松经常参加一

些公益活动,并坚持深入基

层调查研究书法艺术的发

展方向和存在问题,常年坚

持把书法艺术送到黄泥黑

土的农村广袤大地,其忘我奉献的精神,乐于为百姓服务的职业素养,展示了他高尚的艺术风范和人格魅力。

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德不孤,必有邻。杨明松是这一理念的忠实实践者。他的书法艺术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之上,以生活中需要的美为书法艺术的全部创作理由和勇气,不哗众取宠、不欺世盗名、不弄虚作假、不出平庸之书、不书应景之作,把自我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发展对美的期盼结合在一起,使其质变为自己自觉的艺术追求,把书法艺术之美,升华为书法艺术的人文之美。有人把杨明松的书法比作一缕早春的细风,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和美感。我则把他的书法艺术看成是一把火炬,具有点亮人心的力量和信心。他的书法作品和他的人一样,低调而不失优雅,圆润而又不失个性,简洁大方而又不失历史的风貌本性,这就是杨明松的作品站得住脚、立得住身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认为:只有让社会高兴和满意的书法作品,才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新闻推荐

李秀玲和她的百岁老母

光明街余庆苑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这里邻里和睦,生活安逸。走进院子里,孩子们嬉笑玩耍的模样和老人们从容漫步的身影,构成祥和美好的画面。今天故事中的主人——李秀玲和她的百岁老母就生活在这里...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