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社区居民孙学莲—— 所有的事一个人扛 不计前嫌 悉心照顾瘫痪继母笑对生活 一心服侍重病丈夫和爱女

淮河晨刊 2017-09-13 10:42 大字

本报记者 曹梦晴 文/图

在纬一小区,提起66岁的孙学莲,周围邻居和社区居民,个个对她竖起大拇指。继母重病瘫痪在床,孙学莲忘记儿时的不幸,毅然担负起照料的义务;父亲车祸,是孙学莲一手担起护工的工作;丈夫因脑梗瘫痪、女儿身患重疾,孙学莲又是不辞劳苦,义无反顾地照顾父女。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孙学莲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一片天。

幼年时期历经磨难

幼年时期的孙学莲,四五个月大时,父母离异,母亲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离家而去,而父亲也不愿带着孙学莲重组家庭。这个本应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孩子,只能被姑姑领走,从城市来到农村。当时周围邻居和亲戚,都觉得这个孩子太小离开母亲,很难存活下来。但孩子很坚强,没有奶粉,靠着吃米糊,姑姑硬是一口一口地把孙学莲喂大。

十岁那年,姑姑去世,父亲也已重组家庭,由于继母一直没有孩子,父亲便把孙学莲领了回来。回到父亲身边,孙学莲日子并不好过,每天在继母的打骂中度过,小小的年纪,做着各种家务活,成了家里的“小保姆”。

幼年的孙学莲,生活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由于无人问事,小小的年纪就跟着还在世姑姑出门讨饭。“记得那时候,活着就是受罪,我们在村里要饭,勉强能吃饱,晚上就睡在露天地上,每天风吹日晒,全身起满了小疙瘩。”回忆幼年时期,孙学莲话语间充满苦涩,有时碰到家里养狗的,直冲她们叫,吓得两人都不知往哪里躲避。由于少年时期缺少营养,十二三岁那年,孙学莲患上败血症,险些没命。家里人都说这孩子就像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坚强地活到了十七岁。为了改变孙学莲的生活,热心的邻居为她说媒,介绍对象,可都被孙学莲婉拒。“没有工作,没有赚钱的能力,会被对方看不起,所以我要先自立。”

成家后撑起一片天

下来,继母不仅能动了,还能下床走几步,并且逐渐开口说话。为了方便照顾,孙学莲和丈夫一同,把继母接回蚌埠照料。就这样,夫妇俩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照顾继母的起居,从未有过怨言。也因此,孙学莲荣获2006年度“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光荣称号。

继母病情好转,本应松了一口气,没想到父亲又出了事。在凤阳的父亲外出时出了一场车祸,对方肇事逃逸,重伤的父亲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没钱请护工,而且当时那个情况,护工也很难请。”孙学莲就承担起护工的任务,每天早出晚归,凤阳、蚌埠两地跑,“我晕车特别厉害,坐两站路就吐。”为了照顾父亲,孙学莲每天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晕车症状让她感觉五脏六腑在肚子里纠缠,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但是没办法啊,我不照顾谁来照顾!”在医院里住院两个月的时间,父亲去世。

孙学莲57岁那年,生活稍微有些好转。但刚退休的丈夫却因糖尿病和高血压突发脑梗,住进医院,由于病情越来越严重,经过数次转院治疗,总算把丈夫从死神的悬崖边救了回来,但人瘫痪了,不能走、不能说话、不能吃饭,生活无法自理。唯一的爱女,大学毕业后又被查出患有严重疾病,经过短暂的婚姻后离异,如今失业在家,仅靠低保生活。此时家里的所有重担,全部落在孙学莲的身上。

记者见到孙学莲时,其丈夫坐在轮椅上,思维清楚却说不出话来,听着孙学莲诉说着自己的一生,他不时发出哭泣声。“他现在好多了,不睡觉的时候我就把他抱到轮椅上,没事就看看电视,或出去晒晒太阳。”说着,孙学莲帮老伴擦干眼泪,不时和他开玩笑,把老伴逗笑。“生活就是这样,虽然很苦、很难,所有的事都是我一个人扛,但我会放宽心态、面对现实,笑对生活。”

孙学莲和老伴?

新闻推荐

《以案说法》告读者 □陆春虎

以案说法版今天和大家见面了。以案说法版是淮河晨刊推出的全新版面,意在引领读者学法、用法、守法,也是媒体人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它用鲜活的案例,向读者讲述学法,用法,守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蚌埠日...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