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蚌埠与宿迁,地域上的相邻带来的是感情上的亲近,市情上的接近,则让两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利用后发优势以实现加速崛起—— 发展新理念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蚌埠日报 2017-09-06 07:55 大字

8月24日,蚌埠日报“行走大淮河,探路新发展”全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运河宿迁港进行探访。 记者 苗成韬 摄

千里淮河一线牵。

灵秀的淮河蜿蜒东流,孕育了无数的豪杰,流传着动人的故事。提及宿迁,记者总是莫名感动于宿迁人西楚霸王项羽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的冲天豪气。曾经,城市发展的“宿迁模式”引起了全国关注,也让蚌埠等兄弟城市刮目相看。

一个地处皖北,一个地处苏北。当人们说起蚌埠与宿迁的联系,“地相邻、人相亲”是常用的话语。虽然说蚌埠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而宿迁则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而同处淮河流域,蚌埠与宿迁有着相似的资源禀赋,相近的人文环境。当前,也同样面临着加速崛起的任务。

新挑战,新机遇,迫切需要我们以新理念来引领新发展。

绿色崛起 将生态底色擦亮

行走淮河,位于蚌埠城市东部的长淮古镇,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上个周末,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记者来到长淮卫临港产业园。

在比亚迪安徽云轨制造中心项目一期的施工现场,各种建设机械忙碌个不停,厂房外部结构已见雏形。这个吸引着市民关注目光的项目,由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约30亿元的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不低于100亿元。

同样位于长淮卫临港产业园,计划投资40亿元,主要生产港口相关成套设备的泰富华东智能制造产业园,也正式进入了施工阶段。

眼前热气腾腾的发展场面,与十年前的景象截然不同。

2009年,当国务院批准淮河干流防洪规划将方邱湖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这一地区迎来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也为蚌埠市东向发展提供了空间,长淮卫临港产业园应运而生。

“行蓄洪区调整为区域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而低碳、循环、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则是临港产业园的发展路径。”蚌埠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围绕这一区域,蚌埠市将打造港产城一体的现代化特色港城。按照规划,长淮卫临港产业园不仅是高端生产制造基地,也是一个以“一心一带七片”为核心的多组团、具有复合功能的产业新城。其中的“一心”即滨湖CBD区域中心,“一带”即鲍家沟生态活力带,七个片区即两个临港产业区、两个现代产业区、一个生态宜居区、一个综合保税区及一个预留发展区。

无独有偶,在数百里外的宿迁,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内,也正崛起着一座绿色建材集群。

8月24日,苏北的宿迁也下着小雨。

蚌埠日报“行走大淮河,探路新发展”全媒体采访团一行驱车来到宿迁市宿城区,在运河宿迁港产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曹琰的指引下,对该区绿色建材产业园进行了探访。

当记者来到位于宿迁绿色建材产业园里的康美新材料公司时,工人正在为最近一批10万平方米综合体门窗订单紧张忙碌。现如今,这种节能门窗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写字楼、新建住宅等建筑领域。公司今年也已收到了全国各地近300万平方米的订单,价值超7亿元。

在江苏塞姆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现场,神奇的装配式建筑跃然于展板之上,这个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示范项目,让记者不住赞叹……一下午的时间,记者一行马不停蹄,还参观了大亚圣象等绿色建材企业,感受了绿色建材产业在园区的蓬勃发展。

“项目推进树形象、完善配套强支撑、产业发展增动能、策应争取造优势、改革创新添活力。”曹琰将绿色建材产业园的发展经验概括为6点。她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宿迁举全市之力建设的运河宿迁港绿色建材产业园,同时也是中心城区八个先进特色产业园之一,借助物流推动绿色建材集聚。今后,园区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不动摇,借助国家和省鼓励支持绿色建材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力推动园区建设迈向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宿迁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冯如张看来,绿色建材产业园的设立,是宿迁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宿迁立足“生态立市”战略,紧紧围绕“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建设目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致力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

宿迁的定位是江苏生态大花园,而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

“这对蚌埠来说是重大发展机遇。”市发改委主任吴永彬表示,蚌埠市将坚持“生态保护,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培育,健全推动机制”四位一体,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抢占先机。

创新引领 让科技引擎轰鸣

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创新是蚌埠的基因和灵魂。

创新发展方面,蚌埠市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实施基地建设全程化管理和跟踪督查,推进省级硅基新材料基地和市级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专用电子器件“1+3”基地建设。今年前7个月,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04.5亿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25.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今年以来,蚌埠市硅基产业快速发展,在龙头示范企业带动作用下,硅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1-6月,全市115户硅基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10.61亿元,同比增长25.5%,重点企业方兴科技、今上显示产值均同比增长50%以上。

为提升产业创新力,蚌埠市还发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主体作用,加快产业上下游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积极争创硅基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北大—凯盛石墨烯研究中心成功签约,安徽新知科技产业园——— 皖北最大的电子信息设备生产基地及省级研发机构已开工建设。

创新发展,已然成为蚌埠全市上下的共识。而在与我们邻近的宿迁,创新,也同样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8月24日下午,蚌埠日报全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宿迁激光装备产业园进行探访。

激光,一个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产业,如今正在宿迁“光速”飞奔,引领高科技集聚的方向。

“激光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大到航空航天,小到牙膏盒,都能找到激光技术的身影。”在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淮海区域中心的展示厅,国内激光领军企业的工作人员陈方方对记者娓娓道来。

而来到江苏如是地球空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洪标正在计算宿城区政府大楼的各项数据,“以前靠人工和仪器需要几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快速、精准的数据采集得益于该公司研发的产品——— —— 地球空间数据系统,这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精尖成果,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激光产业园里,像这样的高新企业越来越多。据激光产业园工作人员沈炜介绍,该园区计划总投资70亿元,重点打造激光“产学研创孵投”全产业链发展高地。如今,不到两年时间已吸引华工激光等18家激光装备制造企业进驻,预计2017年度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宿迁市发改委高新技术处副处长郑建华告诉记者,激光产业园是宿迁以“生态+特色”为方向,在市区设立的八个先进特色产业园之一。这八个产业园分别为电子商务产业园、北斗通信产业园、激光装备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智能家电产业园、膜材料产业园、保险服务产业园、创意包装产业园。在特色产业选择上,宿迁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差别特色,立足于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位,选择已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契合未来发展趋势,具备快速成长潜力的产业,突出科技创新,推进集聚发展,构建起宿迁先进特色产业体系。

“与蚌埠相比,宿迁在创新资源禀赋上并不占优势,但是我们依然坚持聚力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潜能,在招商引资上狠下功夫。”郑建华如是表示。

共享成果 把民生文章写好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千百年来传唱的民谚,也是淮河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到宿迁,不得不提的是文明创建工作。在中央文明办上半年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年度测评中,蚌埠市取得了全国第五的好成绩,而宿迁市在123个地级以上参创城市中排名第一。

走在宿迁的大街小巷,记者能够看到,当机动车驶近斑马线时,如有行人准备过街,驾驶员会主动停车挥手,让行人先行,行人则向驾驶员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而在咱们蚌埠,“车让车、车让人、人点赞”也同样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驾驶员看到斑马线就减速、停车,已经成为习惯,形成条件反射。

见微知著,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蚌埠和宿迁同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老百姓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就是最好的见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宿迁,采访团还来到京东商场进行参观采访。

在京东,为记者一行介绍情况的是解说员小陈。“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小陈对记者坦言,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外地飘过一段时间后,在宿迁找到了体面的工作,有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而在今年前7个月,随着蚌埠市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地见效,就业创业服务的不断优化,以及就业脱贫、就业援助等工作的扎实开展,有效拓展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群体在蚌就业的渠道,蚌埠市新增就业48551人,完成省政府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143%。

与此同时,蚌埠正瞄准短板,在提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上下功夫,积极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市儿童医院综合病房大楼辅楼、市心血管病医院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投用滨湖新区新城实验学校等项目,开工建设北大培文学校、北师大附校三期等项目。

成就催人奋进,变革激荡人心。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勤劳质朴的淮河儿女,正以昂扬的风貌和务实的作为,续写“走千走万,还是淮河两岸”的美丽篇章!

新闻推荐

蚌埠和淮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又将两座城市联系在一起。两地勇立绿色发展潮头,奏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奏曲—— 全力启动“绿色引擎” 引领沿淮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淮安日报供图□策划人语同一条河流同一个梦想□本报全媒体采访中心淮河是孕育文化之河。“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鼓钟喈喈,淮水皆皆。”这是《诗经》对她...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