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芯片”插上翅膀 龙亢农场加强科学育种保障粮食安全
本报记者年福烨
眼下正是小麦孕穗期,在龙亢农场职工丁雪峰的麦田里,技术人员正在追施孕穗肥。“我现在种的都是皖垦麦1221品种,这个品种赤霉病病级从过去的4.3提高到目前的2.8,同等防治条件下小麦DON毒素显著降低达到粮库收购标准,产量也能提高10%以上。”丁雪峰种了2000亩小麦,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他高兴地说,种了好种子,丰收有保障。
“皖垦麦1221品种在38个品种里被多家大型企业确定为订单收购,早在2月春节过后,种子就销售一空。”龙亢农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邵芳荣告诉记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龙亢农场通过多种方式,以科技赋能种业创新,为农业“芯片”插上翅膀,有效示范带动周边农业生产,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在皖北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园占地600亩的实验田内,记者看到这里的小麦长势高矮不一,密度不均。邵芳荣介绍,这就是农场的科技育种基地,种植了10万个组合。
据悉,早在1978年,龙亢农场科研队与大田生产分离,建立专职科研站,设有植保室、栽培室、气象室、化验室等,专门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推广和开展土肥、植保、栽培、气象以及激素、叶面肥等农业生产科技试验工作。2002年9月,对龙亢农场农业科技工作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节点。在龙亢农场农科所工作的王永玖到阜阳地区农科所采集了小麦亲本材料300余份。工作人员将这些珍贵的麦种纷纷植入龙亢农场农科所的土壤,宣告了龙亢农场小麦育种时代的到来。
“过去是为了追求产量而育种,现在是为了追求品质、抗病性和更有利于大田生产而育种。”邵芳荣说。
一个好品种从最初杂交组合的配比,到最后品种的审定,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每年,从农作物播种到收获的漫长周期中,不论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农场农业科研人员都按时到田里观察、记录。为了寻找育种上的突破点,他们长年累月‘泡’在试验田、温室和实验室里,在浩如烟海的育种材料中观察记录、选择鉴定。尤其是作物成熟前的关键期,科研人员从天蒙蒙亮到天黑一直要‘泡’在田里。”邵方荣说。
育种,十年磨一剑,其中的艰辛和对品质的严苛可见一斑。
“像试验田内10万个组合,经过优胜劣汰,优中择优,最后可能只有一到两个通过品种审定。”邵荣芳说。
在农场科技园里,矗立着一台“国之重器”——高通量作物表型自动检测机器人。农场育种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水稻育种专家组成员刘俭介绍,这位“机器人”,能够联合龙亢农场物联网摄像头进行高通量田间作物表型信息自动采集研究,让育种专家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远程查看育种苗情、病情,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从而实现育种工作的数据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通过这个中心研发平台,未来,软质小麦的成分是可以定制的。”刘俭说。
农业科研的工作人员孜孜以求、勇于创新,扎根基层,科学育种结出累累硕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农场先后引进试验种植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共850多个,成功推广76个农作物新品种,集成推广26项先进适用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目前已有9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省区试,17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和省级预试。6个农作物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每年引进、试种、推广的新品种达100多个。龙亢农场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皖垦麦0901”“龙科1109”“皖垦麦1221”,大豆新品种“科龙188”,玉米新品种“皖垦玉1号”、水(旱)稻新品种“旱稻906”“旱稻15077”等7个农作物品种分别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小麦新品种“皖垦麦1221”、水稻新品种“皖垦糯5号(皖垦糯124)”通过国家审定。这些农作物新品种的普及应用,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的有力科技支撑。
新闻推荐
个子高挑,面目清秀,第一次见到郭金锁时,很难把他和创业公司的负责人联系在一起。“我的公司叫安徽汇吃电子商务有限...
怀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