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日出生的两位老人

淮河晨刊 2019-09-26 07:50 大字

九十岁的王惠民。潘进跃正在逗孙子。

题记:“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他们与新中国同生日,他们也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他们见证了祖国的快速发展、繁荣昌盛,他们自己的小日子也越来越美。

本期,让我们听听这两位与新中国同生日的老人,说一说自己的故事,自己生活的变化。

爱拼才会赢

“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家住四季阳光花园小区的潘进跃1949年国庆节出生,回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年近70周岁的他不禁感慨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潘进跃小时候生活在南岗四路的一条小巷里,由于兄弟姐妹有五人,童年印象中的家总是拥挤不堪,“当时我们住的是30多平方米的普通平房,因为人口比较多,家里人后来想办法在屋外搭了小棚,小时候我和哥哥几乎就在那里长大。”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1962年潘进跃小学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选择留在了家里。“大人整天忙着赚钱养家,我们几个年纪小也不可能上班,就靠着糊火柴盒补贴家用。”据他介绍,当时他们的工资是每一千个盒8毛钱,“一个月下来大概能挣二三块。”

1964年,年纪15岁的潘进跃进入一家区办工厂的油漆社当学徒。这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潘进跃对此相当在意,每天早早地赶到单位,跟着师父忙前忙后,学习关于油漆的各种知识,“油漆分几种、如何配比、不同器具怎么刷涂,都有严格的讲究。只要师父一说到重点,我用随身带着笔和小本子记下来。”三年的学徒生涯,不但让他增长了相关知识,也在实践中掌握了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手艺,只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技能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18岁那年,潘进跃顺利摘掉了学徒的帽子,成为一名正式的油漆工。“转正的那一天,师父特意送了我一把新的批灰刀,还让师娘做了几道好菜,请我到他家喝酒。”

回忆起往日情形,潘进跃的眼里好像噙着泪花。采访中,他对记者说,师父除了把看家本领倾囊相授,更用认真的职业态度教会他如何工作。

在一次油漆作业中,潘进跃为了早点回家和朋友玩,偷偷省去了一道工序。师父发现后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通,并告诫他一道工序看似可有可无,但对不起自己的手艺,更有违自己的良心,这等事绝对不能做。后来,还是师父替他把偷懒的活补救了回来。经历那次教训后,潘进跃再也没有偷懒过,“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1974年,25岁的潘进跃从油漆车间调动到了标牌车间。由于工作认真、为人踏实,没多久他就被领导提拔为车间主任,手下管理着十几号工人。随着事业的逐步稳定,潘进跃在同一时期也完成了自己终生大事,并养育了两个孩子。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市,潘进跃所在区办工厂日益萧条,最终在2000年倒闭破产。此时,年近半百的他不得不想办法创业谋生,养家糊口,“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比较热,也带动了装修行业的繁荣,我和妻子就决定重操旧业,靠一把油漆刷子闯荡世界。”

凭借扎实的做工、认真的态度,潘进跃的家庭装修队没多久就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主顾们都说我们干得好、价格公道,主动给我们介绍客户,生意跟着越来越好。”据介绍,自从创业后,家庭的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实现了增长,“当时每个月收入能保持在2000-3000元,生意好时能突破5000元。”

事业迎来了第二春,潘进跃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各种好消息接踵而至:老房子拆迁还原,新房子交付入住,两个子女先后成家,孙子和外孙相继出生。经过近十年打拼,潘进跃靠着勤劳的双手不仅活出了自己的天地,也为家人带来了稳定美好的生活。

2009年,花甲之年的潘进跃正式退休。现在的他和老伴住着两室一厅的新房,每月领着退休金,在家里帮着女儿照顾外孙,整天乐呵呵地过着含饴弄孙的日子。“我这大半辈子没成啥大事,唯一自豪的是靠打拼养活了全家人,值!”

生活有了大变化

9月21日上午,王惠民和400多名游泳爱好者一起,走进水中,畅游龙子湖。他在以畅游的形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庆祝自己即将于10月1日到来的90岁生日。

1929年,王惠民出生在怀远县。“在我有记忆的时候,已经处于抗战时期。那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日本侵略者还经常来村里面扫荡,把老百姓家里的粮食全部抢走。”王惠民表示,“局势紧张时,我们都还要‘跑鬼子反’。”

“抗战胜利以后,我们的生活也并没有多大改善。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住在草房里。我们把煤油称之为‘洋油’,把火柴称之为‘洋火’,把铁钉称之为‘洋钉’,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国家连这样简单的东西都制造不出来。”王惠民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艰难。”

1949年1月,蚌埠解放了。王惠民也在那一年参加了工作。1949年10月1日那天的情形,90岁的王惠民记忆犹新。“街道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每个人脸上挂着兴奋开心的笑容。在市体育场那里,政府在开大会。街道上,到处都是跳舞、扭秧歌的人群。我那时候在市政府工作,但也实在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走上了马路,和大家一起跳舞。新中国成立了,人民解放了!”

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惠民滔滔不绝。“建国初期的时候,我们还是一穷二白,那时候政府食堂,每天三顿都是小米粥,再配上一小块饼干。没有馒头更没有菜。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生活水准就已经有了不小的提高,食堂有了馒头和两个菜。”王惠民笑眯眯地说道,“如今的生活水平更不用说了,我每天都要吃两个鸡蛋、喝两杯牛奶,‘四菜一汤’早已成了日常餐桌上的标准,平时还经常和子女们下馆子,去饭店吃。”

除了餐桌上的改变,交通工具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公交线路少,不方便,我们出行基本靠自行车。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单位才配备了一辆小汽车。从那时起,公交线路也才开始逐步得到了发展。”王惠民表示,“现如今,我想要出行,直接让我孙子开上自家的小汽车来接我,去哪都特别方便。”

对于一名90岁的老人来说,医疗水平的进步,王惠民感受尤其深。“去年,我遇到了车祸,送进医院以后,换了两截大腿骨。经过1年多的恢复,我走路、上下楼梯都好得很,和平常一样。我还能参加冬泳活动。”王惠民说,“放在过去,我这把年龄,如果遭遇车祸,就算能抢救过来,恐怕也不可能再下地行走了。”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年10月1日,我马上就要迎来90岁生日了。我耳不聋眼不花,脑子也不糊涂,生活水平很好,每天都很快乐。”王惠民说,“现在的人越来越长寿,晚年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大发展的体现。”

新闻推荐

古城镇 保障节日期间安全稳定

本报讯(赵鹏飞)怀远县古城镇多举措做好节日期间安全稳定工作。针对节日期间人、车流量大,组织力量全天候在主干道维...

怀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