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斋梨膏糖:药食同源 匠心传承 □特约撰稿 李如龙 文/图

蚌埠日报 2019-06-10 08:32 大字

梨膏糖打冷板成型糖尺划线成品梨膏糖说起“玉兰斋梨膏糖”,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但是老一辈人都知道,蚌埠经营“玉兰斋梨膏糖”的历史相当久远,堪称蚌埠一绝。“玉兰斋梨膏糖”全称“玉兰斋百草梨膏糖”,老百姓俗称“梨膏糖”。

蚌埠的梨膏糖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其工艺、技艺科学而严谨,以梨汁、蜂蜜、白砂糖为主要原料,配以甘草、川贝、杏仁、桔梗等20余种天然中草药精细熬制而成。制作时,用新鲜酥梨取汁后和白砂糖一起放入锅内,用大火熬制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浓度后,改用小火,加入中草药粉末,再慢慢的熬制到可以用筷子挑起,并能拉出丝即可停火。倒入梨膏糖的模具中,等到凉时,压平整形后切块修边,经过包装,即成梨膏糖。具有止咳化痰、清音利喉、醒脑提神和戒烟解酒之功效。用于阴虚肺热之咳嗽、胸膈满闷、口燥咽干、烦躁声哑,对肺热久嗽伤阴者效果尤为显著。由于梨膏糖历史悠久,制作讲究、物美价廉,深受百姓的欢迎。

玉兰斋梨膏糖,在蚌埠历代相传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已逐渐成为蚌埠地区的传统特产之一,是珠城一张靓丽名片。

历史故事

据《蚌埠市蚌山区志》中记载:相传贞观三年,当朝大臣魏征之母晚年患咳嗽症,咳喘不止,想求太医医治又畏药苦,以致老母亲病情不断加剧,彻夜难眠。魏征侍母甚孝,目睹此情心急如焚。一日,忽忆起老母平时爱吃家乡鸭梨,便差人用梨汁加冰糖再兑入碾成粉末的止咳草药熬成膏汁,味极甘醇,其母乐于食用,连服数日咳嗽痊愈,全家大喜。从此,梨膏名望大增。后来此方传入民间,经过多年演变,便有了既具糖果特点又具一定药效的梨膏糖。

传统的梨膏糖做法考究,在川贝母、杏仁、甘草、桂皮,良姜等一二十味治咳草药中,再加具有清肺、生津、止咳、祛痰功效的梨汁、冰糖制成可口的糖块,供人食用。它对热咳不止,夜喘气急等症状,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疗效。由于梨膏糖历史久远,制作讲究,加上物美价廉,深受黎民百姓的欢迎,自它问世以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梨膏糖始终延续发展。

家谱起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约梁武帝天监五年,有个叫汉文忠的青年人(湖南长沙人),在江西做玉的生意,与做兰花草生意的胡广来(文昌县人)及做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生意的余正海三人义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合股经营一爿店,店名系按三人从事的行当物品名称中各取一字定“玉兰斋”为堂号。三人均无后代,招收一名徒弟叫萧杰(南朝梁武帝第五代孙)。汉文忠、胡广来、余正海三人过世后,萧杰将三位师父合葬在陕西利县的双龙山下,他继承祖业,将“玉兰斋”堂号加以延续。若干年后,“王兰斋”传人李元、王心太在山东禹州开梨膏店后,将“玉兰斋”的家谱定为:祖、世、传、家、远、忠、厚、志、有、德十个字。他二人属“祖”字辈,后收的徒弟均按班辈续名。

蚌埠传承

蚌埠经营梨膏糖的历史亦相当久远。在清朝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山东禹州县“玉兰斋梨膏糖店”开张,其创办人是结义两兄弟李元和王心太。他二人承袭玉兰斋老堂号,正式开始做梨膏糖生意,随后生意传到蚌埠。

蚌埠有名的梨膏糖艺人何正起老先生属“传”字辈,是“玉兰斋”的第三代传人。在蚌埠有名的第四代传人有王纪亭、张世忠、何学明等。现在已有第五代、第六代传人了。在蚌埠做梨膏糖生意的均系“玉兰斋”的门徒。“一门进,百门出”。在蚌埠第四、五、六代传人中,有的专心经营梨膏糖生意,有的改行演魔术、杂技,也有的身兼二艺,样样都做。按照门规习俗,这些门徒不论改做何业,都必须承认自己是“玉兰斋”的门徒。

何正起老先生(1900-1993年)在世时,经常在淮河电影院、三经街、南岗一带卖梨膏糖。他是一位经历坎坷、刻苦学艺、诚恳待人,很受人尊敬的老人。他7岁丧父,9岁丧母,在老家怀远乞讨为生。后被文昌街一位姓倪的木匠收为义子,不久木匠又将他给一个无子姓管用船的寡妇,更名为管礼发。他随船专跑下河(高邮、邵伯一带水路)生意。没过几年,因思乡心切,仅凭童年记亿,只身一人寻找故里。他按照“怀远县西北乡,七十五里到龙亢,龙亢东北是家乡”的童谣,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老家。不幸的是三个哥哥全不在人世,他仍孤身一人过着乞讨的生活。时隔不久,玉兰斋第二代传人吴正友将他收为门徒,从此开始了梨膏糖的生涯。

在旧社会拜师学艺有“三年满”(指艺技学成)、“四年圆”(自己可以单干)、“五年送师一年”(随师父同出门各人做各人的生意,一年的收入全部孝敬师父)的说法。何老先生满师后,一直在蚌埠地区从事梨膏糖行业,一干就是80余年,并将梨膏糖更名为百草梨膏糖。

许多老人都知道,过去卖梨膏糖,讲究说唱表演,以此吸引行人驻足观看,达到卖糖目的。就全国而言,卖梨膏糖的说唱表演形式,又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艺人上场时手拿一把一尺多长的钢锉(接近现在钳工用的铁锉),尾部装有手柄、木柄下端系上三个工艺比较讲究的铁环,用力一晃叮当作响,作为艺人说唱时的伴奏工具。一般艺人先说一段“引子”作为开场,常见的唱词是说锉,江湖行话称“大锉条子”:“小小钢锉尺把长,老君炉里放毫光,千锤打来万人夯,才把钢锉炼停当。文官用它锉玉带,武官用它锉刀枪,大锉落在卖糖手,百样草药它先尝”。紧接着说唱“药王点将”具体介绍梨膏糖所用草药的名称,生长地点、作用等内容。实际上是用文艺演唱形式作产品宣传。

南派艺人上场演唱时,身背小手风琴一架,边拉边唱。主要内容也是宣传梨膏糖的。如:“百草膏,百草糖,各种草药都搁上,书生吃了梨膏糖,进京考个状元郎;大姑娘吃了梨膏糖,画龙描凤绣鸳鸯;老人吃了梨膏糖,长生不老身健壮;小孩吃了梨膏糖,半夜三更不尿床……”。这些说唱词句虽显夸张,但生动有趣,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让人听了颇感兴趣。何正起先生当初学艺师从南派,他的演唱水平很高,深受民众欢迎。

蚌埠解放时,已在蚌定居多年的何正起先生,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深切地感悟到:新社会新国家,再用老调演唱老词,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于是他毅然决定改学快板书,说唱新内容,如“武松打虎”、“淮海战役”、“治理淮河”等。有的段子可说唱几十分钟,群众百听不厌。时间一长,蚌埠许多人都把何老先生当作著名曲艺艺人而广为传诵。实际上,在他九十三岁无疾而终之前,仍继续着梨膏糖生意。何老先生过世后,他儿子何学明(玉兰斋第四代传人)子承父业,依然做着梨膏糖的生意。

现状目标

玉兰斋百草梨膏糖在蚌埠有着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已成为蚌埠市有名的特产。目前,蚌埠仅有玉兰斋梨膏糖第五代、第六代的几位传承人还在做着正宗的梨膏糖生意。他们是第五代传承人郭德林,第六代传承人王海斌等人,如今还在天桥清真寺门旁、科学宫广场、津浦大塘和淮河大坝上做梨膏糖的生意。

据蚌山区文广旅游局的孙广超同志介绍,为了把这一项传统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蚌山区政府十分重视玉兰斋百草梨膏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工作,并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和论证。2016年3月份,“玉兰斋百草梨膏糖”已经被批准为蚌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申报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郭德林老先生和他的师兄弟们,也很想多做一些对老百姓有益的事,并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断了线。我们期待着“玉兰斋百草梨膏糖”这一传统技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蚌山区地方志办公室)

新闻推荐

文化墙“说”出乡风文明

怀远县河溜镇通过宣传栏、文化墙、公益广告等形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形成了弘扬新风正气、抵制陈规陋俗的舆论氛围。...

怀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