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蚌埠过去那些事”之十四 龙亢桓氏:三代教授五皇帝

蚌埠日报 2019-05-17 08:31 大字

桓傅故里(资料图片)龙亢桓氏人才辈出,为汉晋间最著名的世家大族之一。桓荣为汉代经学大师,自桓荣起,祖孙三代教授五位皇帝,被誉为“三代御先生”,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桓傅故里即桓荣故里,位于怀远县龙亢镇涡河北岸。龙亢古镇为西汉建元四年(前137年)所置龙亢县治所。相传,桓氏家族本为齐人,系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后代,以齐桓公谥号命氏。齐国为秦国所灭后,桓氏家族被迫迁逃。西汉中期迁入谯国龙亢,至桓荣为第六世。《续汉书》载:“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六叶。”

龙亢出英才

据《后汉书》等史书记载,桓荣,字春卿,东汉沛郡龙亢(今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汉著名经学大师。桓荣幼年家贫,曾就读于龙亢戟门外碧霞宫(泰山庙),庙后至今尚存桓荣洗砚池遗址。少时,只身去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求学,为解决衣食困难,常帮人做佣工,刻苦自励,孜孜不倦,15年不回家园,终成经学大师。王莽篡位后,社会动乱,桓荣逃入山中,不事王莽,靠教书度日,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建武十九年,桓荣为东汉光武帝刘秀赏识,请进宫廷教授太子刘庄,先后被拜为议郎、博士、太子少傅、太常。桓荣早年师随朱普学习《尚书》章句,深感“浮辞繁长,多过其实”。将其由40万言删减为23万言,并以此教授太子,因而受到宫廷及儒学界推崇。汉明帝刘庄登基后,对桓荣尊以师礼,倍加敬重,旋封为关内侯。在桓荣病危期间,明帝亲往探望。80余岁卒,明帝亲自送葬,赐墓地于洛阳城外首山之阳。

桓郁,桓荣次子,字仲恩,初拜为议郎,“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桓荣死后承袭其侯爵。为章帝、和帝师。明帝对先师之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邀入内廷讨论经书,问以政事。不久,桓郁升为侍中。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令教授太子刘炟(后继位为章帝),加越骑校尉。章帝建初二年(77年),迁屯骑校尉。10余年后,和帝刘肇继位,桓郁重入宫廷伺讲《尚书》,任长乐少府,不久转为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92年)封为太常,翌年病卒。桓郁生前连为二帝讲授经书,恩宠甚笃,显于当时。在讲经过程中,桓郁不为父所囿,将《尚书》章句复删减为12万言。故其父子二人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之誉。

桓焉,桓荣之孙、桓郁之中子,字叔元,“明经笃行”,“能世传其家学”,为安帝、顺帝师。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入宫为安帝刘祜讲授经书,任侍中步兵校尉。永宁元年(120年),任太子少傅,月余,迁太傅。逾年,拜光禄大夫,迁太常。公元126年顺帝刘保继位后,其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事,后复拜光禄大夫。阳嘉二年(133年),任大鸿胪、太常。永和五年(140年)官至太尉。

三代御先生

桓荣祖孙三代教授五位皇帝,被誉为“三代御先生”,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相传桓荣被拜为太常时,龙亢就建有积善门,后人为纪念这位经学家,在积善门南首建一石坊,高5米,宽4米,上镶有石刻“桓傅故里”四字。明万历四年(1576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拱门下有37级石阶通往河下顺河街。1955年,因筑涡河大堤被拆。1984年10月,龙亢区公所按原形重建于涡河北堤内脚,拱形大门高6.5米、宽6米,“桓傅故里”四字为浮雕阳文。

在龙亢镇北2.5公里、关帝村唐庄东250米处,现存桓荣家族墓。墓有2座,俗称双崮堆,又名五里崮堆。南墓长80米,宽50米,高8米;北墓长50米,宽40米,高6米。墓东原有大片洼地,可能为筑墓取土之处,旧时为“义地”,无人耕种,现已为农田。1982年8月经怀远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怀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怀远经开区15000m3/d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

我单位委托安徽汇泽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承担怀远经开区15000m3/d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已...

怀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