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担当 我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献一计 中心城市的文化建设应抓住要领 □沈叶鸣

淮河晨刊 2019-03-06 08:31 大字

□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蚌埠市的文化工作者就通过文物普查,发现蚌埠地区有许多“文化遗址”。

□蚌埠市的文化特色应是“涂山大禹文化”,它是涂山文化的组成部分,蚌埠市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可以归入涂山文化,从而可以将本地区的多种文化统合为一个整体。而“涂山大禹文化”则是其中最辉煌的部分。就蚌埠市的文化建设而言,“涂山大禹文化”正是其要领所在。

建设中心城市有两件大事最为重要:一是经济建设;一是文化建设。经济犹如人的体魄,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担当起“中心城市”的重任;文化犹如人的灵魂,有了高尚的“灵魂”,才能在该组城市群中成为“精神领袖”。也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城市的品位,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市场的竞争力,进而促使城市更好地发展经济。

蚌埠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万丈高楼平地起”,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它必须传承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创新和发展。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它本来是淮河岸边的一个“渡口”,是二十世纪初淮河铁路桥建成,津浦铁路通车后发展起来的。1947年才建市,总共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因此说:“它没有什么文化底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蚌埠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蚌埠市的文化工作者就通过文物普查,发现蚌埠地区有许多“文化遗址”,其中就包括“禹会村遗址”在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蚌埠市的文化工作者们又对纷繁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根据《尚书》《左传》《论语》《孟子》《史记》等的记载,论证大禹是四千余年前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治理洪水和治理天下这两件大事,为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国家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所表现的献身精神,则生动地体现了原始社会“天下为公”的最高道德准则。大禹的一生与淮河中游的涂山有不解之缘。他曾以涂山氏国(即涂山氏部落,其辖区相当于今蚌埠地区)为基地治理淮河,并娶该部落的年轻首领涂山氏女(女娇)为妻,留下为治水而新婚第四天离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他登上帝位(即担任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后,在涂山地区召开了天下诸侯(即部落首领)大会,为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禹的丰功伟绩和高尚的道德风范,为后人世世代代所景仰和歌颂。正如我国当代的权威史学家翦伯赞教授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指出的:“大禹文化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中最具空前绝后意义的篇章,大禹堪称中华民族首位大英雄,亘贯古今,光耀万代。”至于“涂山”,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指出:“夏之兴也以涂山”。意即:大禹为夏朝的兴起奠定基础,所依靠的正是涂山氏国。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疑古学派”,对我国的远古史提出质疑,以致加以否定,主张我国“东周以上只好说无史”,禹“大约是蜥蜴之类”的一条爬虫。由于这个学派的领军人物是资深的历史学者,因此其观点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的市场。直到20世纪末,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后,其消极影响才有所减弱。

涂山大禹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

就在“疑古学派”的阴霾尚浓的情况下,蚌埠市的文化工作者坚持从事大禹文化的研究。由于其研究范围主要是大禹在涂山地区的活动,因此,这项研究内容即被称作“涂山大禹文化”。它源远流长,所有存在于涂山地区关于大禹的史料和由此形成的关于歌颂、评价、纪念大禹的各种文化形态,都属于“涂山大禹文化”。其中前者可称为“源”,后者可称为“流”。对于前者,我们的工作是“正本清源”,还它以历史的本来面貌;而对于后者,我们的工作是促进其兴旺发展。“涂山大禹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是上层建筑。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服务于当代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

1996年,“蚌埠市涂山大禹文化研究会”在中共蚌埠市委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研究会成立后,为及时交流和传播研究成果,创办了内部刊物《涂山信息》,至今已出刊34期。现在,“涂山大禹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一项独立的研究课题,而为我国大禹研究领域(即禹研界)的广大研究者所熟知。

涂山大禹文化的研究工作得到我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

2001年7月,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发起举办的“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在蚌埠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1位专家学者通过认真研讨,就大禹治水、涂山地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正如时任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史研究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所指出的:“就夏代来说,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根据古书明文注释,涂山就在今天的蚌埠市怀远县境内。研讨会并集体建议:“将涂山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纳入我国早期文明探源工程。”

根据“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的建议,由中国社科院领导的禹会村遗址考古试发掘工作于2006年进行。禹会村又名禹墟,位于涂山西南麓的淮河之滨,早在晋代初年成书的《太康地志》中就有关于禹会村的记载。所谓“禹会”就是“大禹会诸侯”之意。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吉怀研究员的主持下,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个重要项目的“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于2007年正式开始,通过五年的大规模发掘,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第一,发现了大型的祭祀台基以及台基面上的相关设施,给人们提供了“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壮观场面。这是一个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场所。台基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呈南北向T字形布局。该遗址从下而上由灰土堆筑,黄土铺垫,白土覆盖而成。如此巨大的祭祀场所,显然是经过了一定的规划和设计而实施的一项工程。在大面积的白土平面之上,位于中轴线位置,由北往南,分布着众多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设施,包括:沟槽、烧祭面、方土台、长方形系列土坑等。其中烧祭面应是焚烧祭品的地方;方土台应是发号施令的台子;而长方形系列土坑计有35个,排列在从北到南的一条直线上,应曾竖立过一排旗杆,以供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部落悬挂图腾旗帜之用。在祭祀台基西侧存在一条祭祀沟,从中发掘出一万七千余块陶片,应是祭祀时所使用的各型陶器的遗留物。第二,发现了不同类型的祭祀坑,计分五种,从中出土了大量的祭祀用品,包括陶鼎、陶罐、陶豆、石锛、石镞等等,从而丰富了祭祀的内容和形式。从这些祭祀坑中,已经起获和修复了陶器、石器等160余件。这些器物各具地方特色,分属天下各部落。第三,发现了用以居住和活动的三处大型工棚式建筑,应是祭祀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临时住所。

2013年12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发起召开的“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余位权威专家学者云集蚌埠,就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开展了深入研讨,取得了广泛的共识。研讨会结束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李伯谦教授在“研讨会成果发布词”中指出:“禹会村遗址与文献记载的禹会诸侯事件密切相关,遗址中所展现的经过精心设计营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大型T形坛和以祭祀为主的器物组合以及不同区域文化特征大体再现了当时来自不同区域的氏族部落在此为实施某一项重要任务而举行过大型聚会和祭祀活动。由此烘托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性”。从而证明了大禹确有其人,“禹会”确有其事,相关的记载是信史。“成果发布词”还指出:“通过禹会村遗址所展现的考古成果在学术上确立了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之一”。

蚌埠市文化建设的要领何在?

既然涂山大禹文化与蚌埠市有如此紧密的不解之缘,我们就应该充分运用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促进蚌埠市的文化建设打好这张“王牌”。对此,2007年举行的“蚌埠城市精神”大讨论就是成功的范例。2007年11月3日,市委、市政府在全民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布了“蚌埠城市精神”的主题词:“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这组主题词,以“禹风厚德”统率全局,倡导全市人民学习大禹的崇高道德风范,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求以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核心,发扬大禹的务实精神、开放精神、创业精神、争先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蚌埠城市精神”主题词发布十余年来,对于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蚌埠市的文化建设,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取得这一共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发掘蚌埠市的文化资源,以扩大蚌埠的影响,曾经有过多种主张、多种设想和尝试。例如:有人主张打“珍珠文化”牌,其实,“珍珠文化”就是涂山大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禹治水成功后视察各地,分配赋税任务,要求涂山氏国将珍珠作为贡品向中央纳赋,因此才有“淮夷蠙珠”(《禹贡》)的记载。有人主张打“花鼓灯艺术”牌,其实,“花鼓灯艺术”就是在古代的禹王庙会中发展起来的,是为了纪念大禹,因此,它也应该是“涂山大禹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人主张打“双墩文化”牌,其实,“双墩人”就是涂山氏国的先民,“双墩文化”就是“涂山大禹文化”的前期文化。有人主张打“淮河文化”牌,其实“涂山大禹文化”就是“淮河文化”的核心内容。淮河流域有许多城市,有的打“老子”牌,有的打“庄子”牌,有的打“淮南子”牌,我们再打“淮河文化”牌,就得把这些牌一起打,反而把“涂山大禹文化”边缘化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有人主张打“火凤凰”牌,其实,“火凤凰”原名“不死鸟”(phoenix,音译“菲尼克司”),它源自埃及神话,与蚌埠市的历史文化无关。正如中国雕塑杂志副主编陈培一先生指出的:“蚌埠这个地区的文化非常久远,甚至说是华夏文化的起源地都不为过,然而雕塑与城市文化的氛围都没有很好地匹配……我想问一下,蚌埠火车站广场上的‘凤凰涅槃’以及整个墙面的郭沫若先生的诗,和咱们蚌埠有关系吗?”(载2015年7月21日《蚌埠日报》A5版“文化周刊”:《让雕塑演绎城市》)。还有人主张打“南北分界线”牌,这条线西起秦岭,东至淮河,是沿线所有城市共有的地域标志,而不是蚌埠市独有的特色文化。由于指导思想不正确,导致一些设施兴建的决策不当。虽然耗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却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坚定地树立起“涂山大禹文化”在蚌埠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使蚌埠市的各种文化资源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文化强市”的任务,推动蚌埠加快发展。(下转B5版)

新闻推荐

风雪之中见到你 □陆志卫 孙玲玲 魏娟娟 宫华

今年的春节如约而至。寒风、浓雾、大雪见证。如约的还有雨雪交加中,毅然站着如路标一般的身影——交警。春节期间,笔...

怀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