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省运时期 场馆如何“场尽其用” □

蚌埠日报 2018-10-19 16:38 大字

龙子湖区全民健身体育中心

禹会区全民健身中心已投入使用。

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安徽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及安徽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三会”在蚌埠同城举办,无疑成就了蚌埠市今年不折不扣的“体育大年”。

为体现东道主的实力、魅力和大赛承接力,蚌埠市一边对老体育场实施升级改造,一边启动新建一批体育场馆,特别是作为主场馆的蚌埠体育中心,更将蚌埠的体育场馆设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省运会期间,这些体育场馆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然而,盛会总有终时,会终人散,进入后省运时期,大手笔建设的大体量体育场馆又将何去何从?换句话说,大型赛事结束之后,如何设计好体育场馆后续利用、运营管理方案,有效规避场馆闲置、空转、资源浪费问题,让体育场馆物尽其用?

盛会之时,体育场馆走向新高度

时隔三十二年,蚌埠终于再一次圆了省运梦。而伴随这场体育梦而来的,是一栋栋豪华气派、单体恢弘的体育场馆。

10月16日晚,新建成的蚌埠体育中心华灯绽放,流光溢彩,座席3万人的体育场内人声鼎沸,处处洋溢着运动激情。当晚,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媒体关注。

自开建以来,这块位于城南陶山东侧的地块就成为蚌埠市民关注的热点。规模多大?进度如何?建成啥样了?用上高科技了没?在市民热切期盼下,前不久,蚌埠体育中心终于亮出英姿:1个能容纳3万人观赛的体育场,俯瞰就是一道盘踞成环、红白相间的巨龙;1个能容纳8千人观赛的体育馆,不仅能满足篮球、排球等各种球类比赛要求,还可通过收起可移动式桌椅形成多个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溜冰场等场地;1个能容纳3千人观赛的多功能综合馆,可同时举办五六场如射击、击剑、拳击、柔道、跆拳道、国际式摔跤等比赛,且互不干扰;1家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体育学校,校外配建有标准400米的综合田径场,作为赛时热身场地;1个98.85米的景观塔,平时供观赏,赛时充当电子火炬。

“这是自1986年承办第六届全省运动会后,又一次将蚌埠体育场馆设施推升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性工程。”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借助省运会平台,蚌埠才改造了当年的老体育场,成就了蚌埠多年体育辉煌。如今的蚌埠体育中心,不仅能满足十四届省运会承办要求,还具备了承办国际单项比赛和国内二类全国综合运动会、国家单项高规格比赛、全省综合运动会、运动交流大赛的良好基础设施条件,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甲级体育中心。

的确,这次省运会的召开,不仅让蚌埠体育场馆得到了一次全面提升,还将蚌埠体育从原来老体育场“一枝独秀”变成了如今市区和县域“多点开花”——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体育场,在经历风雨沧桑后,借力省运会得到了一次综合提升改造的机会:改造内场田径场2880平方米,新建地下停车场4万平方米,建设公交枢纽站3万平方米,新建乙级体育建筑——游泳跳水馆2万平方米。“改造后的老体育场焕然一新,给人的感觉就是高大上,完全具备承办高规格体育赛事的要求。”负责该项目改造工程的常务副经理夏火林如是评价。据了解,青少部跳水和游泳比赛已相继在新落成的游泳跳水馆收兵,眼下正在激战的青少年部网球比赛也安排在这里的网球场。

而距离蚌埠体育中心直线不过几公里的龙子湖边,一座堪称“填补蚌埠水上运动空白”的滨水公园——龙子湖体育公园正式建成投用。漫步在湖边,或车行在龙湖大桥之上,1座风帆造型的计时计分塔和5栋斜顶竞赛综合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可举办赛艇、皮艇、龙舟等水上项目,前不久成功承办了全国青少年赛艇锦标赛(U16)及省运会青少年部赛艇、皮划艇比赛,无论是场馆设施还是服务水平,都得到参赛者和运动员点赞肯定。

除此之外,区级、县级体育场馆也同步拔地而起,龙子湖区、禹会区、怀远县全民健身中心开启建设热潮。

“总的来说,这是蚌埠市一次补体育设施历史欠账的集中行动,也是一次高站位谋划蚌埠市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壮举。”市发改委社会事业科负责人分析认为,此举将是蚌埠市推动实施体育强市战略、激活体育市场、带动健身休闲、文化旅游等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属性所致,大型场馆应适度免费开放

还有不到一个星期,全省瞩目的运动会就将全面谢幕,蚌埠市4年的精心筹备也将在经受这次检验中告一段落。当赛终人散、霓虹退出,那么多标配甚至高配的体育场馆及设施,又将如何适应热闹之后的平静呢?换句话说,大赛过后如何设计好体育场馆后续利用、运营管理方案,有效规避场馆闲置、空转、资源浪费问题,让体育场馆物尽其用?

这是蚌埠接下来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课题。

崔北军,市委党校副教授,长期关注城市公共事业话题。对于“后省运时期体育场馆何去何从”问题,他认为,体育场馆作为人们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其他城市来看,一些为竞赛而建的大型体育场馆,在赛后并没有很好地向为群众体育服务的角色转变,甚至有部分场馆从建成之后就一直作为当地的城市地标建筑存在,承接与举办大型赛事的机会少之又少。

关于这点,从权威部门公开的一组数据便可看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度仅为44%,利用率还不足30%。

崔北军告诉记者,“重建设,轻运营”是当前大型体育场馆存在的突出问题,体育场馆的短缺与资源浪费也已成为我国体育场馆资源呈现的鲜明特点。“为了承接赛事,政府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体育场馆建设,但是赛事结束后,一些大型体育场馆本身维护成本较高,在没有比赛或其他体育活动的前提下,要维持场馆发展,会给当地政府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一旦财力跟不上,闲置、空转就成为它们的‘宿命’。”

大型体育场馆在赛事过后果真都沦为“烫手山芋”吗?

“要破解这道题,必须从体育场馆的公共属性出发,在不弱化其公益性特征、最大限度为市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

说这话的是市委党校副校长马同金。他研究认为,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型办赛场馆,一定要坚持做到公益性特征与市场化运作并轨双赢,力争让庞大的体育资产不闲置、不浪费。他说,在这方面,主要一线城市因办赛办会机会多,场馆使用率相对较高,已经形成了成套的场馆使用办法和运营举措。但相较而言,香港的做法更胜一筹。

据介绍,香港从政府层面设立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对体育设施的设立、使用、管理、维护等诸多方面均进行指导和约束,核心是解决“老百姓如何更方便地享受公共体育产品服务。”也就是说,为办赛办会建设的体育场馆,在赛事结束后要么让老百姓使用,要么与老百姓结合着共同使用,等到有大赛要办时再让老百姓退出去集中精力办赛,总之就是不让它闲着。

体育事业的发展,始终要重在惠民,增进民生福祉。在解决体育资源浪费与场馆设施短缺方面,已经有了“惠民开放”的地方实践。

三明市大田县为承办福建省首届青少年乒羽节,投资1.9亿元按“一大馆套七小馆”的方式建设了新体育中心。为了让体育中心在大型赛事后能继续发挥能量,大田县采取“一个中心、多重管理”模式,充分兼顾场馆的公共服务属性和市场属性,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摆在首位,通过增收节支让体育场馆在大赛过后重新“活”了起来。

公开资料这样显示:门球馆、棋牌室等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馆,全天候为老年人免费提供使用。气排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场馆,则采取分时段使用方式,即8:00至12:00免费提供给老人群体使用;14:00至16:30免费提供给市民预约使用;16:30后供各协会人员使用,“所有场地和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后,单日人流量破万是家常便饭。”

从这个角度说,通过开放体育资源,利用既有场馆为市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体育运动场所,也是大型赛事场馆的新价值所在。

以馆养馆,让“烫手山芋”变“香饽饽”

“要激发大型体育场馆的活力,只靠吸引大众运动健身是不够的。”市委党校副校长马同金认为,要保持体育场馆的完整性、完好性和功能发挥的有效性,必须有持续不断的资金作为后盾和保障,“否则,设备怎么保养维护?运营费用从哪出?谁来管理?”

事实上,四年前的安庆在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期间也曾追问过这个问题,最终,安庆在主场馆尚未建成投用之前,就由政府出面投资成立了安庆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并公开招聘了54名工作人员。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为投入省运会各项服务工作的体育中心提供保障外,也为场馆的后续运营、管理、租赁与维护找好了“东家”。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体育、文化、会展活动策划;健身咨询;体育用品销售;停车场服务及管理;票务代理等诸多方面。目前运营良好。

由此反观,现实生活中,任何一项公共事业如果没有有效管理与运营,缺乏经营活动载体,仅凭政府单纯“输血”是万万不可持续的。那么对于蚌埠市的体育场馆来说,又将如何实施“造血工程”呢?

马同金说出了自己的思考:前瞻性谋划赛后场馆设施的功能定位,具体可以从全民健身、体育竞赛、体育培训、会议会展、文艺汇演、旅游休闲、应急避险、体育用品集散、综合配套发展等诸多方面有区别地进行开发利用,一馆一策。

“按市场规律拓展市场化运作渠道,是激发体育场馆活力一定要做的事。”马同金表示,以体育服务为主,辅以与体育相关联的经营活动,如体育赛事、休闲旅游、康体娱乐、物业开发等,并积极与专业的体育场馆运作公司、赛事运营公司合作,一边大力拓展体育产业链条,一边争取区域性体育赛事的承办权,“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

持此观点的还有市发改委的张国威。他认为,兼顾公益性和市场化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大事的通用做法,也是细水长流式为民惠民的普遍做法。“政府要干的事千千万,都靠政府投入根本不现实。”

在崔北军老师眼里,大型体育场馆之所以在后期运营维护上给政府带来不小负担,市场参与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由于体育设施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性质,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从投资到兴建再到管理,政府部门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带来的是场馆管理运营模式单一,社会关注不足,社会资本介入较少,导致发展缺乏活力与动力。”要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益,推动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他认为,走市场化道路“以馆养馆”将会是一个方向。

如何走市场化道路打市场牌,崔北军也给出了建议——依托蚌埠体育自身影响力和场地资源,引入各种符合体育中心条件的体育赛事,打造蚌埠品牌赛事;打造“运动蚌埠”,形成面向群众、科学运营的区域性体育交流平台和城市体育文娱中心;与民间体育俱乐部、社区、学校、企业合作,利用体育场馆开设各类型有特色的培训班;运用先进服务理念与信息化资源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无形资产开发,如体育知识产权、体育场馆特许经营权、场馆冠名权、场馆内外广告发布权等等,最大限度地挖掘体育场馆经济价值,促进场馆长足发展。

采访中,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浩也向记者透露了蚌埠市对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管理的两点考虑。一是运营管理权全权委托方式,意即将体育设施的资产所有权与运营管理权完全分离,并将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权完全移交给专业的场馆运营公司负责,政府或体育设施业主单位负责对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进行监督和考核。二是合作运营方式,即:体育设施业主单位或政府指定的相关单位,与体育设施运营管理专业单位成立项目公司,共同负责体育设施运营管理工作。“目前蚌埠市正就第三方运营的模式与有关企业进行研究磋商,计划年内确定运营模式和单位,以更好地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身处互联网时代,通过建立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平台,将固定场馆变成移动场馆,也成为人们的体育期待。崔北军坦言,蚌埠市可尝试借鉴外地成功做法,搭建一个属于蚌埠市民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全市体育场馆的运动项目类型、地点、开放时间、价格以及场地空余情况全部实时反映在APP中,方便百姓自由选择,必要时可通过赠送场馆运动优惠券或场地费打折等方式,让市民在享受政府公共服务补贴的同时,自发提高场馆使用率,助其“场尽其用”。

■相关链接

北京水立方和“鸟巢”

经过二期改造的“水立方”重新对外开放。在保留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功能的基础上,“水立方”变身为一个大型嬉水乐园。此外,“水立方”还增设了餐饮区、购物区,再加上探秘馆、水滴剧场,成为一个提供水上运动健身、文化休闲、旅游参观等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多功能水上中心。未来“鸟巢”还将引进酒店、电影院等,进一步延伸其休闲产业链。

广州亚运场馆

广州亚运会后,场馆利用方面凸显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的特征,从服务亚运赛会转到服务社会公众、服务社区居民上来。有的场馆增设全民健身设施,如天河体育中心安装了60张露天乒乓球桌免费供市民使用,并扩建一条由53套器材组成的2100平方米的健身路径;有的场馆则依托现有资源,为市民提供诸如攀岩、飞碟等个性、时尚、专业的体育运动和休闲服务;有的场馆则积极引进体育赛事

韩国釜山体育场

距离市中心不远的釜山体育场,拥有美观的半封闭式顶棚和近六万观众座位,亚运会和世界杯比赛之后,一直得到妥善的保养和充分利用。这里除了是韩国K联赛强队釜山偶像队的主场之外,还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大型文化演出场地,釜山市民还喜欢在这里举行婚礼。体育场周边已被开发成市民体育休闲公园。

新闻推荐

包集镇 青年农民义务修路惠乡邻

本报讯(王绪谦)怀远县包集镇青年农民王二成,义务修建村庄路,方便乡亲们的生产和生活,展示了当代农村青年的新风貌。王二成所...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