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圆桌化身“和事佬” □
“多亏了圆桌工作室,化解了我和邻居的矛盾。”前段时间,怀远县徐圩乡永红村钱庄队村民张永克与邻居张长房因土地问题发生纠纷,之后发生肢体冲突,当地派出所介入后久攻不下。徐圩乡司法所圆桌服务工作室得知情况后,抓住主要矛盾,从土地问题入手,多次实地走访、丈量,然后分别对双方当事人进行相关法律、法规讲解和心理疏导,最终双方就土地问题和肢体冲突问题达成协议。小小圆桌化身基层“和事佬”,架起了百姓“连心桥”。“请坐下,喝杯水,慢慢说。”今年6月徐圩乡挂牌成立了集调解、法律咨询、心理疏导为一体的“徐圩圆桌服务工作室”。工作室设在乡司法所,以“组合拳”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由原来的‘我\’是公、‘你\’是私的对立关系,向‘我们\’都是一个层次,‘我为你服务\’的方向转变。这样不仅能让诉求人更好地表述,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被调解者认为‘我们是自己人\’。”谈到圆桌服务工作室成立之后,服务方式的转变,徐圩乡司法所所长周咏华说。
服务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更为专业的服务。周咏华说,圆桌工作室工作人员由该乡退休老支部书记、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组成,专业的人员干专业的事,使得过去调解“一言堂”导致的“口服心不服”向“专业化”引导的“法律标准线”转变。通过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分析矛盾,理清各方的矛盾争议焦点,用专业的语言让当事人产生信任,便于沟通,也善于沟通,调解效率自然变高。
不仅如此,圆桌工作室的成立带来了基层调解服务态度由原来的“帮理不帮亲”向“多方面站位”转变。“过去坐在办公室调解,现在通过实地走访,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通过主动倾听群众的呼声,听取群众不同意见,在感情上更贴近群众。通过专业分析,切中要害解决问题,找出调处矛盾纠纷的结合点。通过跟踪考查与回访,摒弃‘案结事了、甩手不管\’的传统模式,防止矛盾纠纷反复。”周咏华说,在调解过程中做到“同情”、“共情”,通过“换位思考”解开当事者心中的疙瘩。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社会矛盾纠纷主体多元化、性质多样化和内容的复杂化,决定了调解当前矛盾纠纷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乡通过成立圆桌工作室,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联合调解,改变过去‘一言堂\’、‘老资格\’、‘老娘舅\’式的调解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徐圩乡党委书记蔡永说。
圆桌服务工作室成立三个月以来,共处理化解各类矛盾58起,其中达成口头协议26起、书面协议32起。真正做到矛盾不出门、矛盾不上交。
新闻推荐
“好人”教师李超: 看到学生成长是一种幸福 本报记者 陈春怡
有人说,敬业和奉献是一对孪生兄弟。敬业是尊重自己的工作,奉献则是心甘情愿地付出。怀远一中教师李超21年奋斗在教育一线,用...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