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票”到“网” □朱典

淮河晨刊 2018-09-07 16:02 大字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亲身感受过票证时代有钱买不到吃穿用的无奈。那时候,人们的基本生活都与五花八门的票证绑在一起,有钱无票证,买不到吃穿用的东西。

1975年初冬的一天早晨,我跟母亲到镇里布店买布,偌大的镇只有供销社一家布店,人们都拿着钱和布票在那排队,等了两个多小时才轮到我们,母亲选好布掏出钱和布票,小心翼翼地对营业员说:“我只有6尺布票,不够做棉袄面子,能不能多卖给我半尺布,我补钱。”营业员面无表情,冷冰冰地说:“不行。”将量好的6尺布丢在柜台上,收了钱和布票转脸喊道:“下一位。”母亲无奈,只好拿着布走出来。这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我吵闹着说肚子饿了。一家小饭店的油条香味顺风吹来,我一看灶台的“铁笼”里斜站着几根油条,还冒着热气。我迈不开步子,母亲拉我往前走,我总回头看油条。母亲拽着我返回,从口袋里掏出钱笑着递给卖油条师傅,师傅接过钱问道:“还要一两粮票。”母亲说:“咱是农村人,又不吃商品粮哪有粮票,能不能行行好,孩子馋了,半条也行。”面对母亲哀求,师傅极不耐烦,把钱往母亲面前一扔说:“不行。”冰凉的腔声差点让母亲当场流泪。我记不清母亲当时的脸色,只记得她一把拖着我并使劲地往外拉。钱取代不了粮票的作用深深地打击我幼小的心灵,这薄薄的、小小的一张纸片,在当时的确比一堵高大、厚实城墙“威力”大的多,它带来的人格歧视,随时让我的精神伤口发炎流血。

在那缺吃少穿、限量供应、凭票购物的年代里,不仅吃的、穿的,甚至连一块肥皂都要凭票去买。父母也不知道多少次在那一张薄薄的票证面前低下头,矮人半截。提起这些事,母亲常常控制不住委屈地泪水。

改革开放把这些曾在中国经济上“叱咤风云”的纸片——粮票、布票、油票、糖票、火柴票、肥皂票、煤油票等彻底化为灰烬,各大商场,商店、超市货物琳琅满目,任意选购。人民生活必需品不仅不限购,而且选择空间大。随着宽带兴起,“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生活方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用智能手机,小手指一划屏幕,想买什么东西马上就搞定,快件就送到手中。便捷的现代美好生活,折射出来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物质富足,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开放和思想的进步。

作者单位:怀远县委宣传部

新闻推荐

蚌埠市办理首张港澳台居民居住证

本报讯(记者苗成韬)9月3日上午9时许,来自台湾的欧阳刚来到经开区公安分局服务大厅,申请办理居住证,这也是蚌埠市办理的首张...

怀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怀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