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制度机制,扩大保护面积,治理水体污染 创建湿地城 先过这三关 □

蚌埠日报 2018-08-03 15:51 大字

三汊河湿地保护须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等问题。

沱湖上游水面。据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监测,沱湖下游比上游水质更好。

湿地号称是“地球之肾”,覆盖地球表面虽仅有 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是最有价值的生态系统。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是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提升城市品质能级、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决策。

蚌埠市的湿地面积60790公顷,占蚌埠市国土面积的10.21%,自然禀赋比较优越,省内只有沿江几个城市可比。”市农林委资源和林政管理科科长刘韶介绍,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下段,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沼泽滩涂广阔,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物种宝库,尤其是水鸟类、鱼类、芦苇等多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之地,特别是珍稀濒危水禽的集中生息区域。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种,河流湿地主要包括淮河、三汊河、北淝河、涡河、芡河、茨淮新河、浍河等;湖泊湿地主要包括天河、龙子湖、沱湖、天井湖、钓鱼台湖等,其中沱湖、四方湖等大型湿地,集中连片,生态环境典型独特,珍稀动植物多种多样,是珍贵水鸟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补食地,是安徽的重要湿地。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中最有价值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市农林委总工程师李德成介绍,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以普及湿地生态保护理念为基础,加强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全面提升蚌埠市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以构筑山水林田湖和谐统一的生态网络体系,增强城市环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湿地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据安徽省林业科学院调查,蚌埠市湿地存在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泥沙淤积和沼泽化、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围垦养殖、城市基建占用、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水平低下等十大问题。在加强全域湿地保护的同时,部分湿地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危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

体制机制待理顺 法规制度待完善

实行全面保护和分级管理,启动编制市区和相关县区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加快湿地保护立法,成立市、县区湿地管理机构

市农林委主任王红在“十城同创”推进大会发言时提出,对照《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创建工作差距最大的主要集中在规划编制、制度建设和机构编制等方面。

“蚌埠创建国际湿地城市,首先要修订完善规划、理顺体制机制、制定法规制度。”刘韶说,根据《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湿地保护要纳入规划、成立机构、制定法规、纳入考核等,这些工作都需要立即行动。为此,市政府办公室发布了《蚌埠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全面推行林长制和河长制,将全市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实行全面保护和分级管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生态质量,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将湿地保护修复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绩效考核奖惩。

“十城同创”推进大会之后,市农林委起草了《蚌埠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向市有关部门和县区征求意见,涉及到2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两个省属单位和三县六区。该方案对照《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县区,如市农林委负责成立创建指挥部,制定工作方案,组织编制《蚌埠市市区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开展湿地执法,加强对国家林草局对接,邀请国际国内湿地专家来蚌开展创建工作评估;市水利局负责推行河长制和湖长制,做好水资源管理,落实面源污染的管控措施和重要湿地水质水量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点源污染防控处理措施,开展节水和综合利用,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制定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措施;市科技局负责配合湿地科普宣教,推广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等等。

安徽省林业科学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因为没有涵盖多规的综合规划、权责明晰的法规制度、统一规范的管理机构,全市湿地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沱湖就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的问题,九龙治水、莫衷一是,管委会处于尴尬困境。”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涉及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地违法问题归国土局管辖,涉及破坏湿地违法问题归林业局管辖,涉及偷捕鱼、电鱼违法事件归渔政站管辖,涉及环境违法问题归环保局管辖,等等,多头管理导致监管不力、行政效率低下。涉及沱湖的规划数量过多,内容交叉重复,缺乏衔接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环保、林业、住建、农业、国土、旅游、水利等部门,对沱湖岸带区域、湿地区域、旅游开发、水产养殖和国土基本农田区域等,有内容矛盾、叠加管理的情况。

据介绍,《蚌埠市湿地保护规划》已于2016年完成,按“创湿”任务分解要求,下一步将编制《蚌埠市市区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怀远县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固镇县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市规划局负责在多规合一、城市总体规划体现湿地保护的理念和具体措施,市国土局负责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现湿地保护的理念和具体措施,市财政局负责加大对湿地保护修复的投入。

沱湖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沱湖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不够完善,总体规划难以落地实施,同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不顺,沱湖管理处与相关部门的管理关系不够明确,各方之间责任不够清楚,限制和影响了保护区管理机构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对管理中发现的各种违法案件和情况,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致使有些违法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执法机制不健全,执法能力较弱。保护区自身技术力量也很缺乏。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自然保护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该项工作很难开展。随着沱湖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兴起和水产养殖开发,旅游资源和水产养殖产业的有序开发和有效管理也亟待规范。

日前,市人大常委会赴沱湖省级保护区开展立法调研,拟出台《沱湖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沱湖自然保护区四至、功能分区,对保护区的规划、保护、管理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强对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使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尽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将会推动蚌埠市湿地保护管理立法工作,同时要建立落实湿地保护制度和机制。”刘韶说。年内市人大常委会除出台《沱湖自然保护区条例》外,还要修订《蚌埠龙子湖景区条例》,《蚌埠湿地保护条例》也将提请制定。全市要逐步实行湿地名录管理和分级保护制度,根据湿地名录管理办法,市和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发布一般湿地名录,并定期更新。适时探索开展市和县区两级湿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同时,各湿地保护单位还将依据《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蚌埠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制定和完善本单位具体的规章制度,细化责任,切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管理机构是创建指标中的重要项目,市政府和湿地率≥6%的县区,包括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都要成立专门湿地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市农林委成立湿地保护管理科,县区成立湿地保护管理站,对全市湿地实现统一指导管理。”

湿地保护率偏低 管用矛盾待解决

湿地保护面积偏小,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矛盾突出,部分湿地自然保护地四至不清、土地权属模糊,需对标落实主体责任

“蚌埠市的湿地保护工作虽然走在全省前列,但是湿地保护率相对创建指标差距还很大。”刘韶介绍。

据统计,五河县有湿地21893公顷,保护面积只有4470公顷,距60%的保护率指标还差39.6%;固镇县有湿地9066公顷,保护面积仅有1361公顷,差距达到45%!全市湿地面积60790公顷,保护面积24774公顷,湿地保护率为40.8%,差距17.52%。“要补上这17.52%难度相当大,因为有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有的问题需要‘快刀斩乱麻\’。”刘韶说。

市农林委曾对蚌埠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做过调查,有的保护区没有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管理问题突出。

“今年4月,环境保护部卫星遥感监测报告反馈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有人类活动总数量15处,其中养殖场6处、农业用地1处、居民点2处、其他人工设施6处。经核实,有3处位于保护区内,已整改上报。”沱湖保护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保护区外围边界线没有划定,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沱湖部分湖面出租给渔民从事水产养殖,目前正在收回。因河蟹及草食性鱼类投放密度过大,对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也会造成灾害。沱湖是一个河迹洼地型的浅水湖泊,正常水深1—3米,上下游都有节制闸控制,除汛期外,水体流动性差。夏季高温少雨天气增多,水温上升,底泥发酵,细菌和微生物繁殖加快,溶氧量下降,直接影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存,对沱湖的湿地保护、候鸟栖息、防洪蓄洪等都极为不利。

“三汊河湿地也时有农户零星垦荒,工作人员不得不加大巡视力度,及时阻止破坏湿地行为。”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甘雷介绍,每逢工程建设,还有附近村民出面阻挠,导致公园建设进度缓慢。

“针对这些情况,《蚌埠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专门就提高湿地保护率做出要求:各县区要对近年来湿地被侵占情况进行认真排查,对近年来非法侵占破坏的湿地开展修复工作,恢复原有湿地,加强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通过低洼地种植水生蔬菜和水生花卉、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有效增加湿地面积;采取湿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清理淤泥、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采取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形式,全市湿地保护率由42.48%提高到60%以上。”刘韶说。

“《蚌埠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湿地保护的相关主体责任”,李德成说,市农林委牵头,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委配合实施,严厉查处破坏湿地行为。落实湿地保护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制止开垦、填埋、排干湿地或者擅自改变湿地用途,严禁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向湿地超标排放污染物、破坏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鱼类洄游通道、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其他活动。严厉查处违法利用湿地的行为,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情节严重或逾期未恢复原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严肃处理。

“通过增设市级一般湿地名录、市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等,增加湿地保护面积10000公顷以上。从天井湖、香涧湖、钓鱼台湖、芡河、茨淮新河、淮河干流筛选为市级一般湿地保护区。”刘韶介绍,这些措施如能施行,可以扩大全市的湿地保护面积,保证湿地保护率达标。

水体污染应严控 湿地命脉须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等是湿地主要污染源,要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纳入目标考核

“适量的生态水体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提,是湿地命脉所在。”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姚昆说。湿地在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增湿除霾、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抗旱灌溉、构建旅游景观、构建生物群落、为水生动植物及水鸟提供生存基底和庇护所、阻隔人为干扰、冬季防火、促进水生植被恢复、抑制陆生植被蔓延、抑制虫害爆发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6月27日大暴雨前,三汊河周边的水稻、玉米刚播种,并施下底肥和除草剂,哪知一场暴雨把化肥农药都冲到三汊河湿地里,造成湿地严重污染,水体变黑,臭气四溢,鱼虾绝迹。”甘雷认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是三汊河湿地的主要污染源。近期因为农业灌溉的需要,上游怀洪新河等放了一部分清水,湿地污染才部分消除。

“跨境污水排放和过度捕捞对沱湖水体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沱湖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在沱湖共设置11个点位定期监测,发现沱湖水生态环境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都较大,总体来说,呈现草沟闸水质最差、山西庄闸最好、沱湖下游比上游水质更好的规律。沱湖管理处多次赴沱湖上游唐河草沟闸污染源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农作物秸秆腐烂、露天养殖大棚产生的废水排入唐河,在唐河草沟闸处蓄积大量的黑臭污水,一旦开闸泄洪,将对沱湖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蚌埠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市水利局、农林委,省淮河河道局、省怀洪新河管理局、各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配合,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刘韶介绍,结合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的实施,对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怀远县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四方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固镇两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对淮河、怀洪新河、天河、龙子湖、芡河、茨淮新河、涡河等主要河流,对鳗鲤池、香涧湖、张家湖、钓鱼台湖、天井湖、樵子涧水库等重点湖泊,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制定实施管理计划,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制定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措施。“《蚌埠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污染、破坏湿地的情况相信会越来越少。”刘韶说。

新闻推荐

男子58岁仍健在户口却因死亡被注销

经调查,死者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两人因重名被搞混;怀远警方已为其补办身份证和户口最近,怀远县万福镇陈安村村民陈东友遇到一...

怀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