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集由来 □李焕俭

蚌埠日报 2018-07-31 09:02 大字

仁和集为千年古集,坐落蚌埠市南7公里处,为秦集镇仁和村村委会驻地。相传,仁和集原名黄龙集,集市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周年间。当年,柴荣带领义子柴官到南方贩运茶叶,路过濠州栗山脚下,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水汇集,山洪暴发,吼声如雷,冲向柴荣的贩茶车队。洪流中,一条大蟒张开血盆大口,扑向柴官。柴荣见状,张弓搭箭,射杀巨蟒,解救义子。无奈急风暴雨,视线模糊,箭头走偏,误伤柴官。柴荣登基坐殿,成为一国君主,因怀念义子柴官,在当年误伤柴官的濠州(今凤阳)射子口,开挖泄洪人工河道皇龙河,了补对柴官的思念。皇龙河蜿蜒百余里,最后经涂山南麓天河,汇入千里长淮。

皇龙河竣工,水害变水利,这里风调雨顺,物产丰饶。陶、罗、刘、曹等姓族人,纷纷落户这里。人口繁衍,村庄增多,皇龙河河畔,成为商品交流集市,老百姓就把新开设的集市,命名为“皇龙集”,亦称“黄龙集”。

元朝末年,淮河两岸,兵燹战乱,十室九空,土地荒芜,一片荒凉。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建立后,于明洪武、永乐年间,下旨从山西、山东、江浙等人口稠密的州县,向淮河流域大量移民,充实人口,开垦荒地,发展经济。浙江吴兴县永康镇沈壹举,奉旨率族人来到黄龙集,拓荒建村,渔猎耕耘。沈姓族人,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名人辈出,绵延不断。学子沈西之,自幼习武,鞍马刀弓,无所不精。省城应试,高中武举。京城比武,力挫群雄,朝廷赐给顶戴、佩剑、印信,御封五营统领,兼丰沛萧砀守备,驻节徐州府衙。

人怕出名,树怕招风。沈姓是“皇龙集”大户人家,居民十有七八为沈姓。封建社会,皇帝称己为真龙天子,最担心民间出现神龙,篡夺皇位。沈姓人聚集的“皇龙集”如雷贯耳,万一有人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说不定哪天惹出事来。沈姓家族一是为避讳“皇龙”招眼球,让人误解;二是为化解沈姓与东邻“仲义村”仲氏家族的恩怨纠纷,主动提议把“皇龙集”,改名为“仁和集”。

仲义村在东,仁和集在西。这样“西仁(仁和集)东义(仲义村)”,引申为“仁义君子”“义薄云天”。同时,仁和集的“仁和”,还谐音“人和”,有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寓意。在更改集名的议事会上,各姓代表异口同声:“改得好,就叫‘仁和集\’!”从此,皇龙集、黄龙集被“仁和集”取代。

古仁和集南北走向,为宿州、蚌埠至寿县、凤台官道大路上骑路集。集市南到南阁子,北到北阁子,集宽30余米,长约500米,两旁是土墙草顶的商户。酒坊、面坊、染坊、五金杂货店、油盐酱醋店、铁匠铺、木匠铺、金银锡匠铺、骡马客栈、过路饭店等一应俱全。集市中间龙王沟上有座载入清嘉庆《怀远县志》的碾盘大桥。碾盘桥的桥板,是直径约3米、厚约0.4米的花岗岩大碾盘。桥墩由块石和石磙垒砌,桥洞宽高各约1.5米。集南有座扇子桥,桥板是半径约3米扇子形大青石。碾盘桥、扇子桥,为仁和集的咽喉要道。桥上銮铃声声,桥下水流潺潺,溪流游鱼飞跳。车马行人每每经过碾盘桥、扇子桥,无不驻足观赏,赞叹不已。

为方便赶集车马行人汲水,五营统领沈西之,出资在集南开挖水井。传说开挖水井的地方是“金鹅地”。金鹅修炼成精,鸣叫发威,与人斗智,井挖到哪里,井壁就塌方到哪里。结果该井越挖越大,最后竟挖成面积五六亩的大水塘,人称该水塘为“沈家井”。沈家井水,冬暖夏凉,绵软甘甜,是左右边方少有的甘泉,至今该井塘尚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仁和集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因城市建设用地和修建蚌埠至京台高速公路出入口的通道,仁和集老街整体拆迁,搬迁到老集西南一公里处重建。新建仁和集东西走向,有农贸市场和数条主干街道,是蚌埠、凤阳市县交界处最大的农村集市。旧时,仁和集逢集日为农历“一、三、六、八”,后来又改为农历“二、四、七、九”逢集。今改为逢双,即农历“二、四、六、八、十”逢集。

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仁和集属于怀远县管辖。清康熙十年,全国县以下政权实行都图制。怀远县设10都102图,仁和集属9都10图。民国年间废都改图为方,这里为仁和集方。1949年10月后,这里为怀远县马城区仁和乡。1958年仁和集由怀远县划归蚌埠市,秦集公社以其境内有仁和集,命名为仁和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生产大队称谓,改名为仁和村至今。仁和村下辖罗庄、前刘、后铺、西头彭、新庄、后拐等自然庄,种植业为该村支柱产业,集市贸易和外出务工,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新闻推荐

怀远县司法局 强化法治宣传护航换届选举

本报讯(向利)当前,怀远县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正在深入开展,该县司法局积极行动,认真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为村(居)“...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