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禹迹”申遗 蚌埠有何担当? □

蚌埠日报 2018-06-01 11:50 大字

涂山禹王庙会是文化空间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禹文化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仅从类别上说,就有物质文化遗产类的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历史传说、祭典礼俗、文化空间等,还有涉禹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有待发掘的类项。由于涉禹遗产体量庞大,关联性模糊不清,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多年来涉禹文化遗产各自孤立,形碎神散,没有一个凝练准确的整体性表达,陷入了申遗无门的境地。

学者江群经多年研究,认为可以“九州禹迹”文化线路遗产形式申遗。“九州禹迹”是在历史传承中逐渐形成的:殷商末期《虞人之箴》中就有“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之句。《尚书·禹贡》详细阐述了九州区域内山川、民族、土壤、物产、贡赋和交通等情况,特别突出了治水和纳贡线路;魏晋时期的《千字文》将“九州”和“禹迹”浓缩成“九州禹迹”;宋代出现石刻《禹迹图》,“九州禹迹”的载体从文字转换为地图。

绵亘4000余年,从远古到当代,从口头传播到群体记忆,从青铜铭文到经史典籍,从文字记述到地图呈现,伴随中国疆域的分合变迁,感受中华民族的苦难新生,“九州禹迹”一路走来,形成簇簇灿若星辰的文化群落。

“大禹文化是从中华文明起源时期传承至今的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无疑应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在中国30余年申遗成功项目中却查无其名,在备选项目名单中也了无踪影。大禹文化如何走出被申遗遗忘的窘境?”蚌埠出生的文化学者江群,日前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吉怀谈及此事,深有感触。

“九州禹迹”源自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社会群体记忆。文化线路遗产类型的出现,令大禹文化申遗柳暗花明

“九州禹迹”具备文化线路遗产特征

“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让大禹文化申遗柳暗花明。它们都是以文化线路遗产形式申报的,为涉禹遗产的申遗找到了登堂入室的路径;禹会、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又立项筹建,可以说,当下申报世界遗产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江群说,国际上创新提出“文化线路遗产”新类型,这种以线路为特征的复合型遗产,可以将涉禹遗产一揽子尽收“线”中。“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报成功的案例,成为超大体量复合型遗产申报的新模板,具有示范价值。古人把大禹文化浓缩为“九州禹迹”这个固定词组,“九州禹迹”是中华文明起源期的文化线路,具备线路遗产的全部特征,古人简洁精准的概括正可为今人所用,可以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新题标。

江群研究认为,“九州禹迹”源自大禹治水,它把人物和事件、疆域和路径等多元内容概括为一个词组,包含大量历史、地理、民族和文化等信息:“九州禹迹”首先是远古时期治理洪水的线路,同时是各州向帝都缴纳贡赋的线路,本质是民族融合和天下一统的线路。

按《禹贡》和《夏本纪》的记载:九州治水,几代人披荆斩棘,走过山川荒野,各州走的线路不同;九州纳贡,一年年水陆兼行,与帝都往来不断。“贡赋相当于后世的税收,‘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江群说,贡赋产生于舜和禹时期,在夏朝时形成。九州纳贡线路是一个以水路为主、少数路段以旱路连接的水陆交通网。四通八达的“贡道”,旱地留迹,水路无痕,历经岁月风雨,化为万民记忆。可以说“贡道”就是远古社会的“经济大动脉”。

“九条”治水线路和“九条”纳贡线路,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编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覆盖了远古时代广袤的神州大地。江群说,这应该是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交通路网,是我们祖先在战胜自然灾害和进行社会治理中,千千万万双脚板坚韧不拔走出来的路网。

江群认为,治水和纳贡,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中原民族和以“夷、苗、戎”为标志的中原周边民族,在治水中加强了沟通和往来,在纳贡中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联盟内的部落关系更密切,未归附的部落也陆续臣服,天下一统、安定融合的局面形成了。而这一局面是大禹开创的。

在《禹贡》和《夏本纪》中,民族融合和天下一统体现为治水、纳贡线路的社会功能和实际成效。治水打破地域阻隔,促进部落沟通交流,逐步创造出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纳贡有利于维护联盟运作,巩固上下层级的统属结构,特别是强化了尧舜禹统领部落联盟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使天下一统的局面逐渐成形。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所以,“九州禹迹”既是远古治水和纳贡的线路,也是中华民族初始融合、松散联盟跨入古国一统的线路。

远古分散疏隔的部落逐步聚合结盟,历经尧舜两代到禹启建夏,“九州禹迹”走过了从松散联盟到大国一统的最后里程。这个苦难辉煌的历程,给后代留下了永恒的社会群体记忆。

“九州禹迹”包括历史记载、遗迹遗物、传说故事、礼制习俗等,体现了原始性、多样性和历史延续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大禹精神最具民族性充满正能量

“江群先生的研究考证细致严谨,很有说服力,我十分赞成。如果说文明起源阶段的治水贡赋线路因为年代久远尚待研究梳理,有些禹迹则有山河作证、为历代传承。”王吉怀说。九州茫茫皆禹迹,比如山西河津的禹门口、吉县的壶口、河南的三门峡、安徽怀远的荆山峡等自然景观,都传说是大禹力劈高山,开辟出导引洪水的河道;四川汶川、北川的石纽山,江苏山东交界处的羽山,传说是大禹出生之地;重庆、蚌埠、绍兴、巢湖等地的涂山,传说是禹娶涂山氏女生启之地;浙江绍兴会稽山是大禹计功、去世处,后代建造了“大禹陵”;还有一些以大禹为名的地名,如山东禹城、河南禹州等,都蕴藏着许多与大禹相关的历史文化。现当代的考古发现,如禹会村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等,更是证据确凿的禹迹。

“禹迹还包括后世祭祀大禹的遗迹遗物和礼制习俗。”江群说,“如秦始皇南巡‘上会稽,祭大禹\’,留下《会稽刻石》;汉高祖刘邦征淮南经涂、荆二山,命建禹庙、启庙立祀;宋太祖颁诏保护大禹陵,把祭禹列为朝廷祭祀;明清两朝祭禹非常隆重,康熙、乾隆都曾亲临祭禹;民国曾把农历六月初六大禹生日定为‘工程师节\’;新中国成立后祭禹断而又续,‘北祭黄帝,南祭大禹\’现已成为国家祭典。在民间,大禹庙多沿河流建造,鼎盛时遍及县乡,黎民百姓供奉香火,祭祀大禹跨越4000多年,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民间信仰。”

“九州禹迹”还应包括涉及大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群介绍,《大禹祭祀》和《禹的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除此以外,还有与禹迹有联系的许多地名和山脉、江河、湖泊名,禹氏、涂氏宗族的姓氏文化,地方志中有关大禹的内容等等,这是一块有待挖掘的文化富矿。特别是世代传扬的大禹精神,历史积淀使其成为最具民族性充满正能量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文明的星星之火,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先河,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滥觞于此。

“‘九州禹迹\’既有历史记载,也有遗迹遗物,还有传说故事,充分体现了‘九州禹迹\’文化线路的原始性、多样性和历史延续性,融物质类遗产稳定态和非物质类遗产鲜活态为一体。”王吉怀认为。

江群概括:“九州禹迹”是以典籍记载的治水和纳贡线路为基石,以实现民族融合和天下一统为灵魂,以大禹人生中出生、娶妻、治水、会盟、建都和去世等重要事发地为枢纽,考古发掘的涉禹遗址提供当代科技支撑,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信息,融入口头记忆和民族精神,贯通古今的交通线路网和文化群落。

“文化线路是具有文化意义和整体文化意象的遗产,这是线路遗产最重要的特征。‘九州禹迹\’的文化意义和整体文化意象是什么呢?就是平水土、纳贡赋、施教化、成一统和享太平。”江群说。

申遗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管理、利用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申遗成功也将会带来巨量的经济价值

“天降大任”于涂山?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定有一定的规则,要申遗首先要了解规则要求。”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兰会说。“2013年国家文物局就颁发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规定了国家和省级文物部门和申报地方政府的相关责任,遗产所在地地方政府是申报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申报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工作推进,开展文化遗产基础研究,颁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专项法规和规章,制定遗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护的有效措施和相关规划等。”

“和创城一样,申遗对本市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管理、利用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申遗成功也将会带来巨量的经济价值。但九州禹迹申遗是一项涉及多个省市的大工程,难度相当大。”赵兰会说。况且还须一座名实相符的城市来牵头。

“就大禹的一生功绩来说,会诸侯是其成就的顶峰,这一丰功伟绩是在涂山完成的。”江群说,涂山的历史定位,专家学者研究论述很多,但最经典的是司马迁的概括:“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最准确的解读,当属柳宗元之论:“则涂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济,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于此。”柳氏从功、德、政三个方面来解析涂山,简洁而精辟。概而言之:平治水土定盖世之功,舍家为公济千秋之德,万国会盟立建夏之政,凡想拥有天下者都应该如此。大禹成就了涂山,涂山也成就了大禹。涂山作为“兴夏之山”,名实相符,永远为后世景仰。华夏古国开天辟地,集大功、大德、大政为一体者,舍涂山其谁!

涂山“地望之争”由来千年,通过禹会村遗址发掘,终于止纷确真,涂山在淮滨蚌埠一锤定音,禹娶妻生启、三过家门和万国会盟这些具有关联性的历史疑案,也都尘埃落定。从这个意义上讲,禹会村是涂山之魂,考古发掘让涂山找回了真魂。

王吉怀说,历史定位是现实定位的基础,现实定位要延续和发展历史定位,还必须在当代作出新的贡献。涂山历史定位如何升级到现实新版本?在“九州禹迹”申遗中如何肩负新使命?这是当代涂山面对的新课题。

“《蚌埠日报》在大禹文化宣传推介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同时也关注国内与大禹有关城市的报道动向、研究成果,近日起,将推出《大禹寻迹》系列报道。寻找大禹从北川出生到终老绍兴所留下的足迹,展示大禹治水的全景图,力求呈现出大禹丰功伟绩的一生。追寻大禹足迹,传承大禹精神。”蚌埠日报社副刊部主任娄山介绍。

效仿大禹,召集各涉禹遗产城市在涂山论道“会诸侯”,提振文化自信、展示城市形象、巩固中心城市定位

“九州禹迹”申遗蚌埠当执牛耳

“如果‘九州禹迹\’可以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时空范围广,遗产元素多,具有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的动态性,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然和人文价值。”赵兰会介绍,在江群描述的“九州禹迹”超大系统中,属于“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就有绍兴大禹陵、韩城大禹庙、登封王城岗遗址、蚌埠禹会村遗址和绍兴《大禹祭祀》、汶川北川《禹的传说》等。列入省级文化遗产的就更多,如北川祭禹习俗、涂山禹王庙会等。“全国范围内涉禹遗迹众多,如何策划组织,真是项很有挑战性的工程。首先要根据历史传说、文献记载结合现实地理地貌,明确梳理好九州禹迹主要的治水线路和纳贡线路如何延伸分布的;其次要明确主要这些线路遗产形成脉络、依托的时间事件节点、重要遗迹等;第三还要梳理出关联的省、市;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关联省市达成共识,并得到国家层面认可,启动顶层规划统筹,而后方可举行九州禹迹的蚌埠涂山论道研讨,共同研究、梳理、编制申报资料,启动申报工作。”赵兰会说。

江群认真研究了近年涉及多省市的申遗项目情况,此类项目一般都有牵头城市。如涉及十多个沿海省市的妈祖习俗,就是福建湄洲市牵头申报成功的。正在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包括江苏南京,陕西西安,浙江临海,湖北荆州、襄阳,安徽寿县、凤阳和辽宁兴城,共涉及6省8城,而南京是该项目的领衔城市。“九州禹迹”申遗将由哪个城市牵头?涂山所在的蚌埠市能概然担当吗?

“蚌埠要建设皖北地区、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要在海内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必须要寻找支点、办大事,而‘九州禹迹\’申遗就是一个很好的支点。”江群说。目前也有涉禹城市有单独申遗想法,但如此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绝不允许碎片化分割使用。所以对蚌埠市而言,是一次提振文化自信、展示城市形象、巩固中心城市定位的有利契机。

“蚌埠市把禹风厚德写入了城市精神,标志着这座城市对大禹精神的传承。就九州禹迹申遗工程,蚌埠市也应该效仿大禹,召集各涉禹遗产城市,在涂山会一会‘诸侯\’。”王吉怀说。

“蚌埠涂山、禹墟是‘九州禹迹\’中的代表性遗产,国家文物局批准禹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就是对这一文化遗产重要性、代表性的充分肯定。”市文广新局局长袁政说,蚌埠市对优秀文化资源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很重视,已着手花鼓灯艺术的申遗工作,将与阜阳、淮南等市联络筹备。申遗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九州禹迹”这样地域跨度大、遗产类型多、年代贯古今的申遗项目,牵头城市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并有高级别的研究机构作为学术支撑,同时有能力协调各涉禹遗产地区,才能启动相关工作。禹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对蚌埠牵头申遗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传承和弘扬大禹精神,让大禹精神名扬世界,是我们的文化建设目标。”袁政说,“九州禹迹”是中华民族形成期从苦难走向成功的路径,在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建立了奠基之功,是中华文明源流一脉的文化线路,具有初始性、包容性和全域性的特征;“九州禹迹”的人文价值得到了历朝历代朝野一致的认同,促进民族融合、强化国家意识和传承历史正能量,是其历久不衰的主体内涵。特别在当代中国,面对世界范围内分离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的侵袭渗透,以民族融合和国家认同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九州禹迹”申遗,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九州禹迹”申遗,蚌埠当仁不让、当执牛耳!

江群说,“九州禹迹”是历史“大浪淘沙始见金”的精品遗存,我们不仅要传承下去,还要在申遗中发扬光大。启动“九州禹迹”申遗,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多民族的团结和增强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延伸阅读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根据世界遗产的形态和性质,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截至目前,中国已有52项世界遗产,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

新闻推荐

“皖北粮仓”新麦飘香 ——来自怀远县夏收一线的报道

本报记者年福烨/文通讯员叶胜利/图初夏的田野,处处飘荡着成熟小麦特有的清香。5月29日下午,素有“怀远粮仓”之称的大河湾...

怀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怀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