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古树的千年传奇 □特约撰稿 唐晓勇 文图
编者按
在一棵千年古树面前,人是渺小的———你未在的时候,它在;你在的时候,它也在;你不在了,它仍在。怀远有棵千年古银杏,早有耳闻,但一直未能亲近。千年银杏,已等了我千年……但关于银杏树的故事,却从不同的人那里得到多个版本,有历史记载,更多是传说、附会。初冬时节,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成员唐晓勇站在古树前,为我们讲述了这棵树的千年传奇。姑且就把他当做“导游”吧!导游的话里有多少信史?这个要靠个人去判断。但毋庸置疑的是——民间传说亦属传统文化之一种。
满树金黄千年银杏枝繁叶茂
206国道行至怀远县陈集乡,一块指示路标引人瞩目——“右转400米,秦汉遗址千年古树”。
远远就看到一棵参天古银杏高耸入云,玉树临风。驱车几分钟,便来到跟前,古树外面修建一个院落保护,上书五个大字:君王古银杏。
正是初冬时节,满树金黄,根深叶茂,仰望树梢,约十层楼高,几个成年人合围,方能抱过来。资料记载:此树高36米,树干周长5.5米,树阴覆盖到1.5亩左右,树龄长达2200年。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已枯死,但在这里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枝繁叶茂,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令人欣喜。
更奇的是树上有自然生成的一个“平台”和几个“板凳”,平台和板凳都是天然的树桩,几乎可供人坐着喝茶。树杈处有一“树洞”,向下深度难测,充满神秘。有趣的是树王和其他两棵银杏树相依千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带着一双儿女,虽历经沧桑,依然傲然屹立于原野。树非千年不挂乳,主树杈上挂满千姿百态的树疙瘩,成为树乳。有的像牛乳,有的像铁锤,有的像葫芦,有的像竹笋。树枝上挂满了善男信女前来许愿的红丝带,一条丝带系着一个美好的祝愿。一阵风吹来,金黄树叶沙沙落下,红丝带随风飘舞,煞是好看。
其来有自古树原是“移民”
此树颇有些来历。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强秦灭齐国之后,齐国的遗民礼部侍郎王桀,不愿做秦国的官,从山西渡过黄河举家南迁,隐居到沿淮的陈集,筑庐为舍,结草为篱,聚族而居。当时淮水安澜,淮北平原上湖泊成群,林密粮茂,物产丰饶,实乃鱼米之乡。王桀不忘故土,把从家带来的银杏种子,种在新建的王氏宗祠三槐堂前。那银杏沐日月精华,吸大地灵气,破土而出。秦汉以来,在王氏族人呵护下,银杏沐浴阳光雨露的恩泽,也历经洪水、干旱、兵战、人祸等灾难,植根大地,枝繁叶茂,演绎出诸多护佑乡民的奇闻。
沧海桑田两千多年,当年的“三槐堂”已荡然无存,只余三株古银杏依然守护着这个古老的乡村。每年可结银杏果上百斤,古树树冠连接,如巨伞一般,树根裸露,雄浑苍劲。1999年6月,怀远县人民政府将君王古银杏列为全县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进行保护,在银杏树的四周建起了围墙,修起了保护栏,并安排专人看护。初冬季节,银杏树下铺天盖地一片金黄,树叶迎风飘落,景色甚是迷人。
君王曾驻书声琅琅伴古树
古树所在地方名曰君王,有个美好的传说。王桀后人在此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成为王姓聚集地,古时称大王村,又叫王家集。明朝建文年间,建文帝朱允炆与伴读老师黄子澄微服私访北巡民情,路过王家集,见这里花红草绿,牛羊成群,莺歌燕舞,景色宜人,百姓安居乐业,一时间流连忘返,便小住两日。临行前,朱允炆挥毫泼墨,命该村为君王村。
君王村自古人丁兴旺,民风淳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澈的澥河自东向西从村内经过,水草茂盛,景色优美。王氏后人家训严格,治学严谨,学风浓厚。在离古银杏树不远处先后建孔庙学堂二十余间,内供孔子塑像,激励后人刻苦勤学。虽然现在只留残垣断壁遗迹,但可想见原来应该书声琅琅,读书之声不绝于耳。
自然崇拜以树为尊佑苍生
古树世世代代守护着君王人和他们的家园,这些上了年纪的古树早已幻化为神灵,时刻庇佑着君王子孙,所以君王人从不伤害树,也禁止对树不敬。即便遇到枯枝朽木,虔诚的君王人也不会把它带回家当作薪材随便烧掉,哪怕是落叶,他们也捡拾回家,用水煎熬成膏,作为治疗冠心病和高血脂的良药。若谁家小孩生来八字太大或体弱多病,君王民间惯常的做法是寄名给古树,请村里长者择吉日到树前祭拜,并以米酒、糯米粑、香纸等物作为祭品。逢年过节去烧香拜祭,期盼逢凶化吉,消灾解难。君王人通过这种方式,希望树木繁荣强大的生命力能传递给小孩,使之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君王人对古树的特殊情结,源于原始初民的自然崇拜。人认为,植物像人一样是有灵魂的,古树树干高耸入云上通神灵,根底下盘结下通地府,因而对其产生崇拜心理,村民常来此祭祀,以求得到神灵荫庇。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由族长在大树下商议,吵架拌嘴的夫妻也多在大树下和解,男女结婚谈对象也像董永与七仙女一样多在大树下定情,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也要在大树下鸣放爆竹祝贺,向大树敬酒。古树在炎炎夏日时为村民送来阵阵阴凉,下雨时为村民挡风避雨。古树是村头的老者屹立千年,是人们的心灵寄托,精神指向,标志着君王村落的风水和祖宗的龙脉所在。
古树不再单单是一棵树,而是当地人们心中的神。
趣闻轶事古树传说令人奇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书生进京赶考,途中到这棵巨大的银杏树下避雨,便想考察一下树到底有多粗,就用搂抱的方式来测量树的围粗。书生竟然搂了七搂还没转到起点,正在想搂第八搂的时候,被眼前的情况吓住了:树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少妇。
原来少妇也来大银杏树下避雨。由于树太大了,所以两人谁也没看见谁。怎么办呢?书生有心让那少妇让一让,但不好意思开口,可又不想放弃自己的测量,于是就只好改为用手拃的测量方法,悄悄向那少妇身边过去,数到第八的时候,正好到那少妇的身边,那少妇竟然也没觉察。可是,那少妇身体所占的位置怎么量呢?书生想不出别的办法,就只好把少妇的体宽也算测量的一个长度。
等到书生回家后,向好友说起途中见闻,好友问及树粗,书生答曰:“此树粗七搂八拃外加一个小媳妇。”几百年过去了,银杏树的树围早已超过了“七搂八拃一媳妇”,但是,“七搂八拃一媳妇”的趣闻,却在周围的村庄里世世代代的流传着。
千年银杏还是“树坚强”。宋末元初,大刀王怀女起兵抗元。元将帅大队人马夜袭君王,不仅没有捉到王怀女,还损兵折将,一怒之下,放火烧了三槐堂和老银杏。没想到根部被烧成黑洞的树,来年开春,春雨一浇,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神采。
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初冬的一天夜里,他率领两万大军行至君王村,天降寒雨。军队眼看就要在瓢泼大雨中受困,幸好来到银杏树下,古树顷刻展开枝叶,形成一个覆盖面积上千平方米的巨伞,把朱元璋的大军护佑其下,使官兵免受寒冬雨灾。朱元璋称其为神树,登基之后,特地命人前来祭拜。
诗意葱茏古树不语自风流
尽管已是初冬,古树却没有半点肃杀,反而更具诗意和生机。粗壮的树干上满是岁月勾勒出的深深纹理,虬结的树枝像一只只壮硕的手臂伸向天空,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捧住了一大片蓝天。粗壮古老的树干,厚实苍劲的枝桠,从轻摇的树叶缝隙里透出来的阳光,远处的蓝天、近处的村落、翘起的屋檐和古色古香的矮墙,无一不衬托着古树的苍劲、厚重之美。“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站在飘满落叶的银杏树下,我想起这句诗。虽然,是落叶而非落花。可是满园银杏金黄的美,何尝输于花朵。风和日丽时,它安静地享受清风、阳光;雷电交加时,它顶着凄风苦雨,默默支撑;枪林弹雨中,它顽强地活了下来。转瞬千百年,它用细密的年轮,遒劲的枝干,碧绿的树叶,昭示着时光的轮回,世间的沧海桑田,以顽强的生命传递着古老的信息。2200年,是怎样的长度和深度,也许只有这棵老树能够丈量。老树沉默不语,它看淡了所有的繁华与落寞,尘嚣与安宁,所有的人情冷暖,世事沧桑。
银杏又名白果树,是世界上现有最为古老的植物界的活化石,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树的抗病能力极强,几乎是百病不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两亿多年的物竞天择,银杏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与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密切有关,顾又名长寿树。
郭沫若先生赞:银杏树是东方的圣者,是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是中国的国树,是活在世界上的古代遗老。
千年银杏“寿而康”,实为世间珍奇之物。村中耆老曾言:古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甚至有某种特殊的神性。银杏树枝条上挂满了青灰色的银杏果,拴系了很多信众送来的吉祥红色绶带。远远看去,婆娑葳蕤,红绿相间,别有一番风趣。
时任安徽文学院院长徐子芳在参观这棵古树后,欣然题诗:
千年银杏拜君王,水甸江村世纪长。
老干经霜坚似铁,新枝沐雨秀如篁。
(作者系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成员)
新闻推荐
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再出实招 《怀远县国家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考核办法》出台
本报讯(周永西)日前,怀远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怀远县国家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贯彻落实县委全面推进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
怀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怀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