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蚌埠***的N种路径(产业篇) 产业扶贫 挑起脱贫“大梁” 本报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淮河晨刊 2017-09-29 11:29 大字

全面小康,是不落下一村一户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是不乱铺摊子、不乱堆盆景的扶贫,是直指痛点、一针见血的脱贫脱困。

脱贫攻坚战,横下一条心。深耕乡野,蚌埠再探路。三年里,全市上下形成共识: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老乡摘“穷帽”、拔“穷根”的根本路径。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以“重精准、补短板、抓落实、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为抓手,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初步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2016年88个贫困村出列、3.91万人脱贫——— 在蚌埠这片淮畔大地上,产业扶贫正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典型引路

党建引领方向产业“助跑”脱贫

怀远县龙亢镇韩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 蒋泽瑞

2014年10月28日,身为组工同志的我被选派到省级贫困村——— 北临淝河、南靠涡河的怀远县龙亢镇韩庙村。昔日的韩庙村可以说一穷二白,属于“两河之间一块田,既无项目也无钱”的状况,是典型的以传统种植为主的经济落后村;基础设施欠账严重,晴天“泥灰路”、雨天“泥水路”;无主导产业,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建档立卡贫困户182户513人,贫困率达10%以上。

农村最大的特点是“农”,如何打好“农”这张王牌,以“农”助跑脱贫摘帽?带着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走访了全村的贫困户和老党员,看村情、知民意,找病根、寻良方。最后我们确立了“党建引领 产业支撑”的脱贫思路和“党组织+党员+大户+贫困户、群众”的产业扶贫模式。

农村的产业是什么?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为依托,脱贫致富为目的,特色资源为基础,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的适宜于村户的规模化种养业。

考虑到我们村“双培双带”的致富带头人韩友兵在上海搞蔬菜大棚生产,我们积极与他联系,鼓励他回乡创业,并靠前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几年下来,在韩友兵的带动下,我们建成了“蓝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韩庙村扶贫科技示范园共同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现已形成600多亩的优质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结合韩庙村“两河”的水资源优势和村民养殖小龙虾的技术优势,成立了东方红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夕阳红小龙虾养殖基地及150亩的优质莲藕种植公司,同时以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以土地入股等多种参股模式让水产养殖发展初具规模,20余户贫困户参与。鼓励党员贫困户何学齐发展养牛,带动周边贫困户何学安、何国忠、李发吉、何国瑞共同养殖,现全村已有畜禽养殖户20多家。

不帮懒汉、不扶逆子,精准脱贫、重在引领,鼓励和帮助贫困户自助脱贫是由内而外的脱贫之路。目前,我们村在贫困户中安排了10余名水利管护员,10名村级保洁员,4人被安排在村级米厂务工,12人被安排在扶贫车间上班。此外,我们还鼓励有驾驶技术的韩浩、韩前方、何国堂三人,一边为公司提供开车服务一边自主创业,他们的工资收入由几百元一下子跃升到几千元。

为了推动产业扶贫,完成精准脱贫全覆盖,我们村还将围绕土地股权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电商化、产品质量精细化、农旅一体化与扶贫精准化有机结合进行积极探索。未来,我们将筹划建设一个村级创业园和一个集龙虾养殖与农家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路径解析

优活资源一口“产业饭” 摘了贫困帽

沿着五河县大新镇郭府村的村道一直走,两边田地间的一排排大棚特别吸睛。走进大棚,满目是色彩鲜艳的花和草,还有瓜果。今年64岁的郭泽青正蹲在大棚里除草,也正是这些大棚,给了他生计和希望。

“我已经上了年纪,力气活干不了,做生意没本钱,想着一辈子可能就那样穷苦着混过去了,哪想到现在还这么有奔头。”在郭泽青心里,他万万想不到扶贫的阳光能在有生之年关照上他,“村里出资帮我建大棚,花卉公司免费给我提供种子和肥料,还帮我找好销路,我只要把花草种好,就能挣到钱”。

原来,郭泽青是郭府村有名的贫困户,多年来一直独自生活,靠着自己和父亲共同的几亩田地讨生活,“一年忙到头,除去成本就剩下不到3000块钱,刨去自己和父亲的开销,几十年没存过余钱。”

但是,自从村里通过扶贫政策和资金建起了村办企业,搞起花草种植,郭泽青的日子就越“活”越“开”了:不仅被吸纳成为草花公司的园丁,获得每天70元的工资收入,还在扶贫东风的吹拂下,拥有了自己的大棚,过上了“不敢奢望的日子”——— 上一季的草花已经让他甩脱了“贫困户”的帽子,手头活钱也慢慢多了起来。

比郭泽青小8岁的同村老乡郭凯先,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婚后育有两女,其中大女儿也不幸落下一级残疾并患有肾病综合征,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生活清苦,靠郭凯先的手工作坊编扎扫帚维持生计。然而,一场大病和半年多的治疗,让他“一夜之间返贫”。

得知郭凯先家的困难后,村里将他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重点关注,县政府也主动当起了扫帚“宣传员”和“推销员”,通过县行政执法局为滞销的扫帚找到了销路。去年,郭凯先又利用扶贫政策申请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用来扩大生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不止郭府村,在蚌埠,围绕产业做扶贫文章的大有所在。

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有个天邦美味猪养殖项目,投入运营一年多,村集体增收7万元,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猪场获得劳动报酬,下一步计划让贫困户参股分红;龙亢镇韩庙村有个扶贫科技示范园,先后流转12户贫困户土地,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2人,年工资性收入增加6000元至10000元;徐圩乡的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宗庙、黄园两个贫困村建立4000亩品牌粮食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带动4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户均节本增收、增产增效2426元。“今年上半年,我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30个,51个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达100%。”怀远县扶贫办主任顾晓薇如是说。

脱贫攻坚的蚌埠之战,正是从贫困村内部的资源整活与洗牌上寻求突破,借鸡生蛋,借梯上楼,把培育产业作为蚌埠脱贫增收的根本出路。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尽快吃上“产业饭”。

抓住“牛鼻”特色种养路 念活“致富经”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产业扶贫蕴含的这个内在逻辑,强调的是市场思维,需要村一级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准选好优势特色产业。“村一级最有话语权也最好下功夫的就是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特色种养”,市农林委发展计划科牵头主导全市产业扶贫工作,科长历建友认为,由村一级找特色、找资源、找优势、找能人大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从经营主体带动和农技人员指导两个层面介入是当前最实际最有效的产业扶贫突破口,“以畜禽、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为主体的特色种养业扶贫是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板块,属于‘牛鼻子\’担当”。

为此,市农林委成立了特色种养业***工作组,下设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林业产业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扶贫和农业技术服务扶贫等5个专项小组,每个专项小组根据专业特点分别选择一个特色村加强产业扶贫指导,帮助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探索特色种养业扶贫渠道,总结特色种养业脱贫攻坚经验,指导面上工作。

怀远作为脱贫攻坚的省级重点县和农业大县,是全市产业扶贫工作量比较大的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依托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以设施蔬菜、生态种养、特色粮油、品牌粮食等产业为主导,已培育万福砖桥、包集北严、古城杨刘、龙亢韩庙、徐圩宗庙等26个特色种养扶贫达标村。

与此同时,该县还利用“三带一自”引导支持965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51个贫困村、3680户贫困户,通过服务联结、劳务联结、股份联结、订单联结、租赁联结等利益分配方式,发展或参与发展特色种养业脱贫增收。“我们修订完善了到户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清单,根据贫困户的劳力、种养基础状况,量体裁衣。”顾晓薇坦言,指导支持贫困户选择适应性农业,因户施策,才能让扶贫工作“落地有声”。据介绍,怀远县截至目前已实施种养扶贫8826户,安排种养扶贫到户奖补资金3000万元。

刚刚过去的夏天,连城镇禹庙村因千亩荷塘出了回“风头”:固镇县第一届荷花节选址于此,吸引大批文艺爱好者和游客慕名到访。村支书张宽利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全镇唯一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285人。考虑到这里三面环水、地势低洼,沿河滩地水草比较丰富,最终确立了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和莲藕种植的产业扶贫思路。

在对每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人员结构和土地面积精准掌握的基础上,县扶贫办为30户贫困户送来了150只代孕母羊,每户无偿提供5只,帮扶单位出资10万元为养殖户建设了标准化羊舍;镇畜牧水产站、农技站编印了科学种养和疫病防治技术明白纸,加强对贫困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扶贫先扶智;镇村扶贫责任人出面协调在外做工程的村民周海斌“为家乡做点事”:成立陈塘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1200亩土地种植莲藕,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我们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经营、入基地务工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据张宽利介绍,禹庙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共带动28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带动38户贫困户就业。在莲藕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期间,日均带动50多人就业,每人每天工资60—80元,“每年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

与禹庙村相隔不远的新马桥镇胡洼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招引该县云超家庭农场投资建设设施蔬菜基地,用“百亩蔬菜基地+用工协会”模式帮助贫困户就近务工,一下子解决了1个贫困户家庭常年用工和25户、36人的零工需求。“通过工资性收入为贫困户‘造血\’,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贫困户自身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扎根在胡洼村的扶贫工作队长李晓东“扶贫不扶懒”的考虑,不无道理。

注入“活水”

“造血式”扶贫 助攻“脱贫战”

在扶贫攻坚之战中,产业扶贫无疑是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是***的核心动力,也是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关键路径。

但是,与其他脱贫路径相比,产业扶贫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一直是脱贫攻坚事业的短板。实践证明,除特色种养这种较接“地气”的扶贫手段外,乡村旅游、光伏发电、农村电商扶贫,大多陷入水土难服、消化不良的尴尬。

市文广新局以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将扶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相结合,拟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按照旅游资源、农业特色、基础条件等不同情况,蚌埠市已经筛选出怀远县淝河乡红星村、五河县沱湖乡淮河村、固镇县新马桥胡洼村三个贫困村为全市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但是,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前期的土地征用,以及旅游用地需求与紧缺的建设用地指标间的矛盾,成为旅游部门不得不正视却又无法自主解决的困扰。

市文广新局局长袁政直言,除了土地这个前置要件外,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与此同时,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而贫困户大多与旅游扶贫政策“绝缘”,客观上会造成旅游扶贫无法“立竿见影”。

承担电商扶贫任务的商务外事部门,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也有力不从心之处:农村物流业总体发展跟不上需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专业化服务配送基础差,缺少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物流信息管理、技术手段和设施设备普遍落后,导致物流成本高;农村产品品牌弱、标准低,涉农人员触网少,且村级农副土特产品数量少、规模小,“一村一品”优势不明显,农村产品质量控制难、上行难。

肩上有担子,眼前有绊子。怎么办?

前不久,由市农林委牵头,市财政局、金融办、商务和外事局、文广新局(旅游局)、扶贫办、供销社、人行蚌埠市中心支行共8个单位建立了产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分管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每月召开联络员会议,交流特色种养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资产收益扶贫以及扶贫小额贷款等工作情况,由此形成产业扶贫合力。

而在制度之外,还有这样一群驻扎在乡野田间的“扶贫人”,他们“舍了妻儿,冷了爹妈,白天把汗洒,风雨不归家,与民共弹致富曲,谋求振国与兴家”。这首由龙亢镇韩庙村扶贫队长蒋泽瑞结合扎根扶贫一线经历所作的《扶贫人》,道出了全市700多名驻村扶贫干部为脱贫攻坚付出的艰辛和坚持。

是的,扶贫工作贵在坚持,产业扶贫更是如此。“只有咬定产业扶贫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真正让产业扶贫成为一条可以让贫困群众持续受益的扶贫路径。”扶贫干部姚霄志的表态,坚定了一段时期内禹庙村“扶贫围绕产业转”的工作思路。

无论如何,一切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扶贫手段,都是造血式的、细水长流式的脱贫路径,需要制度设计上的鼓励和部门协作的推动。

?扶贫辣椒别样红一片瓜蒌地?美了脱贫人?

新闻推荐

科学种植走上脱贫路

日前,怀远县荆山镇一贫困户在街头出售每亩可获千元补贴的优良品种西瓜。荆山镇一些贫困户利用靠近县城,交通便捷,销售渠道畅通的有利条件,抓住国家对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补贴力度加大的机遇,在镇村领导...

怀远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