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蚌埠声音 讲述蚌埠故事 在蚌全国人大代表受中央及省媒体关注

蚌埠日报 2020-05-29 07:39 大字

本报讯(记者顾楷)全国“两会”期间,在蚌全国人大代表、市长王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全国人大代表、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通过视频连线、电话访谈等方式,挤出时间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工业报》、《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报道》、《中国周刊》、《民生周刊》、《国际商报》、《香港商报》、《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中国发展网、《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安在线等多家中央及省级媒体采访。连日来,各大媒体多角度、大视野、全方位报道蚌埠市与会代表履职情况及提出的意见建议,传播了蚌埠声音,讲述了蚌埠故事,蚌埠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持续提升。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会议期间,围绕“六稳”“六保”特别是保就业问题,王诚先后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媒体采访。在5月25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中,王诚表示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聚焦稳企业、保就业、活商业、兴产业这四个方面,加快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5月26日新华社视频连线节目中,王诚详细介绍了蚌埠市保就业的各项措施,指出蚌埠市将建立新经济,增长新岗位,“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坚决保住人民群众的饭碗”。“要在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和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着重聚焦‘四业’,做深做实‘六稳’‘六保’。”5月26日,王诚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详细介绍了蚌埠市123保就业工作法、“三个一切”、“四最”营商环境、硅基生物基新材料和5G产业等内容,强调蚌埠市将严格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落实“六稳”“六保”举措,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是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热议的话题。通过对王诚的采访,5月22日,中国新闻社刊发了《抢抓新基建机遇打造创新之城》;5月26日,安徽广播电视台播出《发力新基建、聚焦新材料、创优新环境》;5月27日,新华社刊发了《发力“新基建”点亮“玻璃之城”》,人民网发布《2020如何“逐鹿”“新基建?》,《决策》杂志刊发《把握新机遇聚力新基建发展新业态加快新发展》,《中国周刊》刊发《深耕5G新基建培育新动能》;5月28日澎湃新闻发布《王诚代表:确保发展不“失速”,老工业城发力新基建》。在新华社的采访中,王诚就如何让“新基建”为蚌埠高质量发展赋能进行深度解读,指出蚌埠加快推进“新基建”,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中国新闻网则详细介绍了蚌埠抢抓新基建机遇的具体做法,坦言作为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的区域中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成员,蚌埠在新基建领域有基础、有实力,依托在5G、硅基、生物基方面的发展优势,大力实施新基建项目,前景可期。

抓创新,促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近年来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世界最薄玻璃、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等创新成果举世瞩目,蚌埠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备受媒体关注。5月23日,央广网在对王诚进行深入采访后,发布《让“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的城市名片更闪亮》;5月25日,人民网发布《厚植创新基因擦亮中国“智”造》;5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是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中国日报》刊发《蚌埠要打造新材料“产业地标”》。央广网在报道中指出,蚌埠正全力打造“双千亿”“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努力跃上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中国经济周刊》就禁塑、聚乳酸等话题与王诚进行深入交流,指出蚌埠近年来一直大力发展的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是石油化工塑料最好的替代品,是为人民谋健康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生物基已经成为蚌埠在安徽的“产业地标”“绿色标识”。

去年,安徽全面加入“长三角”,作为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蚌埠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定位?如何发挥作用?5月26日,中安在线发布《全国人大代表王诚:强龙头壮龙身活龙尾蚌埠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加速腾飞》,指出蚌埠作为长三角的一员,也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做好蚌埠工作,对于两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体化融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当天,《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刊发《主动接轨长三角共赢发展新机遇》,着重报道蚌埠市全面融入长三角的优势、前景和举措。5月27日,《农民日报》以《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访全国人大代表、市长王诚》为题,介绍了蚌埠市全面融入长三角大市场的具体做法,指出蚌埠将紧紧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构建生态高效农业体系,奋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5月22日,《中国县域经济报》围绕蚌埠市“农粮驿站”入选“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以电商助力扶贫的系列做法采访了王诚,直言固镇县“农粮驿站”是创新之举,发展了“蚌埠经验”,创造了“减贫奇迹”。5月27日,《中国工业报》以《农粮驿站搭平台电商扶贫结硕果》为题,对蚌埠市扶贫工作进行了报道。

蚌埠是全国文明城市,5月26日,《中国建设报》以《让文明沉淀让城市宜居》为题,通过对王诚的采访,详细介绍了蚌埠市文明创建的成效和经验,盛赞蚌埠市多年来的文明创建不仅真正让广大市民受益、得实惠,也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形象和美誉度。

围绕“四最”营商环境的打造,5月23日和26日,《香港商报》和《国际商报》在采访王诚后,先后刊发《蚌埠巧用“加减乘除”运算打造营商环境标杆》等稿件,指出蚌埠市通过“四送一服”、“一门、一网、一次”改革等做法,营商环境连续两年领跑全省各市,并成功跻身“2019年度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王诚在接受采访时说,蚌埠市将加快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为蚌埠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蚌埠是全省第二科教资源大市,有集聚优质教育资源的先天禀赋。围绕教育工作,王诚接受《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媒体采访。在5月26日《光明日报》的报道中,王诚详细介绍了蚌埠市在疫情期间通过智慧教育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优质在线教学服务的事迹,指出蚌埠坚持“早投资、早建设、早受益”的理念,加快推进智慧教育项目落地见效,探索出了一条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的蚌埠新路径。

此外,王诚在会议期间还接受了新华社两会特别节目《代表委员在线谈》的采访,畅谈对《政府工作报告》认识体会。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中国工业报》、《中国报道》、人民数字、今日头条、正义网、百度新闻等媒体采访,宣传蚌埠市文旅产业、工业、对外开放等工作情况,传播蚌埠声音,讲述蚌埠故事,提升蚌埠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和影响力。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建材报》、《经济日报》、《国际商报》、《上海证券报》、安徽新闻联播、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发展网、中国企业网等媒体的采访。

在5月26日《人民日报》的采访中,彭寿提出要加大支持高科技企业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多参与到应用基础研究中,进而解决科技与经济“脱钩”现象,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5月27日接受新华网采访时,彭寿就如何抢抓“新基建”机遇、攻克产业供应链“卡脖子”技术、支持蚌埠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等话题与媒体进行深入交流,提出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将立足蚌埠,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成果,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实现更多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在会议期间接受《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澎湃政务、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提出规范完善校园保安标准与配备、中小学按600:1的比例配足校医、让法治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调整教师教龄津贴等建议。

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崔建梅表示,蚌埠通过实施智慧教育项目,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实时进行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让老师能够针对性地教、学生个性化地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让“因材施教”理念在蚌埠得到完美实现。

新闻推荐

理性投资依法维权 华夏保险蚌埠中支举办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活动

5月15日是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为进一步倡导理性投资文化,形成投资者保护的良好氛围,华夏保险蚌埠中支固镇支公司与...

固镇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固镇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