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村:苗木村的突围之路

蚌埠日报 2019-09-20 08:08 大字

高高的河坝子,将南北两岸分割:南边多山,河对岸就是平原,与宿州市接壤的固镇县任桥镇三义村就在这辽阔的皖北平原上。

“平平无奇,这样的村一箩筐。”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村支部书记刘本儒对家乡的评价。

的确,三义村很普通,这也是这次蚌埠日报周边行全媒体记者刚入村的感受。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却发现,和土地较劲,和贫穷较劲,三义村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突围。

难忘“路南的树苗子”

“路北的粉条子,路南的树苗子。”一句任桥当地人的顺口溜,生动描写出十八年前,蚌埠日报周边行记者采访时,三义村发展杨树产业最红火的光景。

任桥镇以京沪铁路为界,路南少地,路北地多,位于路南的三义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少得可怜,仅靠传统麦豆种植模式很难有起色。

珍贵的土地,如何发挥更大的效应?也让时任科技副村长的陈友亮陷入了沉思:把房前屋后的“鸡犬地”利用起来,树苗子或许是个机会。

1995年前后,农村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国家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陈永亮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速生树种——杨树因轮伐周期短,在工业造纸、木材加工领域需求较大,因其速生优势明显,有具有材质好、造林成活率高等优良特性,经济价值不容小觑。

为了守住保障生计的“钱袋子”,陈永亮带着部分村干部,说干就干了起来。在自留地和“鸡犬地”种起了杨树苗子,随后小小的杨树苗就在三义村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当年就获得成功,小小一株杨树苗相当于十斤小麦的价格,亩均获利达2000元。到了2001年,“路南的树苗子”已经在两市接壤处叫响了名气。

精分市场实现“人有我优”

“那会儿家家种、家家火,口袋真是看着一天天鼓起来。”刘本儒回忆称,叫响了名气后,村民渐渐发现,本地培养的大路货树种门槛较低,引来周边不少村的加入,市场渐渐趋于饱和,打价格战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没有市场卖不出去的苗子,只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苗子。”刘本儒的话一针见血,他觉得,市场的下滑换个思维理解就是苗木产业结构的一个调整期,也是提升标准的过渡期。

大家伙聚在一起,仔细分析,逐渐认识到:在栽培品种方面缺乏分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栽培品种,看见市场上什么品种好卖,就一窝蜂跟进,导致结构性过剩。只有符合市场要求的苗木才有出路,不仅品种要好,树形要好,档次也要提高。

2000年开始,三义村再次踏上了“突围路”,一场守住保障生计的“钱袋子”行动开始了。经过多方联系,省一家林业研究所向其伸出了援手,将选育的欧美107意杨种苗送给了三义村。

树冠大、挺拔,基本不飘絮的新品种很快在当地和外地市场打开了销路,行情最好的时候,一株杨树卖到5块钱,亩均利润达到7000元。

18年前老支书,带着“三义村”突围的闯将,今年80多岁的刘本儒一脸沧桑,回忆过去,点滴涌上心头。“2000年左右,7000元纯利润是啥概念,那时候县城的房子一平方不过四五百元。”

穷则思变,变出了一番天地,把林地变现,绿里淘出了真金。

吃老本还是“站潮头”

秋分渐进,车子在蚌固路上疾驰,栾树、银杏、紫叶李穿上了秋日新色,层层分明,色彩斑斓,相映成趣。

村庄深处,正是种树“老把式”刘凤年家。坐下来拉家常,热情好客的老刘掰着手指头,算开了账:大儿子在上海从事会展经济产业;小儿子在国内国外两头跑,钱不少挣,都在上海买房定居,日子过得殷实而富足。

“还在种树吗?”记者问道。“杨树苗早就不搞喽,在家侍弄果木嫁接,这个在集市上好卖。”放下手上的剪刀,老刘说,“搞了几十年的树,已经种到了自己的血液里,守着几亩地,和老伙计打交道心里安宁着哩!”

跟着老刘一起转型的,还有其他的村民。2002年开始,绿化苗木树种日趋多元化、花化、彩化、香化,加上飞絮等生态问题,当家树种——杨树日渐被抛弃,三义村的杨树苗产业岌岌可危。

村民将自家的杨树苗铲掉,发展起蛋鸡养殖。合并后的原陈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本席是就是第一个将蛋鸡产业带到当地的“尝鲜者”。1997年,他在向宿迁等地取经后,决心在家和儿子发展蛋鸡养殖,立体养殖的模式很快在当地复制成功。2002年左右,陈湾村和原三义村合并,成立新的三义村,蛋鸡养殖也在此时站在了风口。养蛋鸡更节约土地,效益比搞杨树苗高出一头,三层立体养殖模式,让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效益,激发了新的潜能,一时间小村蛋鸡养殖风生水起。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精明的村民们也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生意经”:在饮食上“勤加少喂”,零售和批发“两条腿走路”、鸡粪综合利用,开源节流,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此后几年,市场再次发难,禽流感来袭,市场饱和,肉鸡产业岌岌可危。2004年,刘本席家5000只鸡亏了6万块钱。

收拾完残局,儿子挥别了家乡,到苏州闯荡,刘本席则安心在家,再也没有踏进养殖业半步。此后的几年,大部分村民也逐渐淡出,选择外出务工。

村庄空了,社会转型的种种阵痛,个中滋味,老把式们尝了遍。逐渐老去的他们,也慢慢退出了时代的舞台,只留下几十颗107杨树和破败的鸡舍,默默地记录着昨日的辉煌。

如今,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继承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上海和苏州等长三角市场闯出了一番名堂,搞会展、干婚庆,买房、安家,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更难得的是,在城里住上新家的三义人,一刻也没有放弃村子建设。返回家乡的“创二代”,不惜重金在村里盖起来了新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村民修路、添置路灯……

不经意间,三义村容村貌发生着变化。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刘玉芹说,几年前,村里办起了规模养鸡厂,现在年出栏140万只肉鸡的新厂正在建设中。围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面貌,一场新的“突围战”蓄势待发。

记者手记:抬头看路追寻初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小小村庄,镌刻时代印迹,每一次选择、摸索和蜕变,都是对初心的追寻与重温。

1997年至2019年,2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三义村四次选择,五次出发,表现出持续的耐力和勇气。

追梦路上,有多少理想在奋斗中成就。没有土地作为资本和凭借,和贫穷做斗争,和土地争效益,怀揣着不服输的精神,三义村屡次出发。

深深浅浅的小路,留下了创一代的精神。闯荡市场的这几年,让多年来“埋头拉车”的村民们意识到,要想获取更大利润,还要“抬头看路”,研究市场。

乡村振兴,“振心”是关键,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我们相信,血液里流淌着创业精神的三义人,会在振兴乡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拔节成长。

新闻推荐

忠诚守护辖区百姓安宁

□本报通讯员单永才杨宝功15年恪尽职守巡逻守候,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固镇县公安局专职巡防队队员李伟——为...

固镇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固镇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