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农民,他是蚌埠市唯一入选十二届国展者,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一鸣惊人,他经历了什么?让我们 走近徐之善的书法空间 □

淮河晨刊 2019-09-11 07:18 大字

徐之善入展第六届广西艺术作品展,并在展览现场自己的入展作品前留影。徐之善斗方作品他是一个农民,他是蚌埠市唯一入选十二届国展者,从过去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一鸣惊人,他经历了什么?让我们——

9月3日上午,我和文东等几位书法人冒着蒙蒙的细雨,驱车来到了经济开发区长淮卫镇淮光村的徐郢自然村。我们是专门来访问一位叫徐之善的青年农民书法家的。在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徐之善的隶书作品喜入国展。这样的综合性国展四年一届,隶书入展率只有1.33%,全国名书家角逐,确实不容易。

听说我们去探访,徐之善老早就在村口等着我们。徐之善,中等身材、浓眉大眼、黝黑发亮的脸庞,给人精明强干的感觉。在他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

我们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对他表示祝贺时,他平静地说:“我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只是开始”。

“我是练过童子功的”

徐之善说:“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书法”。徐之善的父亲今年已经80岁了,解放前读过几年私塾,曾担任村里会计,能写一手好字。每到春节,父亲就给乡邻们写春联,徐之善就在旁边帮助拿纸加墨,耳濡目染,就产生了对毛笔字的兴趣,心里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出这么好的字呢?”6岁那年,父亲用大白纸,装订成一个描红本,以他自己写的字为帖,手把手地教之善描红。

三年级的时候,偶然一次机会,之善被家中《今古传奇》小说集封面的四个大字所吸引,但那时候他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书体,只是觉得扁扁的很好看,就把它勾摹了下来,没事就描红,大约临摹了有五六百遍。1983年,市少年宫举办全市少年书法比赛,他不仅参加了,还获得了三等奖,主办方奖励给他一方砚台,班级老师也夸奖了他,从此,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之善到市十七中读初中,他的各项功课都很好,还学了美术,因为字写得好,班级的黑板报都由他编写。1994年在洛阳读中专时,他向当地书法家李廷魁请教,李老师告诫他说,“如果一味地描字,就容易把字写成美术体,一定要多临帖”。李老师还送给他一本《汉碑大观》。此后,他把《汉碑大观》临了五六遍,对书法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不论学什么,对书法的情结始终不变!”

中专毕业以后,之善走南闯北,担任过技校美术老师,开办过素描培训班,后来学习了纹身技术。虽然纹身这个行业在中国尤其在汉族往往被贴上负面的标签,但是客观地讲,它能够满足一部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为了生计,之善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南宁市开办了几家纹身小店,一干就是15年。2008年汶川地震,他带领5个纹身同道深入到汶川震区,把他10天的纹身收入4万多元全部捐献给灾区。他看到因地震失去孩子的父母悲痛的样子,就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便提出把逝去的孩子照片纹在大人身上的建议,让孩子的形象陪伴他们终生,得到了不少灾民的响应。他在汶川不眠不休地忙了5天,用他的技术给灾民以心灵慰藉。

2014年的一天,之善在广西接到父亲的电话,说他母亲生病卧床不起了。这时之善没有犹豫,立即卖掉小店和所有的家当赶回家,在家里服侍了母亲一个星期,母亲就去世了。说到这里时之善的眼睛已噙满泪水!

在外奔波的十几年里,为了生活,之善中断了书法练习,但是对书法热爱的情结却一点没有中断,他利用生活结余的钱,买了不少书籍和文房四宝,养成了读书和收藏的习惯,看了不少书,读了不少帖,参观了不少书画展览,浏览了不少石刻和拓片,结识了不少书法家。虽然闯荡江湖,却开阔了眼界,增加了阅历,收获了知识,历练了人生,增强了人文情感。这些对于书法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前行的路上,总是得益于老师们的指导”

2015年的冬天,之善在一个偶然机会听了一堂蚌埠市书画院举办的书法大讲堂公益讲座,从此内心对书法的渴望再次被唤醒,于是买来文房四宝,说练就练,开始重新学习,并且不断登门求教于本市名家。先在宫守道老师的公益班学习了一段时间楷书和行草书。2016年的一天,他冒着大雪,到固镇县城单峰老师开办的书法班学习。他还先后向李明、季永、李纪永、朱明才等老师请教书法。

2017年,迫于生计,之善再次去广西南宁务工。在这期间,他拜访了数位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书法家、篆刻家和收藏家。他认为向名家请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他听说张羽翔老师从北京回到南宁,就怀揣着自己的作品,登门请教,张老师直接拿着毛笔在作品上圈圈点点,指点他如何摆布字内字外的空间;在北京,曾翔老师告诉他“书法要率真而为”;广西的刘德宏老师说“字贵在实,高在虚”;天津的张建会说写字要“润、松、空”;黄山的杜鹏飞说“书法贵在朴实”。这些老师的讲话,字字珠玑。在网络上,舟山俞文军,合肥廖圣明、李浩,宿州彭军见、嘉兴金弋、天津刘光智、上海的王永辉等老师,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之善说,“我拜见和接触过十几位书法界名家,得到的是春风雨露,也领略了大家们的风范和人格魅力”。

“坚持自然书写,以求动态平衡”

也许是儿时的记忆太深刻,之善特别喜欢汉隶,尤其是《好大王碑》、《张迁碑》、《祀三公山碑》、《鲜于璜碑》这一路比较古拙朴茂风格的隶书,对他有一种独特的亲近感,激励他一直主攻隶书。

这次采访,我们欣赏了之善书房中的书法作品和国展作品的草稿,感觉一种“严整、古朴、敦厚”的风貌扑面而来。尤其是方圆结合、浓淡相间的笔法,正斜互用、错落穿插的结体,疏密随意的章法,偶尔还有苍茫、斑驳的金石气,明显地感觉到他的隶书面目是来自《好大王碑》,也有《礼器碑》线条和《张迁碑》笔法的成分,足见近几年来他确实动了不少脑筋,下了不少功夫。

之善说:“我写书法,读帖的时间比书写的时间长得多,不读透帖不敢写;思考的时间比动手的时间长得多,不考虑好不动笔”。他认为,机械地抄帖是事倍功半的,临帖时必须尊重原帖的结体,但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审美特征。第一遍临帖是为了掌握用笔,第二遍是找线条的质感,第三遍是找结体特征。他在临摹《张迁碑》时,把相近的字带进去一起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中找出各个字的细节变化规律,把已经楷化的字去掉再临摹,然后再审视。临创时要考虑好每一个字所处的环境,环境变化了,字的笔法、结体、章法都要随之变化才行。

变化是书法的精髓。所谓变化是波动,是指提按、转折、方圆、轻重、粗细、虚实、浓淡、长短、正斜、收放、顿挫、绞转等。无论怎样变化都要统一于个人的审美特征。变化容易,统一更难。统一就是统一面目、风格和格调。

之善拜师很多,但他不注重研习老师的实际演练,为什么呢?他说是这为了防止自己的思维被左右和禁锢。不少人容易将《好大王碑》写成方块字,动态不足,静态有余,而徐之善追求的是自然书写,率性挥毫,动态平衡,以动造势。

中国的书法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未来徐之善将继续钻研汉碑、摩崖、汉简、章草等,希望能从中挖掘到更多的精神内核。他不仅坚持在网上学习,还广泛涉猎,笔耕不辍,同时也在网上教学生书法,教学相长。之善能够坚持自然书写,这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成就当不可限量。我们也衷心祝愿这位朴实勤奋的青年农民书法家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新闻推荐

固镇县法院 力促执行工作规范化

本报讯今年以来,固镇县法院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执行措施,不断提升执行工作水平,同时将强制执行与规范执行结合起来,多措并举...

固镇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固镇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