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社会 用实践为现实作答 2019年高校研究生在蚌社会实践结束
本报讯(记者靳瑾通讯员葛素强)“再见蚌埠,以后一定还会再见的!”8月8日下午,15名来自清华、复旦和浙大的研究生结束了在蚌埠市为期六周的社会实践后,挥手与蚌埠告别。
6个星期,15位研究生,在38℃的高温中秉持知行结合、躬行实践的精神,到企业车间去,到贫困户家中去,到基层一线去,潜心开展研究调查,通过实践“受教育、长才干”,用汗水和智慧为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力量,实现做贡献的初心。也将自己的名字,留在城市发展的印记中。
解难题出实招
为蚌埠贡献才智
此次来蚌进行社会实践的研究生来自清华材料学院、能动系、电子系、交叉信息研究院、微纳电子系、环境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浙江大学能源学院、物理系以及中文系等,与蚌埠市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为了使每位研究生都有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市人才办从年初就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实践项目,努力实现人才与项目的精准对接。
而15位研究生的表现也不负厚望——在中电科41研究所实践的谭竞搏、孔亮,实现了5G单阵列和多阵列两类预编码本,确定了TDL、CDL信道模型的建模方法,提出进一步随机化Jakes仿真算法等;在市发改委实践的许靖堃、黄宏毅,围绕蚌埠市硅基、生物基产业和5G通信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具体建议;在蚌埠好思家太阳能有限公司实践的付琳和陈书洁,为该公司产品建立了传热模型,并针对超导热工质的研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下一步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实践的张凯和程中明,通过对比浙江政策和产业发展,为固镇县招商引资和动漫产业发展支招;来自复旦大学的王莎莎、李淑豪和张海峰积极参与实践单位各项工作中,还积极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据不完全统计,15位研究生在蚌期间累计为实践单位解决技术难题、提出意见建议45项,形成调研报告和论证方案17篇。
谈到今年来实践的2名浙大博士研究生,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卞家涛满口称赞,直用超乎预期来形容。他说:“两位博士生实践期间踏实勤奋,积极融入各项工作,完全没有在校学生的娇骄二气,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难题,还取得了初步成效”。
观民风话民生
与蚌埠一见如故
在蚌埠,不仅有工作,更有生活。研究生在蚌实践期间,市人才办每逢周末都组织各种活动,去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重温入党誓词,去市博物馆、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感受蚌埠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去二中给高中生们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去怀远县魏庄镇胡巷村的21户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感受科技之光,承担育人之责,体察民生之盼,因为深入地参与其中,研究生们与蚌埠有了情感的牵连,从此在心中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越了解蚌埠,越会爱上这座城市。此前从来没有过交集的城市,没想到却是一见如故。“蚌埠是一座生活安逸、美食惊艳、历史厚重的城市,来了就不想走。”复旦大学的王莎莎在实践总结中写道:“在蚌埠的经历像珍珠一样镶嵌在我的记忆中,果然是一座珍珠城。”
不同于其他同学,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张海峰是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在淮上区区委组织部实践的这段时间,他直言对家乡有了重新认识。离开家乡六年多,这次回来不光是市容市貌的改善、居民谈吐的改观,政府机关作风的改变让他印象最深刻:“我全程参与了淮上区经开区人员招聘。工作效率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专门来蚌看望学生的浙大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刘波,在实地调研了实践单位后放心地说,3名浙大学子能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挥各自专业所长,紧贴项目实际开动脑筋,不畏困难,也为母校争了光。打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公众号,也有蚌埠的一席之地。研究生把在蚌实践情况进行了连续报道,让更多高校学子了解蚌埠、熟悉蚌埠。
社会实践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高校与地方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2014年以来,蚌埠市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不断深化人才交流合作,并成为创建人才工作品牌的重要成果之一。借由校地合作的桥梁,蚌埠市的产学研合作日益深化,人才引育、使用、服务机制也渐趋完善,一批素质优良、眼界开阔的高层次人才由此认识蚌埠、服务蚌埠,成为发展中的生力军。
新闻推荐
2019年8月3日,由蚌埠市卫健委和蚌埠市中医药学会组织,固镇县中医医院承办的蚌埠市第三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在固...
固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固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