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故事 黄赵伟

淮河晨刊 2019-05-21 08:13 大字

我是2017年5月22日经选派由市委老干部局到固镇县濠城镇刘祠村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的。两年来,听说、亲历、见证了很多有意义的故事,以下简述几例与读者分享,以展示一个生动、阳光、向上的美丽乡村。

爱,是生命最强的动力。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今年才四岁的孩童,出生便患上一种叫做“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疾病,小天使的生命危在旦夕,家庭也在婴儿的啼哭声中落入无尽的悲痛。母亲带着孩子四处寻医,最后来到上海,积蓄、借款很快就用完了,有人劝她算了,她就在医院门口乞讨求助。正是这不放弃的母爱感动了命运,很快亲戚邻居朋友和社会捐助陆续到来,孩子的父亲取出260余克的肝脏移植到孩子身上,奇迹发生了。后来,村里将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大家的帮助下家里喂起了猪,日子一天天见好,孩子一天天康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恩,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有这样一个因残致贫的老乡,大约十年前,他突患疾病,从一个壮劳力变成下肢失能的残疾人,上有80岁的老母亲、下有读大学的儿子,可是我从未在他的脸上看到过一次怨怜的情绪。原因正如他说的,“我虽然失去了劳力,可是有共产党给我的低保、给我修建房屋、给我孩子助学贷款、看病大部分都能报销,还有市里的干部经常来看望慰问我,所有人给我的都是关心,我睁开眼就能看到希望”。听说一次村里的乡亲出了车祸,大家伙凑钱救援时因为知道他家穷就没有通知他,他得知后把自己的那份捐款送到了村里,还说:“大家帮了我这么多,我没有理由不去帮助更急需帮助的人。”只要心怀感恩,任何人都是社会的正能量。

实干,是基层干部最大的政绩。去年,刘祠村作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看到了乡镇干部的“五加二”、村干部“白加黑”,看到了党员带头出工、群众支持出力,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在村里顺利实施,大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两年来,我同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同事们只争朝夕的相处,同战斗在扫黑除恶一线的乡村干部、与秸秆禁烧期间24小时值班的同志们同吃同住,深刻地体会到:惟有实干,才是农村基层干部的价值所在,才不辜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用心,是精准帮扶的基础。“下村干什么,就是看贫困户需要什么,我们能帮助什么”,这是市委老干部局领导班子对帮扶工作最常讲的一句话。两年来,大家为贫困生建起了图书馆、为农村学生设立并发放了奖学金、带着贫困户和一般农户进城看病,有的贫困户用捐赠的电脑做起了网上的小买卖,有的贫困学生到蚌埠参加了夏令营活动,每一位有帮扶任务的同志都与自己的帮扶对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都多了个刘祠的“亲戚”。用诚心帮扶、用真情联系,让所有的贫困家庭都感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

奋斗,是离小康最近的路。每一份帮助,归根到底都要靠老乡自身的奋斗才能转化为脱贫致富的后劲。刚到村里的时候,有一位党员跟我聊天说:“这么多年干下来,年复一年的挣点辛苦钱,要么就是出去打工,都比种地强。”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农民怎么富、农业怎么干,也促成他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探索集约发展、循环农业,有了初步的“农业综合体”构想,带动了其他农户建设“家庭农场”的决心。看到林下有了“跑步鸡”、地里有了的“运动猪”,这不正是因地制宜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小故事吗。驻村总是有期限的,留下拼搏奋斗的干劲,才是雷打不动的“工作队”。

两年来,我身在刘祠、心在刘祠、奋斗在刘祠,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是我的“办公室”“会议室”,我向其他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学习,把中央和省、市委的精神用“地方话”宣传好、落实好,在“驻村故事”中体会最基层的所思所需,成为我最为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市委老干部局

新闻推荐

写有“奋斗”的半面旗

在江西省泰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半面已经褪色的红旗,上面“奋斗”二字清晰可见,它的背后有一段悲壮...

固镇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固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