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赋之风韵 歌当代之珠城 《春诗秋赋》欣赏

淮河晨刊 2019-03-15 08:32 大字

□崔建华

马祖培先生四十多年前教我高中语文。那时的他还不到三十岁,可谓年轻英俊,风华正茂,才气过人。从那时起,他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而且,这种纯真质朴的师生情谊保鲜了四十多年,延续至今。

先生是蚌埠市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退休前是市政协研究室主任,《蚌埠政协》主编。他曾出版过《逸情闲语》和《痴情梦语》两本书。这次先生的《春诗秋赋》即将付印,嘱我为之作序。作为他的学生,岂敢班门弄斧,为老师的文集作序?况且诗词歌赋作为文学金字塔的塔尖,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品头论足的,特别对赋作,可谓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一支奇葩,自汉赋成型以来,千百年长盛不衰。对其我只有敬畏之心,只可远观,不敢亵渎,我诚惶诚恐。先生也许看出了我的惶恐,又发微信给我:“在赋作上稍加品评,说说就行,不要溢美之词。”

我知道,这是先生在鼓励、奖掖学生。承蒙先生不弃,我只好将读先生大作时的一些感慨、感动、感悟、感言聊记几句。以不负先生之盛意。

看到先生为即将付印的集子取名为《春诗秋赋》,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春花秋月”、“春华秋实”等词语。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春秋美景尽在春花秋月四字之中,而春华秋实也意蕴着人的文采、德行和成果。春诗是美丽绽放的花;秋赋是成熟收获的果。春是妖艳、是骚动、是浪漫的女子,她属于诗歌;而秋恰似老男人,成熟不再单纯,稳重不再轻浮,殷实不再虚幻,他属于词赋。

何为赋?赋就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历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两栖动物似的一种文学样式。”

纵观先生收入《秋赋》集中的十八篇赋作,风格高雅,文采飞扬。有为城市征赋而作的大气磅礴的《蚌埠赋》,也有为县域征文而写的《固镇赋》。既有为校、院而作的《蚌埠一中赋》《安徽机电学院赋》,还有为蚌埠大明文化园和蚌埠龙湖体育馆作的赋。诵读这篇篇赋作,词句洗练,朗朗上口。如《蚌埠赋》开篇四句:“古渡多蚌,蚌埠名生;贝胎孕珠,誉为珠城。”正是如此,虽是信手拈来,却是字字珠玑。

在《蚌埠大明文化园赋》中,先生信笔写到“神州惟一,倡导首善孝道,九州无二,躬行万世根本。孝殿孝坛孝典垂范,孝经孝义孝心至纯。”点明了大明文化园的核心主旨,押韵合辙,对仗工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蚌埠赋》。2008年,蚌埠市为打造城市精神,向全国征集市歌市徽市赋,凭着对蚌埠城市的热爱和对人文地理历史的熟知,他满怀激情创作了《蚌埠赋》。当时,全国参赛作品有177篇,为保证赋作的评选水平和公正,市委专门成立了由安徽大学校长和省文联党组书记等学者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专家学者和群众相结合的打分投票,先生的《蚌埠赋》得分最高,荣获一等奖,市政府奖励一万元。次年,他的《蚌埠赋》参加中华新赋杯大赛,再获金奖,并被千城赋系列丛书第一卷收录。

先生的《蚌埠赋》,借古赋之风韵,歌当代之珠城,发山水之情,正乾坤之道。气势奔放,文采斐然,有鲜明的艺术韵律,和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对外展示了蚌埠的历史文脉和新时代的城市形象。

捧读先生《秋赋》集中的篇篇赋作,或感慨、或激动、或震撼。我明白了先生为何将赋作集取名曰《秋赋》了。如现代作家峻青在《秋色赋》中所言:“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是啊,人生的秋天不也正是如此吗?在经过少年的稚嫩青年的磨难中年的历练后,渐渐变得沉稳老练,到秋后已是硕果累累,收获着绚丽多彩的人生。

先生正如斯!

我忽然突发奇想:跟老师学学如何作赋,等有朝一日学会了,就写一篇《先生赋》吧!遗憾现在不行。那就借用先生的《固镇赋》的尾句改之,歌曰:

马老不老兮,志在千里;

春诗秋赋兮,生花妙笔。

淮水泱泱兮,孕沙成珠;

先生厚德兮,再谱新曲!

新闻推荐

“雷锋跑”一起开跑

3月9日,合肥经开区文明委主办、经开区文明办和团工委承办的第三届“雷锋跑”活动,在南艳湖畔开跑,来自该区各志愿服务组织、...

固镇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固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