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收藏家的家国情怀 □陈旭

淮河晨刊 2019-03-12 07:37 大字

民俗博物馆主人张后兴参观群众络绎不绝小学生们也来参观学习木制大车、手工织布机、脚踩脱谷机、手摇切红薯机,这些老物件可能许多年轻人都没见过,想不想目睹一下这些“老古董”的真容?或亲身体验一下怎么使用这些老物件脱谷、切红薯的乐趣?在蚌埠市燕山乡洼张村,有这样一位80后小伙,他自费筹建了一个民俗博物馆,并免费供市民参观体验。

淮河流域自古农业发达,蕴含着厚重而又丰富的农耕文化。出生于固镇县的青年农民张后兴,从小就喜爱收集各种农具,长大后,当他看到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老旧物品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视线时,便产生了收藏的念头。于是,他常把别人不用的“垃圾”当成珍宝淘回家,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

2006年,张后兴学厨师第一年好不容易积攒了1200元,可他没舍得为自己添件新衣,却用这1200元钱买回一辆旧“太平车”,家人知道后非常不解,尤其是疼爱他的父亲更是很生气,直至父亲2011年去世都没原谅他,因此,这件事至今是张后兴难以放下的心结。

结婚后,张后兴仍痴迷于民俗老物件的收藏。刚开始,妻子张娇也是不能理解,因为只要家里积攒点钱,张后兴就拿去到乡下买各种藏品,有时甚至宁愿花几百元钱买一件“破烂”,也不舍得给孩子买一箱牛奶,而且这些老旧东西大都脏兮兮,把家里到处塞得满满的,连个下脚空都没有,所以妻子不仅和他吵过、闹过,甚至还严防死守切断了他的一切经济来源,即使这样也没有改变张后兴对收藏的狂热,没钱就找朋友借,而且每淘到一件心仪的宝贝就会特别高兴,渐渐地,妻子被他这种执着所感染,由理解到支持,最后竟发展到积极参与。

有了妻子的支持,张后兴更是醉心于藏品的收集。十几年来,张后兴踏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无数村庄,收集藏品两千多件。张后兴说,收藏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时还有意外收获,一次在农村收了一个老式木制冰棒箱,回家一看,里面竟然有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日报》。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后兴邂逅了蚌埠市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当他看到张后兴收藏这么多藏品后,非常惊讶,并建议他建馆。于是,张后兴盘掉了赖以生存的饭店、卖掉了爱车和婚房,在燕山乡洼张村租用5亩农耕地,建起了金色农家民俗博物馆。

目前共建简易平房十多间,暂对外开放八间展厅(每间展厅面积十几平方米)和户外体验区。

馆内主要陈列的是新中国淮河流域第一代农民所使用过的,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农具、渔具、生活用品等物件,馆内藏品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同一品种数量也不少,比如光太平车就有十几辆,有的甚至有上百年的历史。同时还有些明清时期的石雕、官窑的青砖,及品相极佳的藏品。展厅内各种展品摆放整齐,并配以照片、详细的文字说明和用途介绍。

八间展厅分别是综合展厅——主要展示的是皖北平原的太平车、各式老旧收音机和电视机等物件;和谐农家厅——主要展示的是各种木质家具;丝葛麻褐厅——主要展示的是各种纺织用具;朝耕暮耘厅——主要展示的是犁镂锄耙等与耕作有关的物件;滨岸民风厅——主要展示的是虾篓、蓑衣等反映渔民生活的物件;五谷蕃熟厅——主要展示的是石碾、石磨、山芋切片机(其中有一台是1951年本地制造的,据说竟是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机械工业起步的第一批产品)等用于耕种收获的物件;车马辐辏厅——主要展示的是木制独轮车、板车等物件;红色记忆厅——主要展示的是具有文革烙印的碗、大茶缸、粮票、连环画、毛主席语录等物件。

该馆自2016年3月7日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蚌埠二中等各级各类社会人士、儿童及外国友人约四万多人次,并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与肯定,每当看到一批批前来参观的游客,或参观登记表上密密麻麻写满市民参观后的感受,或听到一句句惊讶的赞叹声时,张后兴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觉得,他这么多年来的辛苦与付出没有白费。

公益事业是一项最能让世人感怀、感动和感激的纯洁事业,虽然这些藏品都不是什么太贵重的东西,但在淘的过程中张后兴没少吃苦,经常是长途跋涉、走街串巷、风餐露宿,差旅费就甭提了,有时看好一样东西,要反复好几趟才能买成功,有些笨重的东西在搬运过程中还需要不少的搬运费。比如有一次在一家农户屋后发现个2吨重的磨盘,由于小巷太窄、磨盘太重,又是找人挖,又是找吊车吊、板车拖的。还有藏馆每年土地需要租金、藏品需要养护费,参观的人多了需要管理和解说,这对于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一个普通农民来说,确实压力不小,而且常年搬运这些笨重物品,导致他的腰腿都有不同程度的伤。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张后兴始终不忘传承历史文化这颗初心,他坚信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做了一件为人类存续做贡献的大事,只要有能力他再苦再累心都甜。

为了不让农耕记忆在我们这一代断片,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历史,张后兴还多次精心挑选太平车、织布机、独轮车、水车等老物件走进社区,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不仅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围观,而且睹物生情,勾起了很多上了年纪的市民那份藏在心底多年的乡愁和美好回忆。

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张后兴侃侃而谈道,他将继续搜集各类农耕民俗藏品,把博物馆再做大些,然后,再盖几间具有皖北特色的青砖瓦房或石头土坯茅草房,作为民俗社会公共服务与老百姓互动、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民俗馆,让悠久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农耕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张后兴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读过多少书,更不会讲什么豪言壮语,但张后兴为了一个梦想,十几年来倾注了全部心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农民的家国情怀,其精神令人敬佩,其情操令人动容。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固镇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

本报讯(通讯员单鹏博)今年,固镇县财政继续把支持“三农”作为工作重点,以脱贫攻坚、产业兴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

固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固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