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 温馨年味

淮河晨刊 2019-02-03 15:25 大字

◇编者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来临之际,人们往往会牵出儿时的记忆,在与现在过年的氛围对比中,体会一种别样的浓浓的年味。

年味是什么?是一副副火红的春联和一幅幅喜庆的年画,是一家人吃得欢的那桌丰盛的除夕大餐,是新春祭灶时的祈福,是母亲亲手烹制的饭菜香……年味是什么?是一种忙碌与喜悦,是回到家里的欢庆与团聚,是满大街挂满的红灯笼,是辞旧迎新的幸福感……

又到一年春节时,在金猪贺岁之际,本版编发一组有关春节记忆的稿件,带给你不一样的新年气氛,让温馨的年味伴着记忆,与大家一起喜庆过大年!

春联红年味浓□钱广安

“一年好景堪回首,又到春联绽放时。”按照传统风俗,腊八一过,不论山南海北、城市乡村,都将迅速进入春节模式。可是岁月不居,时代飞速演进,每一位满怀憧憬的追梦人都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不停地奔跑。学子正在紧张备考,工人正在辛苦加班,驻村干部正在创新脱贫攻坚思路……人人都想为自己劳碌的一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只有等小年过后,真正的年味才开始点燃,接连引爆。男女老幼穿梭在城乡、集市之间,新衣添了一件又一件,年货办了一车又一车。其中,“春联”是诸多年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新春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代代沿袭的风俗。千百年来,辞旧迎新,不论贫寒富贵,不论万事亨通抑或时乖命蹇,也不论饥馑难捱的困顿岁月抑或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爆竹声中,春风送暖,千门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说,这是春节林林总总习俗中最根深蒂固和具有仪式感的一项。

仪式感之一——制作。以前,春联都是手写而成。记得刚记事时,除了自家的,父亲还义务帮乡邻书写。祭灶一过,极少赶集的父亲在蛇皮袋里扛回的年货中必有一沓红纸和一瓶“千秋”墨汁。写之前,他把八仙桌上挪至堂屋正中,用毛巾湿一遍干一遍地擦洗干净。红纸是根据门的页数和大小来折叠裁剪的,之后,再请出尘封许久的“狼毫”和《实用对联大全》。万事俱备,只见父亲神定气闲、悬腕运笔,一个个跳动的字符匀称、鲜活。纸红艳喜庆;墨乌黑油亮。一副副散发着墨香的春联,是父亲,更是乡邻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向往。

仪式感之二——张贴。按家乡习俗,贴春联需要在除夕日上午十二点前完成。清晨上坟祭祖回来简单的早餐后,即使是购买来的印刷春联,也要洗净双手把它们请出来。先是除去旧联和灰尘。扫把轻扬,旧联翩翩而下,牢固的地方已经不知粘了多少层,层层碎红默默见证着变迁的时光。糨糊散发着浓浓的粥香,是面粉加清水在炉火上慢熬而成,既黏性十足,又绿色环保。依对联常识,需要“右上左下”,但由于横批已是“自左而右”书写,孰上孰下已经不那么重要。在乡间,重要的是自然、率性、吉祥和喜庆。

仪式感之三——氛围。春联是一根导火索,将在瞬间引爆春节这枚烟花,绚烂地绽放在除夕日的夜空。你看,古朴的瓦舍木门,沿路齐整的门楣,宽敞的临街店铺,一副副制作精美、红艳喜庆的春联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春的气息和活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冀。它们映红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也映红了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全面小康之路。

时值新春佳节的欢乐时刻,在共铸强国梦的当下,只要大家有坚如磐石的信心和只争朝夕的劲头,我们的日子就一定会像一副副春联一样——红红火火。

母亲的年□戴立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没有之一。所谓传统,是世代传承继而统一,形成的固定习俗。佳期临近,年要来了,人们渐渐忙碌起来热闹起来开心起来,人人高兴,家家欢喜,亲朋好友拜年祝福。近几年,鉴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为了保证空气质量,鞭炮不放了,感觉年味似乎淡了些,但过年了,你的心情能不高兴吗?你的心情能不兴奋吗?不管时光如何流转,物质富足与否,钱多钱少,过年,从中国人内心来说没大的不同,都是关乎了心情,关乎了亲情的。

陆游写的《除夜雪》中,就有“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诗句,描写人一边饮酒一边书写对联,表达了迎春的喜悦之情。

王安石的《元日》最能烘托过年气氛,收在小学课文里,女儿就曾经背过,可见广为流传,最应年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心情不同,盼年的感受亦不同。过年家家清扫房舍,置办年货,准备精美食物和新衣等,这些其实最离不开母亲的辛劳操持。不知为什么,古诗里似乎很少看到关于母亲操持过年的诗句。记忆里,过年是母亲最繁忙辛劳的时候。

记得有一年临近年关了,母亲看着快要见底的面缸,对父亲说,今年过年,说啥也不让孩子再吃杂粮面馍头过年了,平时里天天玉米面红薯面,脸都吃青了。可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白面是限供的,母亲决定拿出家里所有的粮票到二十里外的新马桥镇,托父亲的一个同事帮忙,兑换白面。

我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冰凌挂檐,小河结冰。母亲天没亮就起床,煮了一大锅红薯稀饭,交代我们饿了热着吃。安顿了我们,一个人就跨上自行车去了集市。一直到傍晚太阳落了,也不见母亲回来,我们姐弟四个在村口,向母亲走的小路方向焦急张望,一直等到月亮高高升起,也没见母亲身影。

晴好的严寒天气里,月亮格外明亮清冽,把村外田野照得如同白天一般亮堂,母亲走去的那条长长的小路在月亮的清辉下泛着白光,站在高高的村台可以望得很远很远。我们姐弟四个并排相拥着站在一起,眼巴巴望着那条小路。借着月色,我们看见在小路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慢慢向村子方向移动,那一定是母亲!我们撒欢儿呼喊着向母亲跑去,两岁的小弟弟颠颠地跑在最后面,追不上我们,一急,“扑通”,栽倒了,我赶紧跑回去把他抱起来,看着栽得不轻,月光下粉白的小脸上,鼻头脑门全是土灰,咧开嘴就要哭,声还没出,抬眼看到远远推车走来的母亲,又破涕为笑了,挣脱小手,撒开小腿跑我前头去了。我们看见母亲向我们挥手,我们听到母亲唤我们一个个的名字,听到母亲喊着让我们慢些跑莫栽着了,我们看到月亮也和我们一起跑了。近了,到了,母亲笑着弯下腰一手扶车把,一手把小弟弟斜放车前梁上,小弟弟哭着指着自己的脸给母亲看,母亲擦去他脸上的灰土,亲着他的小脸,“不哭了,看我褂襟口袋里给你们买的啥”,“买的啥?”我们团团围住母亲,争先恐后把小手伸进母亲衣兜,“是大米糖!”,大米糖可真甜,大米糖可真香!母亲笑呵呵看着我们吃,说回家要再用这大米糖配上芝麻配上大豆配上绿豆配上黄豆,再做些芝麻糖、花生糖、绿豆糖、黄豆糖。又拍拍车后座上的一袋白面,说今年呐,专做白面馍给你们吃,你们放开肚子吃,母亲还说今年看谁能守岁到最后,可不许吃撑了肚子,又早早困了,拧着耳朵也不起来,可就得不到压岁钱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自己也做了母亲,深深体味到做母亲的辛劳与不易。尤其女儿上学后,孩子要面临繁重课业压力以及成长中各种烦恼,除了操持一日三餐,每天雷打不动是要报听写改作文查背诵陪阅读对试题,最后签字。安顿孩子睡了,再接着拖地板洗衣服刷锅洗碗擦桌子,累得腰酸背痛,终于能躺在床上了,还得想好第二早上孩子吃啥,保证早餐营养丰富口感美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搭配合理。第二天早起,又是一场“混战”,一场锅碗瓢盆交响曲,自不必说。待买好菜从菜场出来,多半是一路小跑来到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说起来有些惭愧,十几年来,我没能坚持看完一个完整的春晚。每年到了除夕晚上,孩子不用再背诵语文英语历史地理了,也不用再做数学化学物理试题了,吃罢年夜饭,小家伙早早捧了什锦糖果盒,跳上大床挤在中间,眼晴盯着面前电视屏幕,手里各色果脯、干果、虾片、巧克力,一会哈哈大笑,一会手舞足蹈,笑得前仰后合。屏幕上春晚舞台流光溢彩,倪萍赵忠祥华衣美服,神采飞扬,激情澎湃。

在这举国欢庆的除夕夜里,看着满桌备足的海鲜鱼肉,张贴好精心挑选的春联,我平日里紧绷的神经慢慢松懈下来。坐进温暖的大床上,靠在老公肩头,拥着女儿入怀,看着爷俩开心快乐的笑脸,心满意足,在极度疲惫的困意中,一年的辛劳化为均匀舒心的叹息,不知不觉,酣然入梦。管他眼前屏幕里小品如何煽情,相声如何逗乐,歌星如何卖力,我自沉沉睡去,沉沉睡去……不知几许,忽听耳边鞭炮声震,女儿摇肩呼喊,“放鞭炮啦!放鞭炮啦!老妈新年快乐!”睁开眼,迎来老公幸福的笑脸,“老婆辛苦了,新年快乐!”揉揉眼睛,再看眼前屏幕里,恍然已换了朱军董卿慷慨激昂的声音,“亲爱的朋友们,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来,让我们一起倒数五个数,五、四、三、二、一”。

新年这就到了呀。

二十三祭灶关□李星涛

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关。”祭灶是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礼记?祭法》中把祭灶列为七祀之一。

祭灶就是祭灶神。灶神是家神,他是一年中与人相处时间最长的一位神,从头年的除夕夜到来年腊月二十三夜,灶爷一直陪伴监督着我们。并主管我们的饮食,掌管我们的福祸。

敬神须先请神。请神极容易,上街花一毛钱就请来了。因为,灶神其实就是一张画像,或手绘,或刻印,画面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只画一个修眉长髯的灶爷,面带微笑,两手持笏板于胸前,若面君状。有的则将灶神夫妇共绘在一张画上,灶爷灶婆比肩并坐,仙容正大,安闲自若。灶神像上有固定题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额为“四季平安”。

灶神画像一般都张贴在灶台后面的墙上。也有备了神龛的人家,就请来一尊灶神塑像,安放于神龛之中,逢每月初一、十五,与家中所供诸神一起敬拜。

祭灶只有男人能祭,女人不能祭。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月是阴性,月里嫦娥是美女,男人不能拜;灶是阳性,灶王爷是男人,女人不能祭。祭灶时,灶台上摆上灶糖。祭拜后,祭拜人往灶王爷的嘴上抹点灶糖,意思是让灶神上天多说人间好事。然后把画像拿下来烧了,灶王爷就升天了。一周后的大年三十交子时分,即半夜12点,要放鞭炮接神,也就是接开完会的灶王爷回家,叫“回宫保平安”。这时就要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灶王爷又回到了家中,而且要在家中呆上一年。有人说,年三十半夜放鞭炮是接财神,这是不对的,初五接的才是财神,因为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灶王爷的出现应当在黄帝或炎帝时期。《事物原会》中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氾论篇》中有言:“炎帝作火而死为灶。”也就是说,灶王爷是黄帝或炎帝死后变成的。人们对灶王爷的敬重,也进一步说明了灶的地位。“民以食为天”,有了灶,才有吃的,才能生存;有了灶,才有家,才能繁衍生息。

祭灶之风,宋代盛行。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有详尽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从中,足见祭品之丰厚,乡民敬奉之虔诚。

祭灶原日期是腊月二十四,转为腊月二十三始于清朝中晚期。据《清史稿》记载:“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清朝宫廷以腊月二十三作为祭祀日期,因为新年的各项活动是从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开始的,官府也就从腊月二十四开始放假,如果皇家的祭祀提前一天完成,大小官吏就可以安心回家筹办年事。所以,腊月二十三祭灶,原本是清廷为了照顾大臣回家过年,而提前一天祭祀的缘故。这也就是“官二十三民二十四”和“北二十三南二十四”的由来。

祭灶的初衷在于祈福,在于欢庆新春的到来。陆游的《祭灶与邻曲散福》说得好:“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是的,新春就要来了,借祭灶之举,请邻唤友,团团围坐,哪怕是喝一碗稀粥,也其乐融融啊!

母亲烹出的年味□马成桂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了腊八,母亲就开始为过年花费心思。那时,日子过得紧巴,平常的日子过得粗糙,但对于过年,母亲却是十分细致和讲究。进了腊月,母亲赶集的频率也变得稠密起来。每次去集市,多半都是为了置办年货。说到年货,无非就是买上一两条二三斤重的鲢鱼或草鱼和肉。因为平时饮食缺油水,所以肉一定要买那种肥膘厚的肋条。母亲还会买一点猪的板油回来熬制猪油,熬油剩下来的油渣,留着过年包包子。

母亲把买来的鱼和肉清洗干净,放入盆子,撒上少许的粗盐、花椒、八角腌制个把星期左右拿出来,用细麻绳拴牢,挂在屋檐下慢慢风干,因为这些风干的鱼肉是过年准备的腊味。腊月二十三祭灶一过,年就真正到了。这时段,母亲拿出专门和面的黄釉面盆,开始兜面头,做蒸年馒头的准备。母亲把干面粉不停加入兑了温水的面头盆中,用筷子轻轻搅拌,如此重复几次,一直等到母亲认为兜的面头够用为止。到了年二十六七,母亲从五斗橱最高层取下装着为过年留着的精白面袋子,开始和发面。记忆中,那时的厨房里所有的盆子都成了发面盆,母亲把和好的面,用干净的白粗布一盆盆盖好后,放进被窝里用厚厚的棉被暖着。母亲手巧,每年蒸出的馒头花样多,馅料也多来自自家的小菜园,有萝卜的,干菜油渣的,白菜粉丝的等,母亲蒸的长条糕条用红麯米点缀,更是喜庆。那些年里,母亲蒸的年馒头一直够吃到正月十五前后。

年二十九是母亲一年中最忙的一天。母亲把刚从集市上买来的蔬菜、海带和新鲜的鱼肉清洗干净,紧接着又把腌制的鱼肉取下来,放在水中浸泡半日,然后用温水反复洗净,放在土灶的铁锅里,用早就准备好的劈柴大火煮熟后捞出,等到年三十切凉盘用。那时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烧一大黄盆海带烧肉。海带烧肉所用的肉,一定要是肥膘厚实的五花肉。五花肉要切三厘米左右厚,在热锅里爆炒溢油后加上酱油、葱姜和八角炒至颜色酱红,再加入开水和海带,煮到肉糯海带软烂就可以盛入盆里。吃的时候,用锅铲从一边挖出一碗,放在干饭锅上蒸一下或直接倒入锅里加热即可。

四喜圆子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圆子”象征家人团圆,幸福美满;鱼,大都是鲤鱼,要烧整条鱼,寓意新的一年,鲤鱼跳龙门,年年有鱼(余)。这鱼,要留到年初五方可食用。像甜汤,代表生活甜甜蜜蜜;三鲜则是日子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等,这些都是年夜饭的主题菜。大年三十,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其乐融融地品味着母亲亲手做的每一道菜,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充溢每个人的心头。吃了年夜饭,家人们坐在一起,话家常,看春晚,包饺子,浓浓的年味,暖暖的亲情,溢满每张幸福的脸庞。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年的认知也在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过年从某种角度来说更成为了一种假期休息方式。既然是放假休息,自然而然就要好好享受一下,于是,在家里做年夜饭的人家越来越少,只要一个电话,在某星级酒店就可以轻松订上一桌高大上的年夜餐,这种既新奇又时尚的追求,带给人不仅仅是味蕾的新享受,更是减轻了身体上的繁复和劳累,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是真的老了,总是喜欢去追忆那些渐行渐远的岁月芳华;在心灵深处,总是渴望着在某种特定的日子,能与旧时光里某个场景不期而遇,就像母亲亲手烹煮出来的某个年夜饭,溢满母爱的味道。

鞭炮依旧声声□潘银

不论别人怎样抱怨和吐槽过年的平淡和无味,我都不愿苟同,因为我对于每一个新年都相当的期待,对于春节也充满了浓浓的情意。只因岁岁年年人相似,年年岁岁花不同,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美。

“过年了!放炮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儿时那串串小鞭炮,还有那五光十色的烟花,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记忆中,每年的年三十,吃了一顿平时可望而不可求的丰盛年夜饭后,父亲总喜欢带着我们姊妹三个去买许多烟花,让我们在缤纷的烟花和炮声里,在烟雾缭绕中尽情地欢呼、跳跃。那时候,我特别喜欢闻鞭炮的烟火味,明知道是有害气体,却总忍不住轻嗅其味,以荡心扉。

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新年第一束阳光斜射进屋里,我雀跃着穿上母亲早准备好的新衣服起床了。高兴溢于言表,因为我一般都是接着两个姐姐的旧衣服穿,新年能拥有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新衣服,怎么能不高兴呢?

记忆中的年就在鞭炮声的巧妙串联中过渡,自然而随意。后来因为环保意识,禁放令也就成为国家必须出台的政策,烟花爆竹也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成为记忆中的老物件了。

2019年是父亲的本命年,春节前的一天,我回家去看望父母,已经72岁的父亲,身体棒棒的,突然像个孩子似的,扭扭捏捏地说:“闺女呀,本命年里,我不想要什么,我,我想要电视上那样的”,父亲提高了嗓门,“就是那种,一插电源,一按电钮,就能响的鞭炮。”他一边兴奋地说着,一边还用手比划着。那眼神,就像我们小时候拽着父亲的衣角,去买炮,看中了某种鞭炮,眼神里透露出渴求的光芒。

“那是电子鞭炮!行,没问题!我买好给你送过来。”我一口答应着,其实我也不知道那东西在哪买,但是我想现在物流这么发达,只要留意着,买到这样的鞭炮,应该不是难事。

父亲开心地笑着,而在旁边的母亲眼角弯弯,一如既往地数落着他:“孩子上班那么忙,还要带孩子做家务,你就喜欢给她找麻烦,买那干吗?”

父亲傲娇地说:“你又不懂,电子鞭炮既环保,又喜庆,还能循环利用!孩子能买到就买,买不到,我又没硬要买!对吧,闺女!”老夫老妻斗嘴耍乐着。

父亲想要的礼物成了我近期的一项重要大事。在后来的几天里我抽空浏览了一下购物平台,网络上的电子鞭炮款式不一,大小不同,几十元到几百元的价格都有,因为没有实物比较,也拿捏不准,我又利用两个中午的时间跑到义乌国际商贸城区逛了年货市场。物品丰富的年货市场琳琅满目,喜气洋洋,让人眼花缭乱,货比多家,我终于花了一百多元钱买了一款电子鞭炮。此款电子鞭炮长180厘米,挂钩处是一个八棱柱型的盒状,正反面彩色福字鲜艳醒目,一条彩灯贯穿整个长度,20个大红绒布的圆柱形爆竹分挂两边,爆竹周身采用了烫金、七彩等印刷工艺,而垂感强烈,手感柔软的流苏,让整个鞭炮更显得喜庆、飘逸且上档次。

当我把包装礼盒递到父亲的手上时,他咧着嘴在笑,忙不迭地找电源,把鞭炮拎起来,“哎呦哎呦,这么长的鞭炮!要花不少钱吧?”笑得合不拢嘴的父亲,把鞭炮挂在了晾衣架上,轻按遥控器,小彩灯闪烁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房间里响起来,“快来看,多热闹!”父亲招呼着母亲,“你听,你听,就像以前的鞭炮声!”母亲也昂着头看着没有烟火的鞭炮,眼睛里饱含欣喜,“是的,声音真像,关上吧,关上吧,浪费电池,等会不响了!”父亲听了,忙关了遥控,“等过年了,家里人都到齐了再放!真喜庆!”

看着高兴的父母,我的眼睛湿润了,是啊,岁月匆匆,我们渐渐地长大,渐渐地强壮,渐渐地成熟,也渐渐地看着父母慢慢变老,慢慢地蹒跚笨拙,慢慢地忘记往事,慢慢地回归孩子般懵懂的状态。这是生命的轮回,也是上苍冥冥中给予人类反哺的机会。父母保护我们长大,我们也要守护父母变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现在唯一能做到的只有趁父母还在我们身边,常回家看看,陪他们拉拉家常,一起吃顿家常便饭,珍惜在一起的时光,让每一个日子都染上温暖的记忆。

今年的春节,我家的鞭炮换新颜,依旧声声响亮。

除夕大餐□杨杰

除夕这天是我们家最忙的一天,也是最幸福的一天。

每年除夕,母亲早早就起床,首选把压井里那些甘甜的井水压出来,装在大大小小的水缸里,为年初一到初五封井备足水源!接下来,母亲便赶往秦集,买回来各种各样的菜,让我和弟弟妹妹择菜并清洗干净。母亲与父亲就开始忙碌起他们的土锅灶来,父亲把干透的劈柴与杂乱的小树枝,抱进土灶锅门前,垒成小山坡,为后续的大量工作做足准备;母亲先是把老黄盆拎了出来,摆在案板桌子上,然后,她把平常舍不得吃的上好糯米面,连袋子一起抱在案板桌子上,一水瓢一水瓢地把糯米搲在老黄盆里面,加水使劲揉了起来。母亲说她揉面有一定的讲究,揉出来的面,柔软,筋道,油炸出的糯米糕,那是相当的好吃:脆脆的、酥酥的,嚼后,软软的、黏黏的,还不粘牙,味道棒极啦!

当母亲把糯米面做成各式各样的面饼时,父亲便把油锅烧的直翻滚,母亲把糯米面饼往油锅里面一丢,那“嗞嗞啦啦”的响声,带着翻滚的糯米面饼上下跳动着,活像欢快的鱼儿在里面畅游。慢慢地变成金黄,诱人的香气立马溢出锅边,飘到院外,并调皮的直往择菜的我们鼻孔里钻,涎水顺着嘴角便流了出来,我们一拥而入,争着嚷着让母亲给我们捞油炸糯米糕吃……

糯米糕与各式各样的面饼果子炸好,母亲便开始做除夕大餐,各式各样美味的农家菜肴,不一会儿就摆满了一大桌子!这么多的美味是我们平常吃不到的,涎水一个比一个流的长,夸赞美味的词语,都被我们兄妹三人搬来新华字典寻了个遍,把华丽的词语算是全给用上了,等待着母亲把最后一道大菜做完,我们便可以放肆地大餐一顿哩!这不光是一年一度的大餐,更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幸福代码。

接着,我们兴奋地按照母亲吩咐,又忙活起来:我负责去炸米花,妹妹择葱,弟弟去鸡窝掏鸡蛋,母亲把上好的五花肉剁成肉馅,父亲负责生火。制作蚌埠肉丸子讲究可大喽!母亲选用上好的散养天河的猪肉,肥瘦相间均匀,此肉肥而不腻、瘦肉紧而不塞。制作肉馅需用双刀剁一小时。紧接着,就是把肉馅静放在黄盆里两小时,让它酥松一下肉质,来增加口感。再接下来,就得放入爆米花,下面还要放入草鸡蛋、香葱末、老姜丝、适量盐、秘制佐料等等。

蒸上两小时后,香味扑鼻,闻到即馋,上口肉紧汁浓,香而不腻,慢嚼细嫩爽滑,鲜美筋道,且有嚼劲,回味无穷!

晚上,我们兄妹三人和爹爹奶奶围在方桌子边,一边包饺子,一边快乐地看着电视上的联欢晚会。厨房里不断地传来父母翻炒着花生、瓜子的香喷喷味道……这种味道,随着除夕一直延伸到幸福的来年!

新闻推荐

慰问老党员走访贫困户 新春送祝福真情暖人心

本报讯(记者陈瑶)新年来临之际,带着对困难群体的牵挂,1月30日上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捍卫一行,走访慰问了蚌...

固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固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