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人大代表余长生: 投身脱贫攻坚 助力乡村振兴

蚌埠日报 2018-12-26 08:50 大字

“让余刘村人人有活干、户户能脱贫,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作为村干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余长生,固镇县仲兴乡余刘村党支部书记,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勤勉工作,敢于担当,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风采。

余刘村位于仲兴乡东南部,有农户500余户、2600多人,耕地6100亩,过去主要以种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渠道单一,群众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直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还只有2000元左右。这里距离011县道大约十多公里,省道则离得更远。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让这个村在过去很多年间都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99年,37岁的余长生刚刚出任村党支部书记时,这些问题全部摆在他的面前。

余刘村穷,根子在路。“村里七个自然庄,却没有一条出村路。天晴灰尘漫天飞,泥巴地下雨一踩,烂泥能漫到小腿肚。谁家要是养了几只鸡想要拿到乡上卖,必须用四轮农用车才能运出去。”余长生回忆说,刚上任的时候,他便打定主意先完善基础设施,修一条出村路。为此,他积极与上级政府沟通协调村里道路修整,挨家挨户募集配套的项目资金。

收钱,是遭人嫌的事,但余长生不怕。刚开始,少数村民不理解,有人甚至当面发难:“难道路修好了,钱就能长腿走过来?”余长生一家家跑,一次次去,不知磨了多少嘴皮子,受了多少白眼。在他的努力下,2000年前后,村里第一条水泥路终于通车,村民再也不用“看天气出门”。如今,站在这条已经被数次翻修的道路上,余长生感慨万千:“现在村上水泥路四通八达,村村通,户户通,群众再也不用为了行路难发愁。”

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要想办法发展经济项目。余长生大力推广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请来技术人员做专业指导,解决了农户们的后顾之忧。现在,余刘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瓜套棉”成了村里的农业特色,每年“瓜套棉”都在500亩以上。

近年来,余刘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纷纷夸赞余长生是脱贫路上的领头人。“棚里有8000只鸡,每年20万元收入。老家盖房的钱早就还上了,盖大棚的欠款3年内也能还清。要不是余书记,现在的日子想都不敢想。”养殖户徐振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在外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在工地上做些体力活,收入既低又不稳定,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他在余书记的帮助下搞起了蛋鸡养殖,当年实现赢利,第二年便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要不是余书记慷慨解囊,把给孩子盖房准备的10万块钱借给了我,我家日子哪能像现在过得这么红火。”

在余长生鼓励帮助下致富脱贫的村民还有很多。贫困户周加飞因残致贫,想要脱贫却没有启动资金,余长生为他借来3万元贷款搞起了养殖;贫困户刘大坡身残志坚,希望通过养牛蛙致富,余长生帮他筹措资金,又为其办理了用电入户手续;贫困户刘庆芳的家被列入危房改造项目,但因为资金原因找不到施工队,余长生主动垫付了2万多元成本费……“精准帮扶不落一户,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原有57户,2014年至今已有51户脱贫,计划明年其余6户摘帽,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群众的大事小情无不牵动着余长生的心,他说:“大家选我当代表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不负使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带去,发挥好人大代表的桥梁作用。”

新闻推荐

达川区医保局 开展上门鉴定服务

本报讯“我自己身体不争气,没法去相关部门做鉴定,你们大老远跑过来帮助我,太感谢了!”近日,家住达川区赵固镇长深村的贺成珍老...

固镇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固镇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