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欢乐农场:村民“聚宝盆”
在固镇县城关镇七里村有一个名为“七里欢乐农场”的蔬菜种植基地。该基地负责人邹威不仅精明能干,而且热心公益事业,在为本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的收入的同时,还带动十多名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当地的脱贫攻坚贡献了一份力量。他的农场今年被固镇县评为第二届“十佳带贫主体”称号。
9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七里欢乐农场见到农场负责人邹威。这位1988年出生的小伙中等个头、身体微胖,尽管年龄轻,但身为农场的负责人,对于如何经营蔬菜大棚有着自己的见解。“从事农业不能只顾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选种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非常重要。否则,一年的努力就会白白浪费。”谈及如何走上从事农业这条道路,邹威坦言自己也是半路出家的“外行人”,选择蔬菜种植既有偶然的成分,也有必然的因素。
邹威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十五六岁时便到浙江打工。“当时在浙江给一个电焊师傅打工,一干就是五年时间。”邹威说,五年的学徒生涯,不仅让他学会了电焊手艺,而且从浙江人身上学到了勇于打拼冒险、善于洞察商机的本领。后来,他回到老家独自从事电焊生意,生活虽然有了一定改善,但收入始终没有太大的增长,“又干了近五年时间,我发现电焊生意不如销售钢管等金属材料。”于是,邹威转而从事蔬菜大棚管、彩钢瓦等建筑材料销售。
由于频繁和种菜大户打交道,细心的他发现蔬菜种植固然前景不错,但“利润往往在购买种子、化肥、钢构材料等成本时消耗不少”,同时“菜农对市场的关注度不高、蔬菜的深加工较少,应对市场不利条件的能力不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发觉自己种大棚蔬菜具有一定的优势,“种子、化肥、钢构材料等,我都可以从厂家进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技术上有农技专家长期合作,我主要负责对选择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以及市场销售。”经过一番思索和谋划,2017年4月,他与七里村两委正式达成合作协议,通过流转140亩土地,建成39个蔬菜大棚和一个温室大棚,专门从事蔬菜种植以及生态旅游,并于10月份成立七里欢乐农场。
据邹威介绍,七里欢乐农场目前的主要产品包括良种西瓜、香瓜、草莓、火龙果以及各种时令蔬菜,由于在生产中全程追施的农家肥和有机饼肥,中间又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产品不但品质高、口感好,而且产量和价格都比一般农户产品高出20%-40%。以农场种植的麒麟品种西瓜为例,他对记者说,该品种西瓜在上海超市每斤能卖到2.8元。在经营方面,农场以合作社、现代家庭农场为运营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优先吸纳周边村民和贫困户参与,帮助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今年67岁的张元英是201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孤独一人又无劳动能力。后来,她在扶贫干部的劝说下,将家里的两亩地流转给农场经营,每年租金就达到2000元,平时则在农场里打工,每天能赚80元,一举实现了脱贫。“我一个老太太有吃有喝,还能在农场上班赚点钱,日子比过去强。”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王学进身上。身患肌无力的他有两个孩子,自己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子女上学还要开销,一家四口的生活全凭妻子一人承担,全家仅靠低保和妻子零星的收入度日,生活一度困难异常。后来,在村两委的动员下,王学进将家里的三亩地流转给农场,自己和妻子则轮流在农场打工,每年实现增收3000-4000元。
据了解,农场现在已经吸纳了13户贫困户从事蔬菜种植、管理和收获,每天至少能赚80元工资。“小时候我也受过穷,体会过生活困难的艰辛,所以能帮助困难群众走出贫困,我很高兴。”邹威笑着对记者说,农场刚刚运营一年,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下一步,他打算从蔬菜深加工和采摘旅游两个方面拓展经营,“一是为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个是拓宽经营范围,增加收入渠道。”
谈及农场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邹威表示,宏大的目标谈不上,就想着早点能把农场打造成当地的农业示范基地和观光旅游景点,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消费度假,让自己实现致富梦的同时,也让更多周边的困难群众实现脱贫,“一句话,让七里欢乐农场变成大家的‘聚宝盆\’。”
新闻推荐
中秋、国庆两节即将到来,蚌埠市交通压力将增大。昨日,淮河晨刊记者从交警支队了解到,为方便市民合理安排出行路线,交警部门通...
固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固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