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硅基、生物基两个千亿级产业 解码蚌埠“新材料之都” □

蚌埠日报 2018-06-15 16:25 大字

前不久,一篇题为《安徽“第三城”之争,谁将爆发?》的文章,用一系列经济数据和业内人士的深刻解读,将蚌埠在省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竞位城市作比后的诸多“弱项”,逐一展露。文章指出,蚌埠面对的是“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在城市竞位赛比拼中,优势并不明显。

这,本不该成为一座被冀望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双中心”城市的处境和压力。但,经济数字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好的表达,蚌埠面临的挑战,必须从产业布局和发展潜能上痛定思痛,加压发力,蓄势赶超。

蚌埠的动能在哪里?如何激发蚌埠潜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实施硅基和生物基双轮驱动,建成双千亿新材料产业基地”的表述,为蚌埠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划”了重点。在随后的全国“两会”上,王诚市长再次旗帜鲜明提出蚌埠要打造“新材料之都”——形成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之都”。

自此,蚌埠在“创新之城”这张既有城市名片上,浓重地加上了“材料之都”这一并列词汇,由此也诱发了《深读周刊》对于双千亿新材料产业的特别关注。

【硅基】

“新三年行动”锻造“千亿硅谷”

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当传统产业日益衰退,新兴产业必须及时“补位”,才能保持地方经济稳定增长态势。

硅,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列14位,凭借上至航天器下至深海探测仪、大到液晶电视小到手机等几乎无所不在的用途,成为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无限希望和有力武器:从华益ITO导电膜玻璃产量世界第一,到中航三鑫650t/d光伏玻璃生产线单体规模世界第一,到中恒新材料高纯电容氧化锆产量世界第一,再到中国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成功下线,这些带着蚌埠光环的硅基新材料已悄然闯进行业前列,成为蚌埠积蓄能量实施工业突破的强大助推剂。2015年10月获全省首批的硅基新材料产业重大基地,对蚌埠来说,更是拿下了区域竞争中尤为重要的一块筹码。

放眼国内外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融合发展趋势明显、高性能化绿色化发展、信息显示玻璃需求增长迅猛、太阳能玻璃需求潜力巨大等特点已然显现。为了打好这场“主动仗”,蚌埠在新近出炉的《蚌埠市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新三年(2018-2020年)工作方案》中,认真梳理了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产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以及在库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产业链等具体情况,并据此提出了基地新三年建设指导思想,明确了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产业定位,设定了到2020年打造千亿级基地目标和分年度建设目标。

用三年时间攻克“千亿级”?在履新不久的市发改委主任陶广生眼里,这个目标的设定有着既高远又现实的解读:

——随着制造强国等战略的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日益迫切,新材料产业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将保障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说明有机遇”。

——以龙子湖区、高新区为主要载体,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硅基产业基地,已经集聚了包括蚌埠玻璃院、中恒新材料、华光光电材料、凯盛科技、德豪光电等在内的121家企业,在尚未满产的情况下,去年实现产值439亿元,“说明有基础”。

——硅基新材料领域累计授权专利600余件,拥有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创新平台9个,安徽省导电膜玻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43个,与清华大学合作组建全省首个MEMS惯性器件领域院士工作站,“说明有优势”。

“总的来说,蚌埠市‘千亿硅谷\’概念的提出,既立足自身基础,又面向市场需求,还着眼未来前景,是全市发展的强劲支撑、转型的重要引擎。”

正是因为认识到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优势和未来爆发力,近年来,蚌埠立足硅基、主动作为,带动一片、以线连面,依托硅基新材料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促进硅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相继完善了从“硅砂加工-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ITO导电玻璃-触摸屏-显示模组-终端应用产品”的触摸屏显示产业链条;从“硅砂加工-太阳能玻璃制造-镀膜玻璃-薄膜电池组件-光伏工程”的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条;从“硅砂加工-浮法玻璃-深加工玻璃 (Low-E玻璃等)-下游应用产品(玻纤、玻璃微珠、玻璃器皿等)”的玻璃制品产业链条,在促进硅由建筑工业型材向高性能硅材产业的深度转变的同时,也为蚌埠撑起了一个强大的“玻璃王国”。

“产业的集聚作用、质量效益已经初步凸显,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条最完备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制造基地。”市发改委工高科科长马昊认为,在建设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功劳簿上,蚌埠玻院以及“玻院系”企业发挥了它们不可替代的龙头担当。

关于这一点,常年躬耕经济一线的政府官员都有共识。市经信委主任陈常林介绍,十多年来,蚌埠发挥玻璃研究院、凯盛科技、华益光电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硅基新材料产业优势资源整合,形成专业化生产网络体系,发挥规模化生产的虹吸效应和集聚效应,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耦合链接,开辟了玻璃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境界,千亿硅基新材料产业正在变成立体化的现实。

走进占地2000多亩的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蚌埠玻院突破性建成的国内首条0.20mm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基板生产线、首条国产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生产线、国内第一条4.5代TFT-LCD超薄玻璃基板量产生产线,使蚌埠形成了ITO导电膜玻璃、TFT减薄玻璃、电容式触摸屏玻璃、高铝金刚玻璃的全产业链。而与蚌埠玻院进行上下游配套的“玻院系”企业,也早已成长为蚌埠硅基产业发展壮大的“左膀右臂”。在它们共同牵动下,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先后被国家部委授予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

接下来,围绕“新三年行动”提出的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目标,蚌埠在发展重点与路径选择方面提出了“三链三集群”概念,并针对性提出重点突破的领域及招引的目标企业,明确了“五大任务”、“五大举措”和“四大专项”,强力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在冲锋陷阵的“行动”之外,用来保驾护航的“服务”也至关重要。为此,蚌埠在前端的政策扶持上,出台了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市、技工大市等重大配套政策,年安排支持创新扶持资金10亿元;成立了总投资30亿元的硅基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2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投资基金集群。在后端的服务跟踪上,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协调会议,研究基地规划、重点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成立了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决策委员会,1:1配套省奖补资金扶持重大项目。针对综合型领军企业偏少,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部分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偏慢,产业链在偏光片、光学膜、车用玻璃等环节尚有缺失等问题,还专门特设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二氧化钛、凯盛科技新型显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

【生物基】

“千亿产业”布局势猛劲足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绿色”渐渐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流行色,以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为主要看点和卖点的生物基,自此迎来越来越多的阳光雨露,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

而在这一轮发展大潮中,蚌埠就势大力发展生物基产业,提出千亿级目标,并非盲目跟风,用市经信委综合科崔世华的观点来说,“这是一个既分析自身也比较他人更看清大势的明智选择”。

6月初,午收刚过,位于沫河口工业园区的雪郎生物,正在加紧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消化”堆积如山的存量秸秆。在这里,董事长李云政正在绘制“秸秆变板材”的宏伟蓝图:“今年一定要大干一场,让这一专利技术为蚌埠的绿色制造添砖加瓦。”

从2011年底投产至今,雪郎生物通过联合开发,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缩聚及共聚改性工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顺酐、苹果酸、富马酸等主打添加剂产品完整的结构链搭建,首期2万吨/年全生物降解树脂(PBS)生产线已建成量产。“我们完成了安徽省全生物降解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筹建工作,并在富马酸绿色化制造、苹果酸色度消减等核心生产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建成了年产5000吨生物基L-苹果酸、年产1万吨富马酸、年产1万吨L-天冬氨酸等产品生产线。”提及生物基发展前景,李云政如是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蚌埠,和雪郎生物一起并肩奋战在生物基产业领域的,还有丰原集团这个“老大哥”。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丰原集团已经是蚌埠生物技术和产业领域不争的领头羊。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丰原集团就借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之机,攻克了“玉米粉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新工艺”技术,并就地运用于自身的柠檬酸产业化生产,成就了我国发酵行业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

2000年,丰原集团将拥有全球最先进的L-乳酸及其衍生物菌种和生产技术的企业——比利时格拉特公司引进国内,双方合作建成了国内技术领先的乳酸生产线。自此,丰原致力于“变农业资源为工业原料”研究,一发不可收拾。2015年,借力退市进园契机搬进固镇县经开区的丰原集团,更是在二次创业的道路上,为生物新材料产业铆足了干劲,一头扎进聚乳酸(PLA)、绿色纤维、绿色塑料和绿色溶剂里,并许下了“打造全省最大的生物基新材料之都”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对于一个摆脱了地域禁锢、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本土企业来说,并非天马行空,遥不可及。

“经过近二十年潜心研究开发,丰原已经全面掌握了从玉米到乳酸,再到聚乳酸的发酵、提取、聚合技术及下游聚乳酸纤维和聚乳酸塑料制品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丰原集团副总乔树兵告诉记者,公司为探索聚乳酸的生产原料非粮化利用途径,先后承担了省科技计划项目“以玉米芯为原料生产L-乳酸”产业化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炼制技术”中的“生物基乙烯”、“乳酸/聚乳酸”课题,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无载体固定化米根霉半连续高密度发酵生产L-乳酸”等研发项目,充分掌握了L-乳酸各项先进生产技术,实现了纤维素原料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的突破。

如今,借助技术已建成的聚乳酸纤维示范线研发成果,丰原集团在固镇已首期启动了年产15万吨乳酸、10万吨聚乳酸项目的建设,并在科学评估和市场预判的前提下,为自己设置了阶段性目标:到2022年,达到300万吨/年聚乳酸生产能力,其中包括150万吨/年聚乳酸纤维和150万吨/年注塑产品;到2025年,实现聚乳酸年生产规模1000万吨,销售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市值超5000亿元,并带动相关纺纱厂、无纺布厂投资入驻蚌埠;到2030年,聚乳酸生产规模达2000万吨,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实现丰原生化股票市值超万亿目标。

乔树兵坦言,使聚乳酸材料逐步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和化纤,消灭白色污染,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丰原集团的理想,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想要实现的“中国梦”。

然而,一花独放终不成春,一人独唱终难成势。就当下而言,集聚发展才能为千亿级产业奠定稳固基石。为此,在整体接纳了丰原所有21个项目并明确将生物化工作为主导产业的固镇经开区,为了能集聚一批与生物化工相关联的精细化工类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该园区已聚集有53个生物化工及其相关企业,以蓖麻为主要原料的杰事杰生物基高性能工程塑料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而被视为固镇经开区“门脸担当”的丰原集团,在推进聚乳酸及下游纤维、塑料制品产业化进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它龙头牵引的作用:通过战略合作,引进了比利时格拉特公司、中国恒天集团等合作伙伴。5月9日晚,丰原集团与格拉特合作的年产100万吨聚乳酸项目、与恒天集团合作的年产30万吨聚乳酸纤维生产项目同时在固镇完成签约。据预计,两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0亿元,带动聚乳酸生物材料应用市场超千亿元。

一份关于蚌埠生物基材料产业的报告,完整记录了蚌埠市生物基产业发展态势——拥有规模以上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企业20余家,丰原集团、中粮生化、雪郎科技、中粮格拉特、天润公司、绿朋实业等成为细分行业龙头企业,L-乳酸、柠檬酸、苹果酸、生物基纤维材料等拳头产品占据国内重要市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热塑复合材料、柠檬酸(苹果酸)酯类增塑剂等众多产品技术开发已完成,产业化项目已经或即将实施,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

新闻推荐

亲子鉴定方知儿子非亲生 男子将女友告上法院

本报讯(记者陈春怡)孩子将到入学年龄,为了上户口,父亲带着孩子做了亲子鉴定,却意外发现养育两年多的儿子并非亲生。气愤之下...

固镇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固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