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陈莉秋: 身患两种癌症 仍把病人放在首位 本报记者 陈昂 通讯员 陈杨

蚌埠日报 2018-05-17 16:32 大字

五年内患两种癌症,两次接受手术,化疗期间仍坚持治病救人,她的坚韧令人震撼不已;从医四十余载,专注中西医结合研究,创新中医疗法十余种,她的智慧令人折服;传道授业,潜心育人,她的豁达令人尊敬。

她就是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安徽省名老中医、康复医学科主任、硕士生导师陈莉秋教授。

受母亲影响,少年时期的陈莉秋就立志成为一名解除百姓疾病的好医生。1976年,勤奋好学的陈莉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实现了自己梦想的第一步。1979年,大学毕业的陈莉秋来到固镇县曹老集区医院,开始了她的医生生涯。白天穿梭在乡间地头,晚上访病于患者床边。五年间,她用简单的医疗器材,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守护着乡亲们的身体健康。1984年,陈莉秋调入蚌埠铁路中心医院,临走时,当地百姓依依难舍,送了一程又一程,那份真挚之情至今令陈莉秋记忆犹新。

在铁路中心医院,她的工作环境改善了,医疗条件提高了,眼界也变得更开阔了,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立志献身中国传统医学的志向。1989年,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高级针灸进修班学成归来,陈莉秋又担起了新医科的组建重任。整章建制、设计流程,短短三个月,这个科室已初具规模,相继开展了药物加针灸,中药外敷加针灸、经络导入疗法和离子透疗法等,建立了以腧穴激光照射疗法为代表的一批无创痛学科。

40余年的从医生涯,陈莉秋始终心怀患者,孜孜以求的践行着做一名好医生的誓言。她说:“作为医生,担负着生命之托,只有竭尽心血才能不辱使命。”

2000年9月,正值花季的萍萍因脑出血成为植物人,家人带着孩子奔波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得到确切疗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萍萍被送入了康复科,从此,这个命途多舛的小姑娘成了陈莉秋心中的牵挂。陈莉秋搜集国内外治疗案例,求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病人终于出现了奇迹,两个月后,姑娘基本恢复了神志。

多年来,陈莉秋到底为多少这样的患者送去了福音,没人能说得清。可在许多患者心里,她是个只为患者,不顾自己的好医生。一年端午节,陈莉秋患上了病毒性感冒,几天几夜高烧不退,可她还是放不下患者,即使躺在病床输液治疗,还接待着慕名求医的患者。一位大娘心疼了,赶回家,拿来了十多个热气腾腾的粽子送到了陈莉秋的床头。当天,陈莉秋在日记中写道:“人生一世,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道!”也许,这正是她甘于奉献,心系患者的原动力。

繁重的工作压力,让她的身体渐渐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2007年,陈莉秋被诊断为肾肿瘤,身为医生的她很清楚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可她却悄悄把诊断书填进了抽屉,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2007年11月,陈莉秋接受了左肾切除手术,可刚刚拆除缝合线,她又躺不住了,坚持回到了她热爱的岗位。

祸不单行。2011年,陈莉秋又被诊断为乳腺癌,面对接踵而至的磨难,陈莉秋没有沮丧失落,而是引出了她又一个人生哲理:“疾症绕身,让我体验了患者之痛,理解了病人对健康的渴望,这份常人不可及的收获,更坚定了我为病人服务的理想。”正是怀揣着这样的理念,在家休养不到3个月,陈莉秋的身影又出现在病房,每天没有丝毫懈怠,她以一颗医者仁心,诠释了一名白衣战士的职业道德风范。

2014年,陈莉秋已到退休年龄,本该安享生活,但她仍牵挂着百姓健康。于是,作为特殊人才返聘,她又回到了医院,每日坚持坐诊名老中医工作室,查病房,带徒授技,把四十余年临床经验倾囊传承给研究生们。她还担负着安徽省健康素养巡讲专家的义务与责任,走社区,进校园,入乡村,宣传科学防病,赠送养生处方,开办健康讲堂,为人民健康默默奉献力量。

40多年的不懈追求,40多年的砥砺奋进,64岁的陈莉秋也用自己的奉献和勤奋收获了很多幸福的果实。她说:“医者仁心,奋斗就是用科学的疗法,帮助广大患者祛除疾病的痛苦,那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新闻推荐

蚌埠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指挥部关于开展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工作的公告

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农林检疫害虫,它食性杂、繁殖量大,一旦防治不力将爆发成灾,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为持续有...

固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固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