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坝下的倔强“鸡倌” □
河坝下,一个窝棚,三个鸡舍,一口井,还有一条狗。
4月19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固镇县连城镇禹庙村采访该村脱贫户时,发现“主人公”张公银不是住在村里,而是在村南头的河坝子下,过着长期与鸡为伴“隐士”般的生活。2016年,凭借草鸡养殖,他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成为固镇县脱贫十佳典型之一。
走下河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上千平方米的空地。空地中央就是张公银的“家”,这是一个由塑料薄膜搭建的窝棚,空间虽然不大,但桌子板凳、灶台电饭煲、电视洗衣机、床铺被褥,各种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屋外”是三个占地各有百平方米的鸡舍,不远处是一口压井,一条拴住的狗警惕地冲着生人一直叫。“只要有鸡我就住这儿,今天你们来得不巧,刚进的鸡明天才到”。见到记者,张公银的直接立刻让人感受到他的朴实与直率。“没关系,我们聊聊也行。”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叼根烟,像打开了的话匣子,向我们聊起他养鸡的故事。“不到20岁就到外面打工,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基本上什么活都干过来了。”2010年,50多岁的张公银告别打工生活,带着十多万元打工挣的钱回到家乡。回家没休息几天,他就琢磨着如何营生,“光靠种地挣不了多少,干农活我身体吃不消,搞养殖才是个出路。”
光说不练假把式,张公银说干就干,凭着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他决定搞人工蝎子养殖,然而缺乏相关知识很快让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一开始品种就选错了,我进的蝎子是热带品种,一个冬天全部被冻死。”之后,他把目光转向了草鸡养殖,但过分自信又一次让他“栽了跟头”,“本以为养鸡比较容易,赢面要大一点,哪知道不是那回事”,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刚买来的上千只雏鸡又悉数病死。“十来万都打了水漂,最穷的时候,兜里只剩下200块钱!”回想当时的窘境,张公银依然有些感慨。
事业没做起来,反把积攒多年的积蓄赔个精光,张公银心里不是个滋味。2014年,被禹庙村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尽管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他可不想过等、要、靠的日子,总想着有朝一日“打个翻身仗”,“下半辈靠救济过日子,这事我可不干。”
看到张公银脱贫意愿强烈,村委会伸出了援助之手。同年,在村扶贫资金的帮助下,张公银开始了第三次创业。项目还是养鸡,但这次他不仅把饲养场转移到了河坝下,索性把“家”也安到了那里,给鸡当起了“全职保姆”。从运材料到搭棚子、从买鸡苗到学技术、从喂饲料到日常养护,张公银硬是凭着一己之力再次把养鸡场给办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张公银终于取得成功,千只草鸡全部成活,当年就实现了盈利。2016年,他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事业也逐步走上了正轨。“今年进了4500只鸡,大约农历八月十五就能出栏,现在一年赚个两三万不是问题。”
“赶明儿鸡长大了,给我宣传宣传。”临近采访结束,张公银向记者说,将来一旦时机成熟,他再扩大规模,争取把以前赔的钱全赚回来。他还说,虽然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可有些道理心里明白得很,“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咱能自己干就不指望别人。”
新闻推荐
盲目迷信老城区或是新城区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哪个更具投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北京和上海,传统市中心永远是圆心位置,当然可以存在多个城市副中心,比如北京通州和上海的徐家汇、五角场、真如等,但是...
固镇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固镇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