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的水 浓浓的爱 □韩建国

蚌埠日报 2018-04-09 14:35 大字

身居小城,早已习惯了她的围抱,虽没有山的耸立和巍峨,虽没有林的葱翠和广袤,但住在这里的人们,怀着对小城的敬仰与爱恋,不会对大城市的向往渴望而去。

有城就有水,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明理,我所居的小城也不例外。城市的外围刚好被浍水穿过,站在刚建成的桥上放眼望去,城内一派繁华景象,高楼耸立,层叠交错,都是统一派系的颜色浸染,分外醒目。桥从浍水之上拱起宽厚的脊梁,两端扎牢而厚重,犹如一头老牛任劳任怨地劳作,从来没有怨言,从来不谈奉献的索求,这种精神,离不开小城的朴实和进取。为了人们生活上的安康和华实,浍水之上先后建造了四座大桥,浍水也乐于承受。

桥是功臣,不仅成全了生活,更承载了历史,固镇县也离不开与桥的渊源和断代,追溯历史的根基,早在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取名为谷阳郡,辖浍水之南高昌县(现谷阳城旧址内),于隋开皇六年(586年)降至为谷阳县。那时的桥,近似江南的小桥流水一般,城中有水,那时的城,也是依水而建,小桥流水。据史书记载,浍河是隋朝开凿用于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运渠,承接江、淮、江南依山傍水之城民众运输米粮主要水道,也是唐、宋、元、明等历代传统的水运线路,为促进所在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浍河的水道虽没有黄河的雄浑,没有长江的气概,没有淮河的宽阔,但在我们心里始终占据了满满心地。多年以前,县城道路只有一条而已,老街正好贯穿于主干道之间,与浍水相望,与浍水为邻,市井、生活和各种商家活动都与浍水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可以想象,那时小城的浍水边,沿河两岸人潮不息,织网打鱼,划桨在碧波荡漾的浍水之上,随着晨阳而起、日落而息一天的劳作后,斜阳陪衬,颇有一种“渔舟唱晚”的味道。

有水就会有生命的存续,水清爽澈,孕育着水中的生物系统,形成了水系明朗的食物链。即使你走近观看,那些正在畅游的野鸭子,也对你没有顾忌和防备,在水面嬉戏着,追闹着,不时地发出召唤同类特有的鸣叫,这里的鸭子与家养的可不一样,它们多不会恋群,不会扎堆挤在一起,只是偶尔凑巧了。野鸭子也有温馨的一面,领头的多是母鸭,它们试探着从岸边的水草丛中探头出来,小心翼翼地左看右看,等发现没有危险时,这才发出暗语来召唤小鸭子出来,它们总是排在前头,带领多个鸭宝宝畅快地游着、乐着,排成整齐一队,缓缓划过水面,只留下浮萍草浅浅的划痕。母鸭是负责任的,即使是队伍打乱了,需要觅食了,大家围在水草边寻觅一些虫类和草芽时,这样的实境最乐融、最欢快,母鸭默默地巡视着四周,有时也突然地扑棱着翅膀,把粘在羽毛上不干净的杂物去除,小鸭子们可不理解母亲的行为,认为是母亲发现了危险所发出的警报,赶快停止觅食随母鸭去了。

看着鸭群们去了,我还沉浸在浍水之畔祥和的意境里,久久不能平静,久久不愿离去,忽有风起,水面波纹颤颤,岸边的蒲草跟着摇晃,水里的生命也是坚韧的,不受外界的侵扰,只是在延续着生命的下一个开始。

伴在蒲草左右的荷叶倒是葱郁,这个季节,正是旺盛生长的时刻,叶儿扩卷张开,茎秆粗壮有力地扎深于水面之下,牢牢地抓住了淤泥底部,荷的坚定取决于莲藕的任性和无畏,一头扎下去,永不回头!我钦佩荷的果敢,更赞叹荷的诗韵。透过郑板桥的诗作《秋荷》——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在这首诗的意境里,作者鲜明地指出了荷的美好寓意,它与世无争的态度,独自孤芳自赏,风姿绰约处见证了多花的齐放和艳丽。作者以诗抒发个人情感的递进,赞美荷的卑微和谦让的大义精神,可见郑板桥对荷的领略也是融汇了生活。

生活在城市,于浮华隙处挣扎,平添了一份对城市的向往和期许。同样,小城的环境也很重要,蜗居在城市的洪流中,城中有景,景中有水,景水交融也是一种大美,也是一种至美的境地。生存在浍水之地的人们常常以这微缩的秀美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信心满满地翘望着浍水,在我们的心里,这里的水,不是一般的水,在内心深处,视浍水为母性之水,徜徉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到的,是至深至浓的亲情,如涓涓溪流潺潺流过,这种浓郁的爱生生不息,永不停歇!

新闻推荐

农业银行蚌埠分行 服务“三农”再添新利器

“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到账仅仅用了十几分钟,真没想到能办得这么快,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给农行点赞!”日前,农业银行蚌埠固镇县支行成功发放金额10万元的蚌埠地区首笔惠农e贷,贷款人张先生激动地如是说...

固镇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固镇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